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研究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4 19:31:5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研究

作者:吴撼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年第03期

[摘要]农村养老问题从80年代中期开始就成为我国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是目前研究农民养老问题的关键。根据我国人口老龄化特征以及农村养老模式,通过相关研究,在提出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探究农村养老的综合模式路径。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农村;养老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识码]A 1人口老龄化与养老 充分的准备。 1.1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龄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人口老龄化的标准。 1.2养老

养老是老年人对生活的总需要,“养”是一个大概念,马斯洛把人类的总需要分为4类,包括物质、生理、社会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物质需要是最低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老有所养体现的不仅仅是满足老年人吃、穿、用、行等物质方面的需要,更是要满足老年人自我意识的表现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的需要。因此真正的老有所养应包含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两方面。 2我国人口老龄化当前的特征 2.1老龄人口基数大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改革开放后,一方面生活水平提高,医疗技术进步,公共卫生水平相应提高,人均寿命延长;另一方面,育儿费用提高,生活压力加大,生育率下降,使得老年人口逐年增加,老年人口基数日益庞大。到目前已占世界老年人人口总数的1/5,占亚洲老年人口的一半左右。 2.2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1980年到1999年,是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一个转型时期,从成年型向老年型的转变,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从各国人口老龄化历程来看,我国可以说是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

2.3未富先老

我国老龄化的进程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不同步,出现“未富先老”的特征,由于我国应对老龄化的体制还未形成,养老水平和医疗保障水平还比较低,农村老龄事业发展滞后,因此我国是处在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的,无论在经济负担、社会养老设施建设以及社会管理政策上还没有做好 3农村主要养老模式 3.1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主要是指子女提供老人物质和精神方面需要的养老模式,在中国更多的指来自于儿子的赡养。中国一直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形成以“孝”为核心的养老文化和以“家庭养老”为主的传统养老模式,是中国农村主要的养老方式,为大多数中国人所认同。这种养老方式强调家庭内部的和谐,长幼之间的有序,子女不仅要照顾老年人的生活,更要在精神上关怀和慰藉老年人。同时我国相关法律也对家庭养老做出了相应的规定,保障了家庭养老的实施,如《宪法》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3.2自我养老

自我养老是指主要依靠老人自己的家庭储蓄或者收入来维持生计的养老模式。有一项调查显示,农村男性老人在70岁时,仍大约有2/3在参加各种农村生产劳动,获取经济收入,这说明在农村自我养老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 3.3社区养老

社区养老一般的做法是:在农村各个社区建立养老护理服务中心,老人居住在自己的家中,享受来自社区提供的医疗护理以及各种服务,社区养老的目的是为老人提供各种服务使老人尽可能的居住在自己的家里。所以有人说:社区养老是一个无围墙的养老院。既可以减轻儿女的负担,又有利于老人的家庭照顾,有利于老人的身体健康,适应老人的心理需要。 3.4社会养老

社会养老是指政府、社会对养老服务有支持意义的各种制度、政策、机构等方面所构成的系统。主要是为了满足老年人的基本服务需要,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该系统是在家庭养老服务功能日趋弱化的背景下产生并发展。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国家在养老方面所起的作用不断加强,与社会养老相关的制度形式被确定下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我国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 4.1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

农村如今仍以家庭养老为主。这是我国农村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单一的、分散的养老方式。一方面是由于“养儿防老”的观点在农村很盛行;另一方面是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只在极少的农村开展,绝大部分农村尚未实行,很多老年人丧失劳动能力,不得不依靠子女生活。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生活节奏加快、工作负担加重,传统的家庭养老在新形势下显示出其脆弱性和局限性,表现出诸多弊端,保障功能在不断弱化,必将随着家庭结构的转化而逐步向社会养老过渡。 4.2社会养老如同鸡肋

社会养老是针对我国家庭养老功能弱化,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增多而需要从社会角度对老年人的帮助服务。但从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和现状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还存在以下问题:建立程序不规范;缺乏法律保障;覆盖面小,保障水平过低;养老基金保值增值问题严重,由于通货膨胀,养老金的价值可能贬值,我国农村人口的养老需求难以得到保障。

4.3农村老龄人口缺乏精神慰藉

当前农村公共文化匮乏,老人的闲暇时间只能通过聊天、看电视、打麻将等娱乐方式打发,精神生活十分单调,其中由于儿女外出务工,“空巢老人”的精神孤独现象更为严重。同时由于社会的变迁、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的改变对人们传统的养老道德观念发起了有利的冲击,“事业人士”和“孝顺子女”关系冲突,“尊老爱幼”的观念淡化。有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农村老年人中感觉比较幸福的只占33.1%,这些数据一方面说明老人的精神生活十分乏味单调,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老年人和子女之间关系不融洽、不和谐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老年人因为想不开而走向极端的事例在新闻中也并不罕见。 5完善农村养老模式的举措 5.1以家庭养老为根本

由于农村地区经济条件发展普遍不是很发达,因此家庭养老仍占主导地位。养儿防老、几代同堂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这个传统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同时选择家庭养老的老人,他们生活在家庭中,感到“熟悉”和“自由”,经济上比较划算。政府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增强家庭养老功能:一是增加农民收入,为家庭养老打下物质基础;二是政府可以开发培育特色支柱产业,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条件实现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三是大力加强孝道教育,弘扬“孝道文化”,发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将家庭养老继续传承下去。 5.2促进各类机构养老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