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超声诊断分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9 8:07:4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超声诊断分析

作者:申炜星 郭喜开 马海波

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2年第08期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价值。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0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术前进行超声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70例胆囊息肉样病变中,胆囊胆固醇性息肉54例(77.1%),胆囊腺瘤10例(14.2%),胆囊炎性息肉4例(5.7%),胆囊腺肌增生症2例(28%)。结论:超声检查可依据病变的大小、数目、生长部位、形态及声像图特征等情况,综合判断,区别开来,对病变性质作出较为准确的推测判断,可为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超声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

中图分类号R5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08-0054-02

胆囊息肉样病变是胆囊黏膜隆起性病变的统称。近年来随着超声诊断仪器的发展和超声诊断技术水平的提高,胆囊息肉样病变检出率明显提高。现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旨在进一步提高对胆囊息肉样病变声像图特征的诊断,探讨超声检查的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2年6月-2010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0例住院患者,其中男52例,女18例,年龄24~76岁,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1.2仪器与方法

仪器:SIUI CTS-310或DP-9900Pius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 MHz。患者检查前8~12 h禁食,行多切面、多体位胆囊常规扫查,以能清晰显示胆囊轮廓及内部回声、结构为标准,重点观察病变的大小、形态、数目、好发部位及声像图特征。 2结果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70例患者中,胆固醇息肉54例(77.1%),腺瘤10例(14.2%),炎性息肉4例(5.7%),腺肌增生症2例(2.8%)。

通过表1可见各类不同病理性质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其大小、数目和好发部位均有一定差异。

通过表2可看出胆囊胆固醇息肉,多为颗粒状或乳头状,大多数呈强回声,有蒂或较窄。胆囊腺瘤多为乳头状和球形,大多数呈强回声,基底较宽,约半数合并结石。胆囊炎性息肉均为颗粒状,类同胆固醇息肉样回声,但稍弱,大多数合并胆囊炎。胆囊腺肌增生症为等回声,呈局限性胆囊壁增厚。 3讨论

胆囊息肉样病变是由胆囊壁向腔内呈局限性隆起性病变的总称,在组织学上可分为;胆固醇性息肉、腺瘤、炎性息肉、腺肌增生症。超声在判断胆囊息肉样病变类型中的作用是在于早期发现胆囊壁内可疑恶性病变。胆囊息肉可分为非肿瘤性和肿瘤性两类,胆固醇性息肉及炎性息肉属于非肿瘤性息肉,而腺瘤属于肿瘤性息肉,胆囊腺肌增生症是胆囊壁的一种非炎症非肿瘤性良性病变。超声检查对可疑或难以作出结论的患者一定要近期随访,以避免误诊、漏诊,延误治疗。

胆囊胆固醇息肉是由于胆固醇代谢的局部紊乱,造成胆汁中的胆固醇含量增高,使上皮细胞基底膜内胆固醇沉积,组织细胞过度膨胀,形成黄色的小结突出黏膜表面,是胆固醇沉着性病变的一种[1]。本组病例胆固醇息肉占胆囊息肉样病变中的77.1%(54/70),绝大多数为多发 ,体积一般

胆囊腺瘤包括乳头状腺瘤和单纯性腺瘤。近年研究发现腺瘤的癌胚抗原表达与胆囊癌近似,存在有类同的物质,大多数人认为乳头状腺瘤是癌前期病变。其恶变与大小有关,瘤体越大恶变的几率越高,对病变直径>10 mm,单发,广基无蒂,胆囊壁局部增厚,年龄大于60岁以上,同时合并胆囊结石的患者,发生恶变危险因素较高,要高度重视,应尽早、及时手术治疗[2]。本组病例胆囊腺瘤占胆囊息肉样病变中的14.2%(10/70),一般为单发,体积一般均>7 mm,好发部位以体部占多数,约一半合并结石,声像图多表现为乳头状或圆形,不规则形或团块状结节,后方无声影,不移动,基底较宽,与胆囊壁相连,多为强回声,后方无声影。10例胆囊腺瘤中未发现恶变病例,可能与病例少或腺瘤体积小有关。

胆囊炎性息肉是由于长期炎性刺激所形成的肉芽肿,有毛细血管、慢性炎性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组成。胆囊炎性息肉较为少见。本组病例炎性息肉占胆囊息肉样病变中的4例(5.7%),多数为单发,体积均

胆囊腺肌增生症,是在胆囊的正常黏膜下,由于上皮组织下陷而形成罗-阿窦,它一般不超过肌层。由于炎症刺激胆囊异位上皮生长而形成腺肌增生症时,罗-阿窦增殖,扩大呈囊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状,并深达肌层深部,黏膜及肌层增生,胆囊壁增厚[3]。根据病变范围不同开分为3种类型;弥漫型,节段型,局限型。其中以局限型为多见。超声在鉴别胆囊腺肌增生症和胆囊腺瘤时难以区分。本组病例腺肌增生症占胆囊息肉样病变中的2.8%(2/70),多发1例,单发1例,最大直径18 mm,最小直径12 mm,生长部位,体部1例,底部1例,声像图表现为胆囊壁增厚,增厚的胆囊壁内有小圆形液体囊腔可合并有胆囊壁内小结石,为强回声伴有其后方的“慧尾征”。是超声诊断胆囊腺肌症的重要特征,罗-阿窦增多并扩大成囊状部分达肌层深部,部分可与胆囊腔相通内含胆汁而表现无回声区,合并小结石时声像图表现为无回声区内可见小的点状强回声,部分患者由于罗-阿窦较小,超声无法显示,仅表现为胆囊壁的增厚,回声增强不均,此时诊断有些困难,需要与胆囊炎鉴别。

综上所述,对于胆囊息肉样病变性质的超声检查,笔者的体会是:胆囊胆固醇息肉绝大多数

参考文献

[1] 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第4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974. [2] 吴乃森.腹部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学[M].第2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141. [3] 吴乃森.腹部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学[M].第2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141.

(收稿日期:2012-01-09) (编辑:程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