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工程毕业设计-丁集矿井1.8Mta新井设计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7 23:25:4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优秀通过答辩!!

中国矿业大学 2011 届本科毕业生毕业设计 第 5 页

斜的单斜构造,地层倾斜平缓,倾角 5~15°,并有发育不均的次级宽缓褶曲和断层。

本井田地层走向变化和构造特征,取决于区域构造背景,受潘集、陈桥背斜的控制。 潘集、陈桥背斜均为北西走向,然而它们呈错位排列,轴位错开约 6km。潘集、陈桥背斜 的排列形式,构成了背斜南翼地层走向呈北西~南北~北西的“S”形态。 1.2.3 水文地质特征

岩浆岩呈岩盘状以露头形式出露于井田东部,分布在潘集背斜轴部及其两侧,消失于 二十线,东西长 2300m,南北宽 1200~2000m。岩体上覆松散层,下伏煤系地层,在煤系 中呈岩床和岩脉产出,侵入于 4 煤~20 煤层位,且由东向西侵入层位逐渐增高。钻孔所见 岩体最大厚度为 145.55m。岩性为细晶岩和正长斑岩,绝对年龄 1.1 亿年,属燕山期产物。 煤层受其影响发生变质,局部为天然焦、无烟煤、贫煤,局部煤层被岩体全部吞蚀,亦有

变薄者。岩体主要影响 11-2和 8 煤层,对中下部煤层影响甚微。

1.3 煤层

1.3.1 煤层

(一)含煤性

二叠系除上部石千峰组为非含煤段,其它地层为含煤段,总厚 718m,含煤段的可采煤 层集中分布在煤系下段 350m 内,即可采煤层集中分布在二迭系下部,13-1煤至太原组一灰 之间的层段中,含定名煤层 29 层,总厚约 26.53m,含煤系数为 3.7%。含其中可采煤层 9 层,平均可采总厚 21.22m,占煤层总厚的 77%。其它不可采煤层不稳定,常见尖灭或以炭 质泥岩出现在层位上。共分七个含煤段,以第一、二、四段含煤最富。

煤系中上部第 5、6、7 含煤段有煤层 11 层,总厚 2.2m,内含局部可采煤层。然而, 这些煤层大多质差、层薄、结构复杂,变化大,常尖灭或被炭质泥岩替代,为不稳定煤层, 目前难以利用。

(二)可采煤层

表1-1 可采煤层特征表

煤层

11-2 煤层厚度 (m) 最小~最大 平均 1.44~5.05 3.49 含夹矸 层数 1~2 煤层 结构 较简单 可采范围 全区可采 稳定性 稳定 11-2 煤厚度 0.44~6.05m,平均煤厚 3.49m。一般厚 3~4m,除十七 14 外,全区可采, 煤层厚度变化小,变化规律明显(厚度突变点均为构造煤),煤层结构较简单,局部有 1~ 2 层夹矸,井田东部局部煤层被岩浆岩侵蚀,煤质变化很小,变异系数 24.68%,属稳定煤 层,先期地段稳定程度较其它地段好。顶板砂质泥岩,富含植物化石,底板为泥岩或砂质 泥岩,煤层上下各有 1~2 层薄煤,分别为 11-2、11-3煤,均不可采。煤层下部 30m 处有一 层花斑状砂质泥岩,是对比 11-2 煤层依据之一,对比可靠。是本区主要可采煤层。 1.3.2 煤质、煤类与煤的用途

本井田为中~中低变质的气煤和 1/3 焦煤.各煤层均属中灰分煤,各煤层为特低~低

硫、特低~低磷、中~中高热值,高熔~难熔灰分,富油~高油。是较为理想的炼焦配煤 或动力用煤。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优秀通过答辩!!

中国矿业大学 2011 届本科毕业生毕业设计 第 6 页

原煤水分:各煤层原煤空气干燥基水分平均值为 1.62~2.04%,3 煤最小,4-1煤最大。 灰分:各煤层原煤干燥基灰分平均值在 16.53~28.20%之间,7-2煤最高,3 煤层最低,

