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比较文学课程期末试题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7/1 5:27:1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考试试题(一)答案 一、填空:(16分)

1、英文中的“比较文学”一词是1886 年由波斯奈特在《比较文学》一书中给予确定并使用的。

2、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最终诞生于 19世纪70 年代末至90年代。

3、比较文学诞生的标志是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问世、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进入高等学校的课堂和比较文学学位论文与工具书的出现。 5、世界比较文学大致可以分为法国学派、美国学派和中国学派三大学派。 7、当代文类学把文学作品分抒情类、叙事类和戏剧类三大类。 8、《文心雕龙》的作者是刘勰。

10、形象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外部研究、内部研究两方面。 12、中国大陆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是1984年卢康华、孙景尧所著的《比较文学导论》。 二、简要回答:(30分)

1、什么是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可比性就是比较研究对象中存在的一种可资研究文学规律的内在价值,是提供比较研究的可能,并保证比较研究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指的是在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寻求同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在比较文学发展的不同时期,这种学理依据是不断拓展的。 2、什么是“期待视野”?作者在“接受屏幕”所构成的接受前提下对作品向纵深发展的理解和期待。就是指读者在阅读作品之先就已存在的一种“意向”,这种预先就存在的意向会决定读者在阅读作品时的判断和取舍。

3、什么是“社会总体想象物”?即指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因为想象主体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他们的思想必然受到其所属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他们被其自身所属的文化烙上了强烈的特征。当他们对另一个文化进行审视时,必然带有其社会整体想象的浓厚印记。 三、论述:(54分) 1、试论述跨学科研究。

(1)定义:是以文学为一端,以其他学科(如各种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为另一端,对它们相互关系的研究。因而又称为科际整合。目的在于揭示不同知识形态的一致性、共通性,同时也彰显文学之为文学的独特性,把握文学的内在规律。 2)必须注意文学性与系统性两个方面。 (3)举例:比如文学与音乐:《诗经》与音乐的关系;文学与哲学:存在主义与文学。 2、试述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的消极作用和积极意义。 消极一面:“误读”就是对原作的“曲解”、“误解”、“改变”,它自然会导致文学传播中的部分失败,使译作读者看不到异质文化文学的真相;而且,翻译界已取得共识,文学翻译应最大程度地在各个层面上忠实于原作,所谓“信、达、雅”,“误读”显然与翻译的宗旨相悖。如上世纪30年代,中国学界有人讨论哈姆雷特的“孝”与“不孝”问题,应该说就是翻译“误读”引起的后果。 积极作用:

(1)便于外国文学作品在本国传播,促进文化交流。

(2)在“误读”中可能阐发出原作中一些未被发掘的新意,重新发现原作的价值,甚至“创造”出文学名家。

(3)“误读”往往由译者自身的文化历史需求造成,因而它也能促进本民族文学的发展。

(4)举例:林纾对西洋文学的翻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意义 考试试题(二)答案 一、填空:(16分)

1、比较文学诞生的标志是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问世、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进入高等学校的课堂和比较文学学位论文与工具书的出现。

2、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开始得比较早,但是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 3、渊源学分为笔述的渊源,口传的渊源,印象的渊源,孤立(直线式)的渊源和集体的渊源。

4、当代文类学把文学作品分抒情类、叙事类和戏剧类三大类。 5、比较文学的可比性由文学性、跨越性和相容性三个条件组成。

6、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各种文学关系大致包括影响关系、价值关系和交叉关系三个方面。 7、《管锥编》的作者是钱钟书。 二、简要回答:(30分)

1、什么是题材研究?就是研究不同作家对相同或相似题材的不同处理,以及产生不同题材的文化根源。

2、什么是“文学误读”:文学误读本来是阅读学中的概念,指偏离阅读对象本身的意思和内容的阅读。过去常用来指称不正确的阅读,误差性阅读或阅读理解错误。比较文学中指文学作品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发送者文化的损耗和接受者文化的渗透而形成的误差。 三、论述:(54分) 1、试从形象学研究的角度谈谈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人对中国人形象的描写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随着中国国门被打开,19世纪中叶以前通过耶稣会士和启蒙哲学家塑造的中国人形象发生了变化:

