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教案《天净沙·秋思》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8 20:38:3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精品文档

市优秀教案参赛作品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讲课

课 题: 《天净沙·秋思》 课 型: 主讲

上课时间: 2013年9月28日 作 者: 王夫广

单 位: 枣庄市第三十九中学

1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古道一行者,秋色愁煞人

——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文本解读】

曹植对洛神的描述用“秾纤得衷,修短合度”形容其身材的可人,宋玉用“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来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处,我认为这首小令用这两句评价是再恰当不过了。一方面是由于它仅五句,二十八字,既不夸张,也未用典,只用白描手法罗列了九种事物,却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为了表达凄苦之情这一抽象的东西,作者选取了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正如“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喻愁之多 。 “小桥流水人家”,本来是温馨的普通景色,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画面之中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给图景蒙上悲凉的气氛。即“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从这一点上看,它称得上是情和景妙合无痕的杰作。

【课程标准】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散曲的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对古诗词曲的欣赏品味。

【学习目标】

1.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散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2.能熟练地背诵默写课文,并掌握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评价任务】

1.依照文章内容用简笔画的形式勾勒出 文章的图景 2.反复诵读,掌握散曲中景物所寄寓的感情。 3.引导学生思考,本文中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课前预习】

1.马致远,字 ,号 。 汉族,大都(今北京)人,与 、 、 并称“元曲四大家”,元代著名的戏剧家、散曲家。因作品 而被称为“秋思之祖”。代表作有《天净沙·秋思》、《汉宫秋》、《东篱乐府》。

2.《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__。天净沙是__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___。

3.背诵全诗。 教学过程及步骤:

2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一、导入新课

导入语:“自古逢秋悲寂寥”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主题之一,宋玉《九辩》开启了悲秋作品的先河。《诗经》中的“秋日凄凄、百卉具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发出了对秋的唏嘘。范仲淹的“碧云天, 黄叶地, 秋色连波, 波上寒烟翠”,所绘景色清微淡远之致,引人伤怀。王实甫的《西厢记》中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更是令人怅然若失。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曾引发多少人为之感叹,今天,我们要学习马致远所作的关于悲秋和思乡的名篇《天净沙?秋思》。 教师提问:回顾你所了解的的关于悲秋主题的诗句。

(设计意图:从古诗句导入,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二、歌调苍凉 “秋声赋” 第一步,准读!

自学指导语:请同学们有感情地大声朗读《天净沙 秋思》,读准字音。2分钟后看谁读得最好。

课件提示1:秋思(sì) 枯(kū)藤 第二步,美读!

自学指导语:本文是一篇散曲,不仅要读准字音,更重要的是要读出情感。朗读时要注意表现声音的抑扬顿挫,把握好语气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高低变化,还要注意读出文本所表现的情感基调,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文章内涵。

课件提示2:

播放幻灯片,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第三步,诵读!

自学指导语:

要求学生个别背诵——全班齐背——默写纠错

(设计意图:读课文是理解文章的基础,有助于把握文本。) 三、魂牵梦绕之“乡愁” 过渡语:

3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