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学复习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10:21:4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myopia,远视的英文是hyperopia,散光的英文是astigmatism。

47. 检影的工作距离可选用0.5m、0.67m或1m;其工作镜分别为2D、1.5D或

1D。

48. 角膜接触镜从材料上分为软镜和硬镜。 49. 影动包括顺动、逆动、中和。

50. LASEK手术的优点是激光切削后立即覆盖完整的角膜上皮瓣从而有效减少

了雾状混浊和回退问题。

51. 散光对视力下降的影响取决于散光的度数和轴位。 52. 简述睫状肌麻痹验光的适应症。

某些患者需要行睫状肌麻痹验光,如首次进行屈光检查的儿童及青少年,需要全矫的远视者,有内斜的远视儿童,有视觉疲劳症状的远视成人等。 53. 调节产生的机制。

通常认为调节产生的机制是:当看远目标时,睫状肌处于松弛状态,睫状肌使晶状体悬韧带保持一定的张力,晶状体在悬韧带的牵引下形状相对扁平;当看近目标时,晶状体悬韧带松弛,晶状体由于弹性而变凸,从而增加了眼的屈光力,因而能看清近距离目标。 54. 病理性近视的特征。

病理性近视(pathologic myopia)一般近视度数较高,除远视力差外,常伴有夜间视力差,飞蚊症、漂浮物、闪光感等症状,并可发生程度不等的眼底改变,如近视弧形斑、豹纹状眼底、黄斑部出血或形成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可发生形状不规则的白色萎缩斑,或有色素沉着呈圆形的黑色斑(Fuchs斑);视网膜周边部格子状变性、囊样变性。在年龄较轻时即出现玻璃体液化、混浊和玻璃体脱离等。与正常人相比,发生视网膜裂孔和脱离的危险性要大得多。常由于眼球前后径变长,眼球较突出,眼球后极部扩张,形成后巩膜葡萄肿。 55. 综合验光仪验光的规范程序。

(1)首次MPMVA(maximum plus tomaximum visual acuity,最佳正镜时的最好视力),在检影或电脑验光的基础上进行。 (2)首次红绿试验。

(3)交叉柱镜调整散光轴位和度数。

(4)二次MPMVA,在精确散光调整基础上进行。 (5)二次红绿试验。 (6)双眼平衡。

56. 简述角膜塑型镜的特点。 使用特殊设计的高透氧硬镜,通过机械压迫、镜片移动的按摩作用及泪液的液压作用,使角膜中央压平,达到暂时减低近视度数的作用。作用可逆,一旦停止戴镜,原屈光度数将回复;验配较复杂;使用不当易引起并发症。 57. 论述应用综合验光仪进行主觉验光法的规范程序。 主觉验光是在客观验光的基础之上的精细验光法,更符合被测者的视觉需求。应用综合验光仪进行主觉验光的规范程序如下:

(1)首次MPMVA(maximum plus to maximum visual acuity,最正球镜时最佳视力):在客观验光的基础之上雾视-1.00D,以-0.25D的级率增加度数直到最低负球镜或最高正球镜的最佳视力时停止。

(2)首次红绿测试: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根据红色字清晰加负片,绿色字清晰加正片的方法加减度数直至红绿色字一样清晰。

(3)交叉柱镜调整散光轴位和度数:先调整轴位,将交叉柱镜的手柄位于检影所得的散光轴位上,翻转交叉柱镜,询问被检者哪面清晰,则向清晰面的负柱镜方向移动散光轴位,再翻转交叉柱镜,直至两面一样清晰或模糊;再调整度数,将交叉柱镜正柱镜方向位于散光轴位上,翻转交叉柱镜,询问被检者哪面清晰,若正柱镜方向位于散光轴位时清晰则加+0.25D,若负柱镜方向位于散光轴位时清晰则加-0.25D,直至两面一样清晰。 (4)再次MPMVA,同(1) (5)再次红绿测试,同(2)

(6)双眼平衡:双眼同时雾视-1.00D,在两眼前加三棱镜或偏振光片,双眼分离视物,询问患者哪眼清晰,则在清晰眼前加+0.25D,直至两眼清晰度一致,双眼再以-0.25D的级率增加度数直到最低负球镜或最高正球镜的最佳视力时停止。

