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二)模拟试卷和答案讲解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8 17:34:2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古代汉语(二)》模拟试卷一

注意:

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 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4.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庄子》又名( )。 [A] 《南华经》 [B]《道德经》 [C]《五千言》 [D]《道德真经》 2、《庄子》约成书于( )。 [A] 战国时期 [B] 先秦时期 [C] 春秋末期 [D] 夏商时期 3、(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A] 《诗经》 [B]《尚书》 [C]《五千言》 [D]《道德真经》 4、衍文也叫( )。 [A] 衍字 [B] 繁字 [C] 减字 [D] 增字 5、《别赋》是( )的作品。 [A] 江淹 [B] 孟子 [C] 班固 [D] 班超

6、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 )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 [A] 老子 [B] 孔子 [C]孟子 [D]庄子 7、( )一书是中国古代儒、法、道、墨等诸子学术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A]《荀子》 [B] 《论语》 [C] 《孟子》 [D ] 《庄子》 8、骈体文,产生于( ),在六朝则广为流行。 [A] 战国时期 [B] 先秦时期 [C] 魏晋时代 [D] 夏商时期 9、《吊屈原赋》的作者是( )。 [A] 江淹 [B] 贾谊 [C] 班固 [D] 陆机 10、《文赋》的作者是( )。 [A] 江淹 [B] 贾谊 [C] 班固 [D] 陆机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二至四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1、《墨子》一书的语言特点是( )。 [A] 语言古朴 [B] 通俗 [C]华丽 [D]铺张 12、《老子》又称( )。 [A]《道德经》 [B]《道德真经》 [C]《老子五千文》 [D]《五千言》 13、“三玄”指( )。 [A] 《周易》 [B] 《老子》 [C]《庄子》 [D]《孟子》 14、下列文章出自《诗经》中“风”这一部分的是( )。 [A] 《周南》 [B] 《召南》 [C] 《邶》 [D] 《鄘》 15、《诗经》中的“雅”这部分分为( )。 [A] 《大雅》 [B] 《小雅》 [C] 《中雅》 [D] 《太雅》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6、在宋代骈体文在句式上多以四字句和六字句为主。 ( ) 17、骈体文讲究平仄,是从齐、梁开始,而形成于盛唐。 ( ) 18、通常认为诗是用来抒发主观感情的,要写得华丽而细腻;赋是用来描绘客观事物的,要写得爽朗而通畅。 ( ) 19、在普通话中,中古全浊音被清音化,因此中古清音平声在普通话里变为阴平(普通话第一声) ( ) 20、引经与稽古不同,主要是引圣贤之言和书。 ( ) 2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所用的修辞方式是暗喻。 ( ) 22、“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所用的修辞方式是借喻。 ( ) 23、“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臣下犒执事。”所用的修辞方式是比喻。( ) 24、四言诗是古代产生最早的一种诗体。 ( ) 25、《诗经》中的《国风》、《小雅》、《大雅》等都是以四言诗为基本体裁。( )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26、词类活用 27、异体字 28、章句 29、骈体文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30、老子的思想主张可以哪几类。

31、举例说明古代汉语介词“以”的用法。

《古代汉语(二)》模拟试卷一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题号 答案 1 A 2 B 3 A 4 A 5 A 6 B 7 A 8 C 9 B 10 D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题号 答案 11 AB 12 ABCD 13 ABC 14 ABCD 15 AB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题号 答案 16 T 17 T 18 T 19 T 20 T 21 T 22 T 23 F 24 T 25 T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26、标准答案: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复习范围或考核目标:《古代汉语(二)》课件第二章后的通论部分。 27、标准答案: 异体字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如“泪”和“涙”,“睹”和“覩”。 复习范围或考核目标:《古代汉语(二)》课件第二章后的通论部分。 28、标准答案:

章句就是“离章辨句”的意思。其特点是,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说明句意和全章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

复习范围或考核目标:《古代汉语(二)》课件第二章后的通论部分。 29、标准答案:

骈体文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体,它是从古代文学中的一种修辞手法逐渐发展形成的。从实地看,它并不与诗歌、辞赋、小说、戏曲等一样是一种文学体裁,而是与散体

文相区别的一种不同表达方式。但由于它本身具有一定的格式和特点,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所以一般也都把它看做是中国文学中的一种体类。 复习范围或考核目标:《古代汉语(二)》课件第三章后的通论部分。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30、标准答案:

(1)以“道”为本的天道观

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认为一切由道生出。关于道,《老子》有多种解释:其一,道的特征是“无状之状,无象之象”。《老子》第二十一章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第十四章又说:“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其二,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其三,道是无。第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这里生于“无”即是生于“道”,“道”就是“无”。 (2)“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不居的。他观察到天地间万物万事存在着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例如有无、刚柔、强弱、祸福、兴废等等,它们都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结的。所以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还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表明了对立面双方的同一性。老子还认识到对立面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向相反的一面转化,他说:“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承认转化,但强调“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在军事战略战术的运用方面也很突出。在战术上,他主张“以奇用兵”,还要注意“将欲弱之,以固强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在战略上,他提出“柔弱胜刚强”的指导思想,他说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但攻坚的力量莫过于它。这种战略思想有防止盲目骄傲的一面,但也具有极大的片面性。 (3)“虚静”“玄鉴”的认识论

老子否认人的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他还宣扬“涤除玄鉴”的直观方法,教人们洗心内照。他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反对启迪民智,要人们做到“绝圣弃智”,“绝学无忧”。他认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因此,主张“常使民无知无欲”。 (4)“小国寡民”的社会历史观

老子主张“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他向往结绳记事的原始社会,认为在这种社会中人民会“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表现出复古倒退的消极思想。

复习范围或考核目标:《古代汉语(二)》课件第一章 31、标准答案:

(1)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可译为“用”、“拿”。例如

“请以剑舞。”

“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

(2)引进动作行为的条件、依据、标准等。可译为“凭着”、“依靠”、“按照”、

“论”等。 “今以三寸舌为帝王师。”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3)引进动作行为所处置或涉及的对象。译为“把”。例如

“此天以臣授陛下。”

(4)引进情况出现和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理由。译为“因为”、“由于”。例如“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5)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范围。可译为“在”。例如…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赏以春夏,刑以秋冬。” 复习范围或考核目标:《古代汉语(二)》课件第一章后的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