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7 16:35:1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摩托罗拉品牌手机在中国的营销策略
作者:陈诗颖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3年第09期
摘要:作为全球四大手机厂商之一的摩托罗拉从1998年到2011年的十四年间经历了从行业第一沦落到行业的第三甚至第四的位置。尽管摩托(Motorola)的品牌、知名度依旧可是其产品关注情况、市场份额和利润却是一点点下降。 关键词:摩托罗拉 品牌 手机 SWOT 一、摩托罗拉品牌市场现状分析 (一)摩托罗拉品牌进入中国简介
1987年进入中国,首先在北京设立办事处,于1992年在天津注册成立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
1994年,摩托罗拉在中国市场调查知名度只有11%。
1998年,摩托罗拉的品牌知名度,在中国城市人口中已达92%。
2004年摩托罗拉在中国公司市场销售额为33.9亿美元(约279亿元人民币)较2003年增长35%。但是从2006年第四季度开始摩托罗拉手机业务开始下滑。
2007年第二季度,韩国三星手机在全球市场占有率达14.2%,首次超过美国 摩托罗拉公司(市场占有率13.5%),成为仅次于诺基亚的全球第二大手机厂商。 (二)摩托罗拉品牌SWOT分析 1、S优势 (1)研发优势
出身工程师的高尔文家族使摩托罗拉涉及的领域一直处于领先的地 位,摩托罗拉公司致力于不断的技术研发与创新,一直是全球研发的领导者。 (2)品牌优势
摩托罗拉于1987年进入中国以其领先的技术曾一度占领中国90%的通讯 市场。摩托罗拉几乎就是手机的代名词,回来虽然市场占有率下降,可其品牌影响力却响亮依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定制化优势
随着制造成本的降低,产品越来越个性化,手机定制也越来越成为可能,在摩托罗拉的本土北美市场,定制机型一直是摩托罗拉的优势。 2、W劣势
(1)产品外观设计单一
在v3之后,摩托罗拉在市场上虽然产品不断推出,但是产品突破点不是很多,很多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v3的影子。 (2)分拆带来的影响
摩托罗拉拆分消息传出去以后,其本来就以降价来换得销售的摩托罗拉又不得不再次降价。
(3)价格下降的太快
摩托罗拉v3从上市的6680元降低到最后的1050元,其降价竟然达到5630,在四大厂商中摩托罗拉手机月均降价幅度138元。 3、O机会
(1)科技水平提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触摸屏、高达500万摄像高像window mobile系统,office suite和HSDPA/UMTS引擎以及具有电视功能的手机都在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 (2)居民购买力增强
随着中国内地经济的持续增长,居民收入增加,消费者购买力水平的将不断提高,对手机的需求将进一步增长,市场潜力将不断增加。 (3)娱乐手机
业内人士认为音乐手机、拍照手机、游戏手机和媒体手机是以后手机发展的方向。 4、T威胁
(1)竞争者的威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007年诺基亚推广娱乐市场战略并涉足互联网服务领域;索尼爱立信涉足智能手机市场;三星也进入了低端市场。另外黑莓和苹果也进入了中国市场,无疑这更加强中国手机市场竞争的激烈。国产手机很会把握低端消费者需求,因为拍照、摄像、MP3、MP4等功能是消费者的主要需求,這些功能齐全,价格又低的产品能迅速抢占市场。 (2)替代品的威胁
对手机行业挑战性最大的就是小灵通的威胁。小灵通的功能与手机类似,但购机和资费相对便宜,对一般的收入者来说很有诱惑力,因此在某个细分市场,小灵通是移动电话的最大代替品竞争者。
二、摩托罗拉品牌营销策略 (一)建立并执行品牌策略
1、早在1988年,摩托罗拉刚进入中国无线电通讯这个市场时,整个无线通讯行业还很不成熟,因此摩托罗拉的当务之急不是如何进行市场细分,而是考虑如何发展通讯这个行业,当时传呼机对中国内地的消费者而言是很神秘、很不了解的,有的只是听香港和新加坡的亲朋好友说起过,摩托罗拉正是瞄准了这个有巨大潜力的市场。
2、摩托罗拉品牌手机在中国的经营战略。摩托罗拉公司高层提出用“爱心发展中国的业务”的经营战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摩托罗拉在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已经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著名品牌。在双赢的基础上,摩托罗拉制定了四大发展战略: (1)投资和技术转让。 (2)人才本土化。 (3)配套产品国产化。
(4)以独特为基础,发展合资合作。 (二)定价策略及手段
摩托罗拉对其手机产品的定价,是依据该产品对应的细分市场的目标消费群的不同(也就是定位的不同),确实高、中、低不同的价位(当然在此一过程中也考虑到成本等重要影响因素)。通常情况下,摩托罗拉在推出每一种新产品时,采取的是高价格、高促销的快速撇脂的营销以获得最大当期利润。待市场上出现与此向竞争的同档次手机产品时,就转而采用价格、较高的快速渗透营销战略,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三)公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