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结题报告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8 0:15:0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空间与图形”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大领域之一,是小学数学的主要组成部分。落实新的课程目标,必须在教学方法上进行相应的改革。以往的几何初步知识教学,把重点放在形态特征认识和周长、面积、体积的计算上,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后练习在这些方面下的功夫也最多。新课标扩展了空间与图形的知识范围,注重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增强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感受等体验,提高具体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提出具体建议,指出“在教学中需注重学生探究现实世界中的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需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需注重观察物体、认识方面、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这些目标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们课题组的老师们,就将研究的目标锁定在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的有效性上。 二、课题的界定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的研究是指:针对《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材中“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和课程目标的拓展变化,教师如何调整教学,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增强直观体验,认识基本图形。突出探究的主动性,搭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平台,设置情景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日常经验,使学生通过认识多

姿多彩的图形,把“空间与图形”的学习过程变成有趣的、充满想象和富有推理的活动。 三、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所遵循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小学数学学习需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体现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正确导向。

2、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知识框架中,才能成为有效的知识。

3、差异性原则:学生在发展上是存在差异的,要求没有差异就意味着不要求发展。我们尊重这个差异,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4、激励性原则:通过构建有质量的问题情境,让每位学生都有可能应用既有知识和经验,甚至是新知融入到讨论中,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的自尊和需求得到满足,从而唤起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研究的方法 1、问卷调查法 2、个案研究法 3、文献法 4、归纳总结法 (三)研究目标

通过探索和研究,形成一套较为系统的、适合我们农村小学生的科学有效的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 (四)、研究内容

1、剖析当前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2、探索高效教学策略; 3、反思总结有效途径。 (五)、研究步骤

1、课题研究初期(2011.12)

收集材料,确定课题,完成课题申报,完成开题报告。 2、课题研究中期(2012.5—2012.11) 完成阶段性报告,整理相关资料。 3、课题研究后期(2013.5) (1)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2)进行总结提炼和实验成果的综合评估,撰写结题报告。 (3)推广研究成果。 (4)总结阶段成果资料。 四、研究的成果 (一)创设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导入是指运用语言、环境、活动、音乐、绘画、课件等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为之所动、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很快的进入新的教学情境。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情境:国王嫉妒阿凡提的才能,决定在公众面前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