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3课交通与通迅的变 化学案(无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4 4:02:5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3课交通与通迅的变

化学案(无答案)

【高三历史学案】 编制:姜 巍

第13、14课 社会生活与交通、通讯的变化

【课标要求】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和影视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3、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考纲要求】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 【知识结构】 原因 表 现 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 交通和通讯进步 大众传媒的变化 衣:西装中山装、旗袍、唐胥铁路和京张铁路建近代报刊《申报》;近 高跟鞋 成通车;轮船招商局成代电影:《定军山》、 食:西餐馆、咖啡馆、立;大清邮政局的成立;《歌女红牡丹》、〈〈渔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式茶室 有线电报。 关光曲〉〉,中国电影维新思潮、革命思潮的住:居住大院、里弄、有过辉煌 推动 高级公寓、别墅、花园洋房 习俗:断发、禁缠足、鞠躬、握手、新式婚礼、简洁葬礼 【互动探究】 一、物质生活变迁 1、“竞尚洋装” 完成以下表格:

近代以来服饰变化带来的影响有哪些?

原因 近代服饰的演变 表现 ①人们可以选择和设计自己喜欢的服饰。 ②洋装促使了中国服饰的改良,出现了中西合璧的产物——中山装和旗袍。

1 / 4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3课交通与通迅的变

化学案(无答案)

2、“异味争尝”

总结------传统饮食文化变化的过程:

(1)19世纪40年代,通商口岸出现了由外国人经营的西餐馆。

(2)19世纪60年代前后,上海陆续开办了一些西菜馆,以异国风味、环境优雅、服务周到和营养卫生景象招徕顾客。

(3)七八十年代以后,西餐成为一种时尚,逐渐由通商城市流入市镇,由沿海进入内地。 探究-------结合课本图片简要概括南洋烟草公司红金龙香烟上的广告内容,它反映了什么问题?

它大力倡导人们使用国货,排斥洋货,并把它提高到利国利民的高度。反映了外国商品的倾销对中国民族工业的打击和民族资产阶级反帝爱国的热情。 3、洋房与里弄

西式建筑的出现与影响:

(1)西式建筑最早出现在租界地区。

(2)南方城市、天津 出现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

(3)通商口岸大城市出现了高级公寓和别墅式住房——花园洋房。 中式民居:居住大院:北方城市在四合院的基础上扩大而成。

二、习俗变迁

1、“断发”与不缠足运动 阅读教材,完成表格: “断发”运动 不缠足运动 时间 概况 结果 政府禁止 同治、光绪年间 中国留学生“改装去辫” 戊戌维新期间 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建议“断发易服改元” 因变法失败未实现 影响不大 彻底革除 1910年清政府 颁布准许臣民自由剪发法令 辛亥革命后民国 颁布《剪辫通令》强制剪发 政府 组织(人) 1840年前后,外国传教士 晚清官员 维新派人士 措施 结果 成效不大 有一定成效 组织“天足会”,宣传缠足的害处 劝戒缠足 女权康有为在广东首创《不缠足会草例》 一时间不缠足蔚然运动 康氏兄弟在广州成立“不缠足会” 成风 新式学堂以不缠足为基本入学条件 2、礼仪的革新 日常礼仪的革新:

2 / 4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3课交通与通迅的变

化学案(无答案)

(1)中国古代在纲常礼教束缚下,形成了一套体现贵贱尊卑的日常礼仪。

(2)民国之初,为了体现民主共和精神,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布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 婚姻风俗的变革

(1)变化:由父母包办到自由恋爱,礼仪由繁缛走向简约。

(2)原因: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洪流,推动了近代婚姻的变革进程。

(3)变革情况: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和官宦人家,广大内地和农村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丧葬风俗的变化: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礼仪引起了国人注目。

三、交通和通讯的进步 1、交通工具的发展

快速阅读教材,归纳近代以来中国交通的变化情况。列出变化情况简表:

铁路交通:19世纪80年代,第一条铁路、 铁路;铁路史上的里程碑:京张铁路;民国以后,进展缓慢;

轮船运输:19世纪70年代初,轮船招商局标志着 ;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较快;20世纪90年代,萎缩

航空:1909年冯如制成第一架飞机;1920年, 研制水上飞机、北洋政府开设 ,中国民航业拉开了序幕;1949年有52条民航线;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中国成为民航大国。

2、通讯工具的发展

1896年 宣告成立。 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 1877年,福建架设第一条

四、大众传媒的变化 1、报刊的发展

[探究]《时务报》,清末维新派的报刊,旬刊。上海强学会被封禁后,会员黄宗宪、汪康年等倡议以学会余款创办报馆,以继续宣传维新变法,于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出版《时务报》。该报”以变法图存为宗旨,设论说、谕折、京外进事、中外报译等栏目,梁启超连续发表《变法通议》等重要文章。其他维新人士也纷纷撰稿,揭示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倡言变法,抨击顽固守旧势力,颇受读者欢迎。

思考:《时务报》创办的目的、宗旨分别是什么?材料反映出当时报刊的作用是什么? 目的:宣传维新变法 宗旨:变法图存

作用:它是宣传改良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2、电影事业的兴起和发展 完成表格:

[探究]报刊和电影事业兴起的作用如何? 时间 1896年 1905年 1913年 1931年 概况 “又一村”放映西洋戏 评价 电影中国最早放映 北京(丰泰照相馆)摄制了谭鑫培京剧短片《定军山》 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影片 《难夫难妻》张石川、郑正秋 《歌女红牡丹》 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 中国第一部有声片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