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经典导读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0 17:41:1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道与仁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在《道德经》第一章里,老子第一次提出了“道”

的哲学范畴,并做出了自己的阐述,这句话是这样的意思:可以用言语表达的“道”不是真正的“道”,可以用言辞表白的“名”不是真正的“名”,在还没有表白前,那个无分别的状态是天地的本源;既有了表白,这个分别了的状态,是万物生长的母亲。回到恒常而无分别的状态,便可以观看到道体的奥妙。经由恒常而现出分别的迹向,便可以观看到道体的表现。无分别的状态、有分别的迹向,两者都出于恒常的道体;但在表白上,名称却是不同的。就这样的不同而又同,我们说它叫做“玄同”。“玄同”是说在生命的玄远之源是相通的,这便是“道”;“道”是万有一切所依归及开启的奥秘之门![1]在老子的描述中,我感觉到无名无形、有名有形都产生于道,这两个都是“道”的不同形态、境界的同一真理,这两种变化都可以叫做“玄”,老子主张要我们以无拘束无局限的状态来观察“道”的微妙,也就是“玄之又玄”的“玄”,看来“道”的内容是少而精的,另一方面又要从有目的有拘束的状态来观察“道”的边缘,也就是众妙之门的“妙”,看来“道”的形式是广而大的。可以说《道德经》的第一章就是澄清“道”的两种两种存在形态,即“有名”与“无名”、“有欲”与“无欲”。它让我反省起我们的生活,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浮躁喧哗的年代,“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是这个时代的不二写照,然而,人们在追逐中是否真的找到幸福了?人们永远不满足当下所拥有的,所以就用物质激励自己,得到后却又感觉不到原先预想的快乐,于是就又陷入了追逐和失落的恶性循环。这段话为我们的生活法则做了一个参考,万物原本也只是按照他们的“道”自然生长,我们又何苦太过在意?当然也不是一点不在意,而是要明白顺其自然,冷静面对。柔以克刚,就是要以一种清净的、超脱的心态去面对这种繁杂喧闹的世界才能让自己真正得到心灵的满足,也就是快乐。我们在苦心追求和全然不顾之间要做一个平衡,最重要的还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物欲的满足和精神上的快乐不一定矛盾,或许二者可以统一于健康放松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而有子在《论语·学而》里又阐述了另一个道理。有子说,如果这个人讲孝悌(对父母孝顺,对兄长敬爱),却喜欢犯上,这种人是很少见的,不喜欢犯上,却喜欢作乱的,是根本不存在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物,从根本上着手,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自然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所以孝和悌,就是仁的根本。在这句话里,有子把“孝悌”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也就是“仁之本”,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百善孝为先”。那么有子把“孝”和“仁”相关联的逻辑到底合理在何处?在封建社会,真正的孝悌就是对兄长和父母的服从,这样家庭就会和睦,小家和睦则大家和睦,所以国家也就会安泰,也就不会有犯上作乱的,另一方面,人们以服从为主的意识便于治理国家,犯上作乱更是不会有的。当然孔子并不提倡愚孝,孔子曾这样训斥曾参:“舜帝的父亲待他非常不好。但

是如果父亲有事需要他,舜帝一定及时地在旁边效劳;可是当舜帝的父亲要加害他的时候,却又总是找不到他。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使他的父亲不至于背负杀子之罪,而他自己也不失去孝行。小杖则受,大杖则走,这是真正的孝顺;盛怒暴打,呆立不动,这是不折不扣的愚孝啊!”当然将“服从”等同于古代的“孝”有失偏颇,不过“服从”依然是“孝”的重要内容。在小民或农耕社会,社会经验的积累,几乎和时间成正比,所以长者在世上存活的时间较长,其智慧也比年少者多些。而长者的智慧,往往可以避免很多无谓的劳动。所以年少者的服从,也有一定的道理。那么对于我们今天而言呢?在这个信息爆炸、事物更新换代速度超快的时代,年少者是不是就比长者更有智慧?而我们是不是可以不再听从年长者的一些意见?首先,我觉得可能在有些方面,年少者可以超越年长者,而在为人处世或是一些人际社会交往方面,还是多听听父母长辈的意见,综合分析评定后再下结论为好。这个是孝,也是情理。再者,家庭的社会细胞的角色很突出,我们在家庭关系中要智慧地相处,社会也要为家庭和睦提供社会氛围和环境,这就离不开社会文化氛围,所以对于近几年流行的家庭伦理剧大众要保持冷静和理性,家庭的和睦与社会的安定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两种因素。最后,我觉得这句话含有一种辩证法思想,表现在对“孝”与“仁”的联系观上,辩证法是一种关于对立统一、斗争和运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哲学学说,“四时行焉”、“百物生焉”的发展观;“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联系观;“叩其两端”、“执两用中”的矛盾观,虽然孔子的辩证法思想属于唯心辩证法,并且带有很大的直观性和猜测性,但是不可否认任然是一种初步的辩证法思想,而有子作为孔子的学生,有这样的思想也不足为奇。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而言,由小见大,放眼将来,通盘考虑是生活的智慧,也是对辩证法思想的方法论的践行。

我认为读古代经典要考查原文含义,了解作者信息,然后有所思考有所反省。孔子说“吾日三省乎吾身”,我们也要多反省才能有所得。

参考资料:

[1]林安梧,《老子道德经》新译暨「心灵药方」1

12124481 唐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