此时则为被检者最后验光结果但并不一定是配镜处方。 58. 哪几种屈光手术可矫治屈光不正?并简述其异同。

屈光手术矫治屈光不正包括角膜屈光手术、眼内屈光手术和巩膜屈光手术。 相同之处:都是以手术的方法改变眼的屈光状态,达到矫治屈光不正的目的。 不同之处:①角膜屈光手术是在角膜上施行手术以改变眼的屈光状态,非激光性有放射状角膜切开术、表面角膜镜片术、角膜基质环植入术,激光性手术有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等。角膜屈光手术对于高度近视和远视治疗的预测性较差,对低中度近视效果好。但角膜并发症较多,PRK高度近视会出现回退现象,LASIK较少回退,但存在较多的术后并发症:欠矫、过矫、夜间眩光、不规则散光、单眼复视、最佳矫正视力下降、感染等。 ②眼内屈光手术是在晶状体和前房施行手术以改变眼的屈光状态。有白内障摘除及IOL植入术,透明晶体摘除及IOL植入术和有晶体眼IOL植入术。眼内屈光手术对于高度近视的矫治效果较角膜屈光手术佳。但是术中和术后并发症较多。 ③巩膜屈光手术是在巩膜上施行的手术,如后巩膜加固术,对于高度近视发病初期通过巩膜加固的方法来加强巩膜的抵抗力,来阻止近视的发展。 59. 试述LASIK与PRK的异同。 相同之处:①都是在角膜上施行的角膜屈光手术;②都采用准分子激光切削的方法;③手术适应征都要求大于20岁,轻中度近视且矫正视力正常,近视度数稳定2年以上;④有相同术后并发症:欠矫、过矫、夜间眩光、不规则散光、单眼复视、最佳矫正视力下降等

不同之处:①手术范围:LASIK矫正屈光度较PRK大。②手术方法:PRK是在表麻后刮除角膜中央7mm范围内的角膜上皮,准确定位后,激光照射;LASIK是利用微型角膜刀在角膜上制作一个带蒂的角膜瓣,掀开角膜瓣后对基质层进行激光切削,手术难度大。③术后并发症:LASIK较PRK角膜混浊少;高度近视回退少,且术后疼痛轻,恢复快,但LASIK有角膜瓣引起的并发症,且屈光矫正范围受中央角膜厚度限制。

60. 请论述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的手术适应症、并发症、禁忌症及主要缺

点。

手术适应症为年龄大于20岁的轻、中度近视且矫正视力正常、近视度数已稳定2年、自愿接受手术的患者。矫正屈光度范围较大。 手术禁忌症为圆锥角膜、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禁忌症

术后并发症有过矫、欠矫、夜间眩光、不规则散光、单眼复视、最佳矫正视力下

降和感染等,另有因角膜瓣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如角膜层间上皮植入、角膜瓣游离、角膜瓣皱褶和Sahara综合症等。

缺点是手术难度较大,有角膜瓣引起的并发症,高度近视疗效比中低度差等,屈光矫正范围受中央角膜厚度的限制。

61. 试述白内障手术通过哪些方式才能成为屈光手术?

①应采用对眼球损伤最小的术式,如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②通过计算及植入IOL,有目的地精确矫正患者术前存在的屈光不正。③重视矫正患者术前散光,有目的地设计切口位置、形状、大小、切口与角膜缘距离以及调整切口缝线等以达到术后最佳的视觉效果,而不只是考虑如何被动地避免引起术后散光。④在确定植入的IOLA度数时,充分考虑拥有舒适的术后视力。⑤根据患者屈光状态和视觉需求,可选择特殊设计的IOL,如环曲面、多焦点非球面等IOL,以期达到更理想的术后视觉效果。 62. 屈光不正的概念和分类。

概念:当眼调节静止时,外界的平行光线(一般认为来自5m以外)经眼的屈光系统后不能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聚焦,将不能清晰成像。 分类:(1)近视:根据屈光成分分:①屈光性近视;②轴性近视。根据近视度数分:①轻度近视:<-3.00D;②中度近视:-3.00~-6.00D;③高度近视:>-6.00D。 (2)远视:当调节放松时,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后,远视眼远点在眼后,为虚焦点。根据远视度数分:①轻度远视:<+3.00D;②中度远视:+3.00~+5.00D;③高度远视:>+5.00D。

(3)散光:由于眼球在不同子午线上屈光力不同,平行光线经过眼屈光系统后不能形成焦点的屈光状态。分为:①规则散光:最大屈光力和最小屈光力主子午线相互垂直者。②不规则散光:不相互垂直者。 (4)老视。