(1)态度上完全相反:由喜好到厌恶,由崇敬到诋毁; (2)、白人比其他人种优越的看法盛行起来,中国人的衣着打扮和行为举止都变得丑陋滑稽; (3)、在思想和性格方面,中国人“善良”和“高尚”的神话也不再时兴,代之以野蛮和麻木;

(4)、这是由于社会意识形态的作用所造成的“社会总体想象物”的变化。 2、比较文学的三大学派及其基本特征:

法国学派,主张影响研究。影响研究包括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形象学等研究。 美国学派,主张平行研究,指研究那些没有明确直接的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现象。平行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宗教、心理学等之间的比较研究。 中国学派:以跨异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主张双向阐发研究。 考试试题(三)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16分)。

1、英文中的“比较文学”一词是1886 年由波斯奈特在《比较文学》一书中给予确定并使用的。

2、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开始得比较早,但是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 3、世界比较文学大致可以分为法国学派、美国学派和中国学派三大学派。 4、中国大陆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是1984年卢康华、孙景尧所著的《比较文学导论》。 5、比较文学的变异研究包括文学变异和文化过滤、译介学、形象学、接受学和文学的他国化研究。

6、梵·第根的代表作是《比较文学论》。

7、中国大陆第一部以“比较诗学”为名的著作是《中西比较诗学》。

8、《原始文化》的作者是泰勒。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答: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答:我们依据阐发过程当中相关对象的不同,可以把跨文明阐发研究分为四种主要方式:作品阐发、理论阐发、科际阐发和综合阐发。

3、答:首先就是接受国必须充分认识到本国文学传统的重要性,尊重本国的文化规则和话语言说方式。其次,接受国在坚持本国文学文化规则的基础上,结合本国文学和外来文学的特点,对外来文学进行本土化的改造。再次,文学的他国化研究还应该注意,文学的他国化必须与接受国当下的语境或者说是文学要求结合起来。

4、答:跨文明研究的主要方式有:共同话题的对话、共同语境的对话、话语互译的对话、杂语共生的对话与激活的对话等五种。 三、论述题(每题22分,共44分)。

1、答:比较文学的三大学派及其基本特征:

法国学派,主张影响研究。影响研究包括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形象学等研究。 美国学派,主张平行研究,指研究那些没有明确直接的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现象。平行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宗教、心理学等之间的比较研究。 中国学派:以跨异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主张双向阐发研究。 (可根据论述情况酌情给分)

答:比较诗学和诗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联系来看,诗学和比较诗学都是以文艺理论作为学科的中心,都在探讨文学的基本规律。但是,二者的区别也是很明显的,首先,诗学和比较诗学研究的对象不同。诗学是以文学实践为对象。通过研究总结文学的经验,而后上升到理论的层面做出阐释,建立一套话语体系。

而比较诗学则是以各文明的诗学为对象。在世界各文明中形成了各有千秋的种种诗学体系,它们都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都在一定的语境中对文学做出了探讨,但这其中的差异也或大或小。怎样沟通呢?这就是比较诗学的任务,让各种诗学互识、互解、互补,以期在将来能够在多元化的基础上构建一种一般诗学(共同诗学)。其次,诗学和比较诗学研究的范围不同。诗学一般是在一个文化内部进行的,而比较诗学必须要求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与文明中展开。如西方的诗学体系是欧洲文化和北美文化内进行的,这两种文化实际上也是属于同一种文化。真正总体性的比较诗学就必须在不同文明之间进行,当前广泛引起学界重视的中西诗学的比较研究就属于比较诗学的范围。最后,诗学和比较诗学研究的方法不同。诗学常常运用的是归纳推理的方法,而比较诗学则更多的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比较诗学的‘比较’,不同于一般学术研究的比较。比较方法是一种辩证思维方式与方法论的结合,它是综合的、多层次的,也是分析的,它超越了一般民族文学研究的方法,从总体上与对象构成了新的关系。

考试试题(四)答案 一、名词解释:(20分,每小题5分)

1、渊源学:渊源学又称为源流学,是从接受者的角度老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人物、情节、思想、语言、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概言之,就是溯本求源,顺藤摸瓜,揭示出接受者与放送者之间的某种因果关系,这是一种典型的比较文学影响研究方法,在西方曾被广泛普遍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