根据 GB/T 15224.1-2004,各煤层均属中灰煤。

硫分:各煤层原煤全硫平均值在 0.31~0.93%之间,通过与各煤层干燥基高位发热量

折算后的基准发热量干燥基全硫平均值在 0.28~0.88%之间,其中 13-1、11-2、3 煤属特低 硫煤,其余煤层均属低硫煤。

磷:各煤层原煤磷平均含量在 0.004~0.028%之间,除 13-1、3 煤层属低磷分煤外,其 余煤层均属特低磷煤。

11-2煤层煤质特征见表 1-2。

表1-2 主要可采煤层主要煤质指标一览表

煤层

项目 原煤水分 Mad (%) 原煤灰分 Ad(%) 浮煤灰分 Ad(%) 浮煤挥发分V

11-2

最小-最大 平均-点数 最小-最大 平均-点数 最小-最大 平均-点数 最小-最大 平均-点数 最小-最大 平均-点数 最小-最大 平均-点数 结 论 最小-最大 平均-点数 最小-最大

(℃)

0.86-2.86 1.77(33) 14.53-37.34 22.21(33) 2.84-11.75 8.53(32) 8.57-38.37 35.77(32) 20.85-34.83 26.90(25) 20.77-34.43 26.54(21) 高热值煤 0.16-0.68 0.41(27) 0.14-0.64 平均-点数 最小-最大 平均-点数 最小-最大 平均-点数 最小-最大 平均-点数 最小-最大 平均-点数 丁集 顾桥 最小-最大

(%)

daf

原煤发热量bd Q

(MJ/Kg)

Qgrd (MJ/Kg) 原煤全硫 (%) 折算后全硫 (%)

原煤磷(%) 焦油产率 Tarad (%) 浮煤 GRI 胶质层 Y (m/m) 视密度 ST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优秀通过答辩!!

平均-点数 0.39(21) 0.003-0.026 0.010(9) 8.33-13.00 10.09(14) 0-86.4 70.4(21) 8.5-16.0 12.0(29) 1.41 1.40 >1400->1500 >1464(11)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优秀通过答辩!!

中国矿业大学 2011 届本科毕业生毕业设计 第 7 页

1.4 开采技术条件

1.4.1 矿井涌水

本区含水层(组)由新生界松散层砂层孔隙水、二叠系砂岩裂隙水和石炭系太原组及奥 陶系石灰岩岩溶裂隙水三部分组成。

1、新生界松散层含隔水层(组)

井田内松散层厚 346.75m~563.80m,其厚度变化随古地貌形态由东南向西北增厚。基

本沿古地形向西北倾斜,局部地段稍有起伏,唯东南部十五 13孔处出现一古丘。松散层自 上而下可分为三个含水层(组)、一个隔水层(组)。

2、下第三系砂砾岩含水组

钻探揭露厚度 0~180.75m,底板埋深 414.07~737.85m,主要分布在井田的西北部。 东部有十九 7、十九 9两孔见砂砾岩,厚度小、分布范围有限。砂砾岩以石英岩砾和各级石 英砂岩砾为主,胶结物为泥质及粉砂质,砂砾岩裂隙不发育。据邻区单孔抽水成果, q=0.0196L/s.m,富水性弱,正常情况下对矿坑充水无影响。

3、二叠系砂岩裂隙含水层(组)和隔水层(组)

含水层岩性以中、细砂岩为主,局部为粗砂岩和石英砂岩,分布于可采煤层及泥岩之 间,岩性厚度变化均较大,分布又不稳定。据简易水文地质观测,全泵量漏水均在砂岩内, 区内三次抽水试验,水位标高 9.85~26.68m,q=0.000676~0.0342 l/s.m,k=0.00226~ 0.207m/d,水温 17~26℃,矿化度为 1.091~2.145g/l,全硬度为 3.39~5.22 德国度,

水质类型 HCO3·Cl-Na。

综上所述,煤系的富水性取决于砂岩裂隙的发育程度、开启大小和延展长度,而裂隙 发育的不均一性导致煤系富水性有很大差异。按钻孔单位涌水量,本区煤系富水性弱,从 抽水 Q—S 曲线向“疏干”方向变化,停抽后,水位恢复缓慢,表明是以储存量为主的不 均一裂隙含水层(组)。

4、二叠系底部隔水层(组)

二叠系底部 1 煤层距太原组灰岩距离为 24.02~37.47m, 平均 30.11m,主要由泥岩、粉 砂岩、砂泥岩互层组成,局部夹细砂岩,正常情况下,对太原组灰岩水能起一定隔水作用。

