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2 15:44:3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后??最后??”句式。 [设计意图:在巩固钉纽扣方法及穿衣服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6)、出示实物(纽扣),这是什么?(没有纽扣的衣服) 那是什么?(有纽扣的衣服) 师:怎么样没有纽扣的衣服变成有纽扣的衣服?(屏幕出示:我们自己钉纽扣。教读、齐读、自由读。)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句子,让学生进一步明确问号的用法,不同情境的练习过程中,使学生充分体会问句和答句的不同语气,不断积累自己的语言,常识。] 2、亲身体验,竞赛激趣 (1)、播放视频,学生拿出有纽扣的衣服,三人一组模仿钉纽扣。 师:同学们看一看这两位小朋友是谁啊?孩子们,拿出你们准备好的没有纽扣的衣服,我们一起看屏幕,模仿她们,练习钉纽扣,好吗? (师在生钉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体会穿针线,纽扣和衣服需要钉纽扣的衣服对准,缝扣子等动作,并进行思想教育,注意在钉纽扣的时候不要扎到自己的手 (2)、说说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对照板书“先??再??然后??最后??”) [设计意图: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劳动的乐趣,掌握方法,明白爱劳动,锻炼自己的手眼协调的能力。] (三)、练习巩固,拓展延伸 1、启发谈话“除了钉纽扣,还应该学会做什么呢?” 你还洗过什么?怎么样洗的? 教学反思:
特教学校课时计划
月 日 课题 公园里的花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会读会认会写课文中要求掌握的生字,带着情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不添字、掉字。 重点、难点:掌握文中的生字。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理解课文中的内容了吗?明白为什么说公园里的花不能摘的道理了吗?我们先一起来将课文朗读一遍。 2 这节课我们来具体的学习下本课中的四个生字。 二、生字的学习。 1、黑板上板书“公”引导拼读拼音gong 并让学生说出它是上下结构,八字头 教学生书空“公”字,并且组词 。 公 公鸡 公园 2学习生字“妹”引导学生拼读拼音 mei 让学生说出它是左右结构女字旁 教学生书空“妹” ,并且组词 妹 妹妹 姐妹 3.学习生字“金”引导学生拼读拼音jin 让学生说出它是上下结构“人”字头 教学生书空“金”并且组词 金子 金黄色 4.学习生字“摘” 拼音zhai让学生明白它是左右结构扌,并且会认读就可以了。因为这个字的笔画数太多,字太复杂所以不要求会写,只要会认就可以了。 二、巩固新知 带学生将这四个生字的拼音,组词都2遍,并且书空2遍。 三、课堂演练 选词填空 公 工 1、爸爸在工厂做( ) 2、我和妈妈一起到( )园去玩。 四、结束语: 同学们今天学习了课文当中的四个生字 公 妹 金 摘 课后将每个字抄写一面,边抄要边记。
教学反思:
特教学校课时计划
月 日 课题 《画》 教学目标:1、会认“远、色”等11个生字,会写“人、火”等4个生字。认识偏旁“辶、忄”。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练习朗读、认字。 教具:课件 教师准备写有反义词的头饰;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画,收入诗句 1、呈现一幅山水画(画上有山、水、花、鸟,并题写课文《画》的20个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师:小朋友,大家看到了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评价并板书“山、水、花、鸟”) 师:会认这四个字吗?(生个别读、自由读、齐读,再抽读) 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发现画上有题字或诗句) 师:仔细看,画上题了哪些字?(如生发现题字是课文的四句诗,就直接板书课文的四句诗。如不能发现,则直接引导学生与书上的《画》比较) 2、学生读诗 师:四句诗中,你会认哪些字呢?读一读。 师:哪些字不会认,请用铅笔标出来。 二、 初读正音,突出重点 1、学生自读诗句,用铅笔标出的字借助课文的拼音多读几遍。 2、学生充分自读,同桌互读互考。发现不对的,同桌教读。
3、全班齐读,轮读。 4、教师用生字卡片个别抽读要求会认的“近、色”等11个生字。注意倾听下列生字的发音:“色”是平舌音,“声、春”是翘舌音;“近、春、人”是前鼻韵母,“声、惊”是后鼻韵母。有错及时纠正。 5、学生自由读,重点抽读,抽读重点。用生字卡抽读,主要抽读“声、春、近、人、惊”等5个易错的重点字;再抽读学生中平舌翘舌、前鼻韵母发音不准的重点学生。全班齐读。 提示新的偏旁:“辶”叫“走之旁”;“ 忄”叫“竖心旁。 四、写字指导,练习书写 1、呈现“人、火、文、六”4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观察4个字形的笔顺、笔画特点。注意“火”先写“点”,再写短“撇,第三画是长“撇”,最后是“捺”。 2、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位置。“人”的第二笔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偏左一点起笔。“火”的第四笔“捺”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起笔。 3、教师范写,学生书写。 4、学生练写,教师指导。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