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夫子庙景区商业发展模式的探讨及意见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2:18:4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南京游学课题展示

课题名称:对夫子庙景区商业发展模式的探讨及意见

小组成员:于震京 刘浩 黄一诺 彭琳雅

内容概括: 中国近代化以来,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夫子庙凭借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优越的自然条件逐步发展为南京重要的旅游商业中心之一,集旅游、购物、休闲于一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商业模式。本课题基于对网上资料的研究和归纳,结合本次南京之行的所见所闻,分析其商业模式的利弊,并提出我们的意见和建议。

一、选题原因及意义

夫子庙始建于东晋年间,历史久远,在我国古代历史中久负盛名,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自1984年最后一次重建来,在政府的大力投入下,大量的复古建筑被复原,夜间配以阑珊的灯火,明清时期十里秦淮的景致终于得以再现。三十年过去,夫子庙逐步成为了南京重要的商业中心,更成为了南京的城市标志。去南京,必去夫子庙。因此,研究夫子庙能够帮助我们更为全面地了解南京的地域文化,达到游中学的最终目的。

此外,无论是朱、俞二人《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七板子”和“汩汩的桨声”的清隽柔腻,还是龚文瑞的《秦淮河上寻桨声》中对秦淮河畔商业化的猛烈批判,都勾起了我们对秦淮河、夫子庙景区的无限向往。此次研究,也有利于我们对文章更好地理解,拓展思路。

最后,由于在夫子庙景区有充足的自由活动时间,可以获得更多不同的视角,有利于我们多角度地思考。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选定了此课题,深入研究近代化历程中南京夫子庙的发展变革,以

及其商业模式带来的利弊。在查找资料中,拓宽我们的知识储备,同时在实地走访中,我们也可以学习如何融入社会。

二、实地走访(此部分配合照片解说)

初到夫子庙,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热闹——或者说是嘈杂。川流不息的人群在没有红绿灯的路口和机动车周旋,人行道上更是复杂:举着黄旗儿领队的,提着大包小包购物的,甚至是牵着狗链遛狗的,无奇不有。环顾四周,建筑虽是古色古风,却”新“得让人有些难以接受,灯火阑珊依旧,但用led灯泡取代灯笼烛火后的光亮显得着实有些刺眼,或者如龚文瑞所说的有些”艳俗“了。

与龚文瑞不同,我们并没有放弃登船的想法,虽然早有桨声无处可寻的准备,我们还是决定更全面地感受当今的十里秦淮。果然,发动机取代了木桨,能容纳20人的观光船取代了曾经悠哉的”七板子“。40分钟的游历下来,眼里的都是些饭店招牌,耳里的都是讲解器机械的声音,不免乏味。本来期待的琴音也只持续了不到二十秒,扫兴而归。

最让我们难以接受的,就是那些”强行融入“的商业元素。比如台北的鸡排店,北京的布鞋店,再有就是各式各样的中低档服装店,舶来的快餐店,而具有游历和探索价值的夫子庙老街却是空空荡荡,索性用广告墙拦住。夫子庙没有了夫子,甚至都没有了庙。再想到文章里写到的”21世纪的市场经济,商业运作古文化,秦淮河的商味浓郁得像黏稠的蜜,现代、时尚的霓虹灯五光十色,加之行色匆匆的人群、南腔北调的人语,蛊惑得秦淮河的清韵全然无了踪影“,我们也几乎完全认同了龚文瑞文章中的观点。

三、数据呈现+分析

回到酒店,我们开始分头搜集资料,试图更多的了解夫子庙景区的发展情况,以解决我们在晚上游览时提出的一些问题和困惑。

下面先看一组网上给出的数据调查: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在接受调查的286名当地南京市民中,有120名也就是42%的受访者表示每天都会光顾夫子庙景区。这就很好地解释了我们所见人头攒动的景象,因为在人群中其实大部分是南京本地人,而非向我们一样的旅行者。

这一幅图就更为直观地说明了问题。我们不难看出,人们来到夫子庙最主要的原因是购物,也就是说,夫子庙在南京人的眼中,更多地是以一个“商业中心”的形象出现。

这张图也很好地解决了我们游玩时的一个困惑:为什么夫子庙景区里会有那么多的服装店? 如图所示,在整个夫子庙区域内,服装店的数量甚至已经超过了半数。而据我们观察,其服装店几乎都是一些现代品牌,也就是说,这些服装店都是纯商业行为,和文化、旅游关系都不大。

综合以上数据,我们初步总结了夫子庙发展中的问题。夫子庙承载着太多的历史与文化然而现在的夫子庙,到过的游客,多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夫子摇身变陶朱,夫子庙一带再也不现往日的文人骚客聚集于此品茶作赋的场景,成了南京的杂烩市场,小商品、廉价服装的聚集地,文化的气息都少得可怜。那些造型独特的楼阁几乎已经被各种商业标牌所掩盖。

四、进一步探索

就在我们集体探讨夫子庙商业气息如何如何之重的同时,我们又发现了一些新的材料,让我们的认识又产生了一些变化。

首先是夫子庙所经历的历史变故。资料指出,夫子庙的历史可谓坎坷。它从宋朝起经历了四毁五建,其中最严重的两次莫过于南宋建炎年间遭兵火焚毁,以及1937年南京大屠杀期间被日军焚毁而严重损毁。由此可见,夫子庙古遗址的匮乏决不能单单归结于政府注重商

业发展而忽略了文化保护,其实战争的摧残才是让夫子庙不复往日的罪魁祸首。而面对几乎被夷为平地的夫子庙,能复原为如今我们眼见这片繁华的景象,政府的投入是值得肯定和褒奖的。

其次,我们也关注到了,夫子庙在历史中承担的角色和今天并无太大差异。说白了,当年之所以能有“十里秦淮”“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等繁荣景象,还要归功于夫子庙是中国最大的传统古街市。可见,无论是在哪个朝代哪个时代,繁荣的一定是要靠商业来带动的,如今的夫子庙,只不过把古代的商业内容转换为了现代的商业内容,其本质是相似的,我们又能去批判什么呢?

最后,政府对于夫子庙的商业规划对当地百姓是利远远大于弊的。解放前的秦淮地区是贫穷市民的聚集区,由于炮火的摧残,市政设施破败,市场萧条,民生凋敝。可夫子庙一带却是灯红酒绿,藏污纳垢,“流氓多,乞丐多,扒手多,妓女多”,仅石坝街一街就有妓院183家,呈现出一种病态的“繁华”,昔日繁荣景象早已不复存在。十三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夫子庙景区也在规划下成为了将旅游和商业融为一体的南京商旅中心。三十年后我们看到的欣欣向荣之景象,与当年对夫子庙的定位规划有着很大的关系,或者说,是商旅业的发展挽救了夫子庙。像龚文瑞这样一个局外人看了,兴许会批驳商业化的“粘稠”和文化气息的淡薄。但倘若换做一个经历了从解放到今天的南京人,夫子庙人,一定会为这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拍手叫好的。

五、理清思路

基于对以上资料的充分研读,我们认识到夫子庙的商业化绝非单纯的商业行为,而是综合历史、经济乃至社会多种因素的综合规划。因此,在看待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不能片面地强调商业疯狂发展,更要着眼时代,不能举着文化的大旗去肆意批判。在这里,我们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