5、太原组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 太原组灰岩在本区埋藏较深,背斜轴部一般埋藏在-830m 以下,远离第一水平的先期 开采地段。据区域资料,地层总厚约 100~110m,含灰岩 13 层。除第 3、4、12 等三层灰 岩较厚外,其余均为薄层灰岩。灰岩岩溶裂隙发育不均一,一般在背斜轴部岩溶发育,但 多被方解石充填。简易水文未发现漏水和明显消耗。十九 4 孔抽水资料,水位标高 22.11m, q=0.244L/s.m , k=1.81m/d, 水质类型 Cl-K+Na,矿化度 2.425g/L,水温 31.5℃。富水性 中等。

6、奥陶系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

本区无钻孔揭露,综合邻区资料,钻探最大揭露厚度 56.89m,岩性致密呈厚层状,岩 溶裂隙不发育,水位标高 20.56~24.60m,q=0.00369~0.0348L/s.m , k=0.034~0.11m/d, 矿化度 2.30~2.4g/L,全硬度 4.39 德国度,水温 23~29℃。水质类型 Cl-K+Na。从区域性

资料分析,奥陶系灰岩岩溶裂隙在中下部比较发育,因岩溶裂隙发育不均一,各处富水性 有一定差异,潘谢矿区奥灰富水性表现为弱~中等。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优秀通过答辩!!

中国矿业大学 2011 届本科毕业生毕业设计 第 8 页

7、岩浆岩含水层

岩浆岩呈岩盘状以露头出露在井田东部,分布在潘集背斜轴部及浅部断层密集区。岩 体上覆松散层下部含水层(组),下伏煤系地层。岩性为细晶岩,钻孔揭露最大厚度 145.55m, 上部风化裂隙发育,沿裂隙面有水锈色。据邻区抽水资料,水位标高 19.952~19.668m, q=0.00476~0.0412L/s.m , k=0.0274~0.0494m/d,矿化度 1.826~2.504g/L, 水质类型 Cl—SO4—Na+K 型水,富水性弱。

8、地下水的补给途径和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

本区地下水运动,因受含水层(组)埋藏条件不同,表现在地下水补给、迳流和排泄 条件有明显差别。

(1)新生界松散层含水层

①上部含水层上段因埋藏浅,浅层地下水运动既有层间水平流动,又有垂直方向交替 比较明显。以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为主,雨季时河流侧向补给,水位随季节变化。排泄 方式主要是人工开采及蒸发,旱季亦可补给河流。下段地下水迳流方式为侧向层间迳流。 补给来源主要是侧向和上段含水层(组)越流补给。排泄方式主要是人工开采和侧向迳流 排泄。

②中部含水层(组)因上部无明显隔水层存在,天然状态下,上、中含水层(组)存 在水力联系;地下水以缓慢的层间迳流为主,储存量受区域调节。

③下含水层(组)之上有厚层粘土隔水层存在,与中含水层(组)无水力联系,其本 身以储存量为主,水平运动缓慢。下含直接覆盖基岩各含水层(组)之上,与基岩含水层

有一定水力联系。

(2)二叠系砂岩裂隙含水层

煤系砂岩分布在煤层和泥质岩石之间,砂岩厚度小,分布不稳定,又有煤层和泥质岩 石相隔,断层带一般含水性弱,导水性差,因此砂岩之间无水力联系。浅部与松散层下部 含水层(组)有一定水力联系。开采浅部煤层时,下部含水层(组)地下水通过基岩风化 带垂直渗入补给矿井。

(3)太原组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组)

太原组第一层灰岩距 1 煤层底板平均间距 30.11m ,天然状态下无水力联系,开采水 平达-826m ,水头压力达 8.3Mpa ,开采条件下远远超过 1 煤层下隔水层(组)岩石的抗

压强度。特别是受断层的影响,1 煤层与灰岩之间隔水层(组)厚度变小或与灰岩对口, 有可能对煤系砂岩进行补给和造成灰岩突水。

9、矿床水文地质类型

本区在留设防水煤柱(一般 80m)条件下,因灰岩水头压力大,可能以底板突水方式 进入矿坑,水文地质条件中等。

10、矿井充水因素分析

本井田与潘集生产各矿的水文地质特征基本相同,矿井充水水源由三部分组成。 ⑴新生界砂层水

本区新生界松散层下部含水层(组)直接覆盖在煤系之上,天然条件下,下含水通过 煤系基岩风化带垂直渗透补给。补给量大小与风化带岩性和渗透性大小有密切关系。

⑵煤系砂岩裂隙水

是矿坑直接充水水源,区内砂岩裂隙发育极为不均,富水性差异较大,抽水试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