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8 2:22:2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7章 力

第一节 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 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 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4)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2、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攀岩者仅靠手脚灵活运用抓、撑、蹬等动作, 用“力”实现身体的平衡。什么是力呢? 二、力是什么

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

根据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同学们来举一些力现象的例子好吗? 人 提 木桶 熊猫 攀 竹枝 拖拉机 拖 车 地球 吸引 苹果 …… …… …… ? ? ? 物体 作用 物体

根据分析你能得出力是什么吗?(先讨论)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在物理学中一般用字母F来表示力,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N。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 N。

讨论:单独一个物体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吗?不接触的物体间一定没有力的作用吗? 小结:在这些例子中,总有两个物体存在,那我们将其中一个物体叫施力物体,另一个物体叫做受力物体。

①力的产生不能脱离物体,且需要两个物体,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请大家再分析图中,那些是受力物体,那些是施力物体?

②不直接接触也能产生力的作用,直接接触时也要发生作用(即:推,拉,压,挤排斥等)

1

才会产生力。如磁铁吸引铁钉;地球吸引月亮等。 二、力的作用效果

(1)教师演示图7.1-1甲实验,学生交流图中物体形状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甲 乙 丙

请一位学生演示图7.1-1乙、丙实验,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缩短。) *结论: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 教师演示图7.1-2所示的实验。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告诉学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指物体的运动速度或方向发生了变化。 *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让学生再举些例子然后自己根据上述事件概括力作用的效果。 三、力的三要素

1、提出问题: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让学生提出猜想:

3、师生共同讨论并举例验证猜想:投篮时用力不同,或方向不同,效果不同等等。 4、教师探究:教师推门实验:每次手的位置距离门轴远近不同,用的力不同。

5、学生探究:将物理课本放在课桌上,使用大小相同、方向相同的力,分别推课本的三个不同的位置,观察效果相同吗?

让学生总结:力所产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 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 四、力的示意图

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 五、探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1、请同学们观察或进行下列实验,通过观察或实验你们对力的作用有什么新的认识、

(1) 演示:用一个气球去压另一个相同的气球,让学生观察:两个气球都变扁了。 (2) 学生实验:伸出手去,让一个同学打你的手,你感到疼吗?打你的同学也感到疼吗? (3)想想做做:看课文图7.1-5,

2、如图7.1-5甲,在两个靠得较近的小车上 分别放一块磁体,松手后观祭发生的现象。 3、让一位同学穿上旱冰鞋推墙 (图7.1-5乙),观察发生的现象。

4、看课文图7.1-8,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船,把另一只船推开时自己坐的船也被推开了。(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小船,把另一只船推开时自己所坐的船也被推开了。说明推船的人同时受到另一只船的推力,推船的人被推开时连同他坐的船也被推开。)

概括以上分析,得到结论: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 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注意: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如右图。 解决问题的要点:受力分析 (四)、板书与小结

(五)课后反思

第二节 弹力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1) 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