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本幼儿园课程论知识点整理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2/8 5:48:2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一、联系实际分析潜在课程的特征及其对学前教育课程的启示。

答:一、潜在课程的特征包括:

1.潜在性:潜在课程以隐蔽的方式,将有关道德、审美、政治意识、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观点、经验等渗透给学习者。

2.模糊性:潜在课程的作用有时难以明确化和量化,它以整体性方式产生影响,使人在无意状态下接受潜移默化的效力。

3.多样性:潜在课程会依附于多种多样的客观载体之中,人、事、物、关系等都是其物质承担者。

4.非预见性:潜在课程的多样性、差异性强,发挥作用的途径多,不容易严密计划与控制,因而难于准确预见。 5.非强迫性:潜在课程的作用方式是隐蔽的,会使学习者于不知不觉之中接受教育者“有意图的”教育影响,而不产生困难感因此,潜在课程具有非强迫性。 二、潜在课程对学前教育课程的启示 从潜在课程产生的背景、潜在课程的含义及其特征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1.潜在课程的提出,使我们必须重视预先计划好的课程之外的教育性经验对学习者的影响,增强教育的意识性,统一考虑一切可能对学习者能产生作用的因素。 2.课程不仅包括理性内容,也包括情意、动机、态度等非理性内容;课程既要发展学习者的理性,也要发展学习者的非理性;要把学习者看作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体。

3.培育学生,既要采取强迫性、主观性措施,也要采用隐喻式、潜在性方式,利用教育环境感染熏陶学生。

4.要注意教育系统内部课程的统整优化,也要注意学校内外不同因素的教育作用相互配合。

5.课程是教育目的性过程,但有时教育目的性并不明显。要提高课程效果,必须增强教育意识,并重视课程作用的方式。

二、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学前教育课程应坚持的基本价值。

答:塑造完整儿童,实施全人格教育,发展学前儿童主体性,实施主体性教育,是学前教育课程基本的价值取向。 一、塑造完整儿童,实施全人格教育;

培养完整儿童是培养完整成人的基础,是塑造“完整人格”的基础。培养完整儿童,塑造完整人格,需要全人格教育。 保证学前儿童健全发展应做到:

1、充分完整的理解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性,整体地把握学前儿童人格整体,综合利用各种教育影响,为每个幼儿未来人格形成打下充分而坚实的基础。 2、人格是环境的综合产物。学前儿童赖以生存、成长的家庭,对于其他人格形成不可缺少。家庭环境优劣,特别是儿童与父母之间确立的关系的好坏,决定着学前儿童人格的发育。

3、把幼儿作为一名社会成员,给幼儿在集体中充分活动的机会,使幼儿个人性与社会性结合,保证其社会性人格健全发展。 二、发展儿童主体性,进行主体性教育的措施;

1、创设开放的创造性学习环境,实施开放性教育

开放性环境,开放性教育,适合学前儿童特点,有利于儿童主体性发展;开放性教育需要开放性“教室”,更需要开放性教师。 2、确保儿童主体地位,重视个别性教育

确保学前儿童主体地位,需要保证其在活动中的自主性、积极性,允许和鼓励儿童自选活动。确保儿童主体地位,必须实施个别化、个性化教育。 3、重视学习过程,发展学习能力

重视学习过程,就是重视儿童在活动中自主探索、积极性创造、质疑性发文、主动性操作、愉快地表达、自觉地交往。重视学习过程,需要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 4、认清相互作用原理,注重师生互动

教育中必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这就是师生平等的互动关系,注重师生角色平等和角色互动,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结合起来,重视学习过程,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结合相关理论分析幼儿园课程“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考。

答:一、幼儿园课程“小学化”倾向的主要表现是,以小学的教育目标为价值取向,下放小学一年级的教育内容,采用分科课程和“上课”的组织形式,向学前儿童直接进行读写算教学或训练,课后还布置一些家庭作业。这种方式,不符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影响了学前儿童的健康和谐发展。 二、原因:

我国课程内容选择方面存在的问题有

1.课程方案和教学参考资料五花八门,质量良莠不齐。 2.明显的知识中心。 3.零碎杂乱。

4.抽象、偏深,偏离幼儿经验。

在课程组织和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 1.关于师生关系问题。

2.关于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

3.关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及其关系。 三、对策思考:

我国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创设优化教育环境,促进学前儿童在各自原有的水平上都得到身心和谐发展。进行课程改革不在于追求表面的教育形式,不在于建构几个“课程模式”,不在于编制五花八门的教育内容,也不在于单纯学会几种教育方法,更不在于知道几个课程概念,说出几个课程名词,而在于切合中国实际,抓住学前教育课程的“实质”,构建有利于中国学前儿童现在和未来发展的课程。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课程理论体系的提出是我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走向深入的重要标志。

阐明学前教育课程的基本特性,是解决当前我国学前教育课程中存在的种种困惑、矛盾和问题的客观要求。首先,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学前教育课程最基本的特性。确定学年教育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基本位置。然后,依次探讨学前教育课程的基本构成部分的基本特性。即课程的价值取向、课程内容和课程组织三方

面。

四、论生活化原则及其在幼儿园课程实践中的运用。

答:学前教育课程组织生活化主要是教育生活化。所谓教育生活化是指,要使学前教育具有生活的色彩和意义,把富于教育价值的生活内容纳入课程领域,增加教育中的“温情”和“人文精神”。

课程组织生活化不是要把教育与日常生活等同起来,混为一谈,而是要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将切近幼儿生活的内容加以选择,帮助幼儿更好的组织生活经验,获得较好发展。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即是加强教育同自然界、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等现实世界的联系。

教育与生活结合是学前教育课程组织的重要原则。长期以来,幼儿园教育实践也在自觉地遵循着这一原则。

1.课程安排依照幼儿园生活的自然顺序展开 2.课程内容依据节日顺序组织 3.依据时令节气变化规律组织课程 以上三点,是幼儿教师长期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证明是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课程组织细则。

五、分析陈鹤琴或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的主要观点及对当前我国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二选一即可)

答:在我国学前教育史上,对课程理论与思想发展贡献最大的当推陈鹤琴先生。1923年创办了南京鼓楼幼稚园,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幼儿教育研究中心,提出了“活教育”思想。他还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稚教育研究刊物《幼稚教育》。 陈鹤琴学前教育课程思想是他学前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学习和继承他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的合理内容,对于我们今天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1.课程应为教育目标服务

教育目标是制定课程目标的理论依据,它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的具体实施具有规范和限制作用。陈鹤琴认为,教育目标首先要解决“做怎样的人”的问题。 2.课程内容的选择应注重儿童的生活环境,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课程内容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支柱。大自然构成的自然环境和大社会构成的社会环境一起组成了学前教育课程的中心内容,学前儿童应该在这样的环境中获得发展。 3.课程结构以“五指活动”为基本成分

“五指活动”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语文活动。

4.课程实施应采用“整个教学法”、游戏式和小团体式

“整个教学法”,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习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儿童学。游戏法是整个教学法的具体化。学前儿童都是具有差异的不同个体,应采用小团体式教学。

5.提出了学前教育课程编制的十大原则和具体编制法

十大原则:课程的民族性、课程的科学性、课程的大众性、课程的儿童性、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