第十七章:斜视与弱视

1. 关于眼外肌的数目,正确的是共有6条。 2. 上斜肌的主要作用是内旋。

3. 动眼神经支配内直肌.上直肌、下直肌、下斜肌。 4. 先天性内斜视一般发生在生后6个月以内。

5. 屈光调节性内斜视的特点是当远视矫正后眼位可正位或内隐斜。

6. 甲状腺相关眼病的表现是多数有甲亢病史,CT示眼外肌梭型肥大,视力减

退,如不伴有甲亢,称为眼型Graves病。

7. 符合眶下壁骨折的表现是下斜肌可嵌入骨折处,被动牵拉试验阳性,眼球上

转受限,下直肌可嵌入骨折处。

8. 用角膜映光(Hirschberg)法检查眼位,角膜映光点位于瞳孔缘时,其偏斜度大

约是15°。

9. 上斜肌麻痹、散光眼、下直肌麻痹、内直肌麻痹出现代偿头位。 10. 上直肌、下直肌、下斜肌、内直肌受第Ⅲ颅神经支配。 11. 在判断A、V型斜视时,需检查眼球向上、下各转25°时的斜视角。 12. 鉴别眼性斜颈与外科斜颈的简便方法是遮盖一眼。

13. 在眼外肌手术中,为避免眼前节缺血,同一眼行直肌手术,一次不能超过2

条肌肉。

14. 在眼外肌中,内直肌、上直肌、上斜肌、下直肌的起始点在Zinn总腱环。

15. AC/A比率的正常值平均为3~6。

16. 麻痹性斜视的第一斜视角<第二斜视角,其遵循Hering法则。 17. 内直肌附着点距角膜缘5.5mm。 18. 外直肌附着点距角膜缘6.9mm。

19. 眶上裂综合征的表现是眼球运动障,瞳孔散大,角膜知觉消失,调节麻痹。 20. 左眼内直肌麻痹时复视像分离的最大方向在右侧方。

21. 在各种眼外伤中,易合并眼外肌损伤的外伤是眼球顿挫伤、爆炸伤、严重的

结膜撕裂伤、角膜穿通伤。

22. 直肌附着处的巩膜厚度为0.3mm。 23. 肌腱长度最短的眼外肌是下斜肌。

24. 一病例的散瞳结果为:右:+5.00DS+1.00DC×90°→0.9,左:

+8.00DS+2.00DC×85°→0.3,应诊断为屈光参差性弱视。

25. 患儿内斜视,眼球外转明显受限,试图内转时睑裂变窄,最可能的诊断是

Duane's眼球后退综合征。

26. 患儿双眼上睑下垂并有复视,朝轻暮重,最可能的诊断是重症肌无力。

27. 患儿5岁,外眼及眼底未发现异常,眼位正,裸眼视力:右:0.3,左:0.1,

矫正视力:右:0.8(+3.00D+1.00C×90°),左:0.3(+7.00D+1.75C×90°),主要治疗方法为配戴矫正眼镜联合健眼遮盖。 28. 一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病人,中间带(nullpoint)在右侧,双眼配戴三棱镜时,

其三棱镜底的方向底均向左。

29. 一交替性外斜视患者,视力:右:1.0,左:1.0,当一眼注视目标,另 一眼

处于偏斜位时,其偏斜眼可出现机动性抑制。

30. 男,50岁,以复视就诊,复视像检查:左下方复像分离最大,周边物象是右

眼,最可能的诊断是右上斜肌麻痹。

31. 女,7岁,右眼+20°,矫正视力:右0.1,左1.0,眼前节及眼底未发现异常,

可能的诊断是弱视,屈光不正,内斜视,屈光参差。

32. 一麻痹性斜视病人的复视像检查:其左下方复像分离最大,周边物象是左

眼.应考虑左下直肌麻痹。

33. 一患者视网膜脱离术后复视,可能由于粘连。

34. 屈光调节性内斜视戴全屈光矫正远视镜后,内斜视完全消失;混合型调节性

内斜视戴全屈光矫正远视镜后,视远正位,但看近处调节视标时仍有内斜视;非调节性内斜视戴全屈光矫正远视镜后,内斜度无变化;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戴全屈光矫正远视镜后,剩余部分内斜视;先天性内斜视生后6个月内出现的内斜视为。

