俳句的双关语的翻译-2019年精选文档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5 10:37:4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俳句的双关语的翻译

众所周知,俳句是日本韵文学的传统形式之一,也是日本诗歌最为精炼、最为突出的代表之一。作为世界文学中最短的格律诗之一,俳句由十七个音组成,分三节,以五七五为节。不仅如此,俳句也是最为具有了象征意义的诗歌之一。之所以如此,在于俳句之中必须嵌入季语,即指示四季或者节令的季节用语,由此而体现出日本人的自然观或者价值观。

日本文学家山本健吉曾在其《酬唱与滑稽》一文中概括了俳句的本质特征,他指出:俳句的本质在于它的滑稽性、酬唱性和即兴性。所谓滑稽,乃是基于俳句来源于“俳谐”的渊源,带有了诙谐讽刺的意味;所谓酬唱,大概是与一直以来的“赠答句”相关联,带有了彼此酬和的内涵;所谓即兴,即是通过瞬间情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内心的感情,即一时一景的描写。依照这一概述,可以确认一点,即滑稽乃是其天生的特质。俳句脱胎于和歌,流行于市井,追求轻松愉快的境界。因而,诙谐,滑稽也便从老百姓需求融入到了俳句里。

那么,俳句的诙谐幽默的一面究竟如何得以体现?在此,双关语的运用可谓是最为典型的形式之一。所谓双关语,日语之中称为“?け?”,乃是基于日语特殊的书写方式――假名和汉字混合的文字,利用同音异义词来进行表述的一种修辞手法。双关语可以使语言表达得更为含蓄、幽默,而且也能加深语意,给人以

深刻印象。小文将试以日本俳圣――松尾芭蕉(1644―1694)的名句“蛤のふたみにわかれ行く秋ぞ”为中心,尝试分析俳句之中双关语的翻译实例,并由此来探讨俳句意境的传递与再现的问题。

松尾芭蕉是日本著名的俳句诗人,被称为了日本俳圣,历经贞门、谈林两派的俳风,而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提倡“不易,流行”的艺术观。芭蕉的一生,大多过着飘泊的生活,游学四方,因而留下了不少的纪行篇章。1689年3月,芭蕉带着弟子曾良巡游奥羽北陆,经日光、白河、松岛、平泉、尾花泽、出羽三山、酒田等地,8月下旬至9月初四在大垣停留。全程约2400公里,历时6个多月。5年后,即1694年,辞世之前的松尾芭蕉完成了《奥州小路》这部旅行记。

“蛤のふたみにわかれ行く秋ぞ”一诗,乃是收录于松尾芭蕉《奥州小路》之中的名句,描写的是他即将启程去伊势二见浦的情景。按照井本农一之《松尾芭蕉集》的解释:作者即将要去的目的地――桑名和伊势是日本盛产文蛤的地方,而今与之送行的人们的离别,恰如文蛤的壳与肉那般的难舍难分。时值晚秋之际,故离别的寂寥之情更是令人油然而生。作为离别之句,“行く秋”一语,述尽了道别之意。

承前所述,俳句的本质在于“滑稽、酬唱和即兴”。作为别离之诗,其即兴性与酬唱性自不待言,滑稽性则更多地体现在了该诗的双关语的运用这一方面,或者说该诗双关语的运用恰如其

分地体现了俳句的滑稽性。该诗的双关语的体现在于: 1.“ふたみ”(FUTAMI)是“?身”、即“?と身”,与“二?が浦”的“二?”(FUTAMI)发音一致,带有了双关的内涵。 2.“行”之一字,就本文而言,带有了“?れ行く”与“行く秋”的双关的内涵。

具体而言,“ふたみ”在此一指“二?が浦”(二?浦),位于日本三重县伊势市与桑名市中间的一个海湾,以盛产文蛤著称;二指“?と身”,即文蛤的壳与肉。芭蕉在此巧妙运用了文蛤与“ふたみ”的关联,使之同时具备了盛产文蛤的二见浦,内含文蛤壳肉(难舍难分)之意。

其次,“行”既关联作者的动作――离去,也关联了季语“行秋”――晚秋。这是作者利用日语表音的假名使用了双关语,在描述具体的场景的同时,也把自己的感情寄托于文蛤之上。这一形式,既体现了俳句的创作原则,即一时一景的描写,也体现了俳句滑稽的本质特性。

松尾芭蕉的这首俳句以双关语而脍炙人口,因此,如何鉴赏,乃至如何翻译?就必须重点关注到这一特点。不仅如此,如何切实地反映出该首俳句所隐藏的滑稽、诙谐,也成为了俳句翻译探讨的一大难题。在此,小文谨以俳句翻译名家林林的译作作为对象,来探索俳句翻译之中的问题之所在。

林林,原名仰山。福建诏安人。诗人、作家、翻译家、外交工作者。曾经出版了诗集《阿莱耶山》、《印度诗稿》,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