35. 毛果芸香碱AC/A过强型内斜视有效,降低AC/A值;阿托品可提高AC

/A值,可作为弱视的压抑疗法之一;全屈光矫正远视镜可矫正屈光调节性内斜视;低矫远视镜适于远视外斜视者;类肉毒杆菌毒素A可用于外直肌麻痹。

36. 下斜肌的主要作用是外旋;上直肌的主要作用是上转;内直肌的主要作用是

内转;下直肌的主要作用是下转;上斜肌的主要作用是内旋。

37. 婴幼儿视力检查用优先观看法;测定斜视角用角膜映光法;测定麻痹肌用复

视试验;测定是否单眼抑制用Worth 4点法;潜在融像功能检测用红滤片加棱镜法。

38. 患眼注视时的偏斜角大于健眼注视时的斜视角,提示麻痹性斜视;高度远视

或高AC/A伴有低、中度远视,提示调节性斜视;一眼正位另眼斜位,遮斜眼去遮双眼均不动;遮正位眼去遮,去遮眼从斜位到正位,另眼从正位到斜位,提示恒定性斜视;无论遮盖任一眼,未遮眼始终注视视标,被遮眼偏斜,去遮后双眼均不动,提示交替性斜视;无论遮盖任一眼,去遮时均从斜位恢复正位,提示隐斜。

39. 双眼视觉功能一般分为同时知觉和立体知觉,融合。

40. 注视性质一般分为中心注视,旁中心凹注视,黄斑旁注视,周边注视。 41. 儿童斜视散瞳检查的目的麻痹睫状肌确定屈光状态,检查屈光间质及眼底,

检查注视性质,观察散瞳后的眼位变化。

42. 完全性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是上睑下垂,调节麻痹和瞳孔散大,眼球外

转不受限。

43. 弱视的治疗方法有配戴屈光矫正眼镜,遮盖疗法,后像疗法,压抑疗法。 44. 视轴:光从进入瞳孔到落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处所经过的轴线。 45. V型外斜:双眼向上注视时的外斜度比向下注视时大,相差≥15°。 46.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部分是由于眼外肌的不平衡,部分是由于调节/集合的不

平衡,是一种混和机制诱发的内斜视。

47. A型外斜:双眼向下看时外斜度比向上看时大,相差≥10°。

48. 双眼单视:双眼共同注视的目标同时成像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通过大脑融

像作用成为单一清晰像。当双眼共同注视某一物体时,由于空间点与每—眼的位置并个是一一对应,存在微小的差异,是感觉融像和立体视觉形成的基础。

49. 感觉融合:将双眼信息融合成单一像的能力,称为感觉融合。在融合过程中,

一眼视网膜上的每一点能将另—眼视网膜对应点(即两眼在视网膜上具有共同视觉力向的点)附近的刺激融合。融合忽略了两个图像的微细差异。

50. 立体视觉:将双眼信息融合成单一像的过程中,一眼视网膜上的每一点与另

一眼视网膜上对应点(即两眼在视网膜上具合共同视觉方向的点)附近的刺激所产生的的图像有微细差异,这种差异被大脑融合就产生了立体现觉或双眼深度觉。

51. 异常视网膜对应:异常视网膜对应是一种感受器的适应。斜视者在双眼视的

情况下,通过一眼的中心凹与另一眼中心凹以外的点建立点点对应关系,以消除复视现象。该种点点对应关系即称为异常视网膜对应。 52. 双眼向正前方平直注视时的眼位称为原眼位(或第一眼位),此时眼肌的主

要动作称为主要作用,其次要动作称为次要作用。 53. 棱镜度是测量眼球偏斜量的单位,其一个单位代表光线在1m距离偏斜1cm。 54. A型表现为上方注视较下方相差10°为有临床意义,V型相差15°有临床意义。

该类型通常伴有斜肌的功能过强,A型一般为上斜肌过强,V型一般为下斜肌过强。

55. 5~9岁年龄段,弱视治疗效果取决于年龄、弱视程度和对治疗的依从性。年

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

56. 试述共同性斜视和麻痹性斜视的鉴别诊断。 共同性斜视:(1)是视中枢在形成双眼视觉反射过程中发生障碍,其下神经单元正常,眼外肌检查无异常;(2)仟何方向注视时,眼位偏斜度不变;(3)任何一眼注视时,眼位偏斜度不变;(4)无代偿头位;(5)无复视。 麻痹性斜视:(1)支配眼外肌的神经核,神经或眼肌本身器质性病变引起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