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1)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6 22:37:0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1课时)

教案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本章规划

高中地理新课程模块三的主要学习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二,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三,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是第三模块提纲挈领的第一单元,是应用有关地理原理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总论部分。从体现新课程的内容标准方面,涵盖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以及“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两大部分,不仅是正确理解人地关系的理论基础,更包含地理学科的前沿领域,具有独特的学科育人价值。教材开篇就提出了区域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阐明了区域地理环境差异与人类活动差异的客观存在性,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动态联系。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地理信息技术正成为研究区域地理环境的重要技术与方法,对地理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遥感、全球定位系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数字地球正成为地理学科的前沿领域,因此需要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以及3S技术在人们生产与生活各个领域的应用。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解析“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为了使可持续发展课题具有可操作性,首先需要界定研究的范围,那就是以区域作为单位,结合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有针对性的研究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因此,把“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作为本模块首先要学习的内容。关于“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四方面:(1)正确理解“区域”的含义;(2)了解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3)了解在自然环境差异影响下的人类活动的差异;(4)了解区域自身发展的基本规律。

首先,从教材内容选取来看,主要从三方面来具体阐述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第一,了解区域的含义,通过内容提要来阐述区域的概念、类型以及区域的特征。第二,以两个不同区域,即以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教材采取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区域对比,突出了区域对比的思维方法和区域地图的阅读技能,运用系统功能结构分析的方法来对比研究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第三,以某区域,即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重点在于阐述区域自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了解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同样的区域地理环境要素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不同的。其次,从教材的设计思想来看,教材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尺度,分析自然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体现出辩证地、动态地、联系地看待和分析问题的地理思维方法。针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编写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关系,建构起关于区域研究的知识结构与方法体系,培养综合的、辩证的、动态的地理思维品质。考虑到探究性学习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探究过程,同时需要教师提供多样的探究情境、探究主题与探究素材,所以本节内容需要3个课时。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主要介绍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和主要应用,以及数字地球等地理学科前沿。随着地理科学的发展,不仅地理科学的发展需要地理信息技术的支持,地理信息技术本身也成为地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在区域发展研究中设置地理信息技术一节,也表明区域地理环境的研究方法应该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而地理信息技术则是目前研究区域地理环境最有前景的研究方法。本节内容主要包括3S技术和数字地球的含义,落实了新课标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的内容标准,由于3S技术有比较强的理论与实践要求,所以教材提供了较多的图像来说明“3S”技术,但是还需要教师补充更多信息,应用相应的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并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在各个领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本节内容用3课时。考虑到本章问题研究的设置,本章共安排7个课时,第一节为

1 / 9

3课时,第二节为3课时,问题研究一课时。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从容说课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揭示了区域自身发展的规律和地理环境如何影响着区域发展,是学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节突出体现了地理学科的重要思想,即自然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基础,自然环境有其自身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人类应协调好与环境的关系,地理环境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人类活动应该因地制宜。

具体地理问题的解决都必须结合具体的区域实际,因此“区域”是地理学科研究的重要对象,也是地理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正确深刻地理解“区域”是学生形成正确人地关系的基础,所以了解“区域”的含义是本节内容的重点。教材主要是通过“内容提要”的形式来阐释“区域”的概念与特点的,所以学生在认知上会出现感性认识不足,教师不需要让学生“死记硬背”,可以通过为学生展示多样的区域地图来帮助学生认知和分析区域的类型、区域的特点,为正确认识区域打下良好的基础。关于区域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第一,区域的划分依据主要是四种情况:1.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如国家、行政区等;2.区域内部具有某些方面的共性或结构的一致性。如自然条件一致的气候区、地形区,人文条件相似的人口密度区、水田农业区、旱田农业区。3.区域内部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和内在的联系,如经济区、贸易区等。4.区域内部具有共同职能的功能区,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第二,区域的空间尺度可以依据划分的要求有大小差异和级别(如下图所示),大尺度如国家和地区,例如东亚、中东地区等;在一个国家内部的大尺度区域则如我国的三大经济地带等,小尺度的区域可以是一个城市内部的区域,如浦东开发区等。第三,一个区域的性质应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和开放性,其中开放性是指区域不可能独立存在,都会与其他区域发生联系,而且区域的发展也是在与相关区域的联系中发展的。

区域的不同尺度

区域对比是区域研究的主要内容与重要的研究方法,区域对比最为重要的就是区域对比的主题、案例、角度、方法与内容,教材以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差异性为主题,选取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两个区域案例进行对比,设置了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地条件、矿产资源等对比角度,具体对比了这些条件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人类活动的具体差异。教材选取这两个区域的原因在于,两个区域的等级相当,区域差异较大,能够突出对比的主题,因此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选择其他条件类似的区域进行对比,同时,教材选取的两幅区域地图还包含了等值线等较难阅读和理解的信息,这无论从地理知识、思维方法还是读图技能上对学生都有较高的要求,也是学生建构区域知识结构的重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区域对比是本节的重点以及难点。在区域对比之后,教材设置了活动探究,主要为了补充案例研究的不足,使学生进一步应用自己所学的理论来认识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同时,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多样的专题与素材,教师在教学上也可以补充其他的区域素材进行对比,使学生有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识。

从时间尺度上认识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是“区域可持

2 / 9

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动态关系是区域研究的重要成果,这一理论对培养学生动态的观察问题非常有帮助。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需要一个过程,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往往很难亲身感受这个过程。因此这也是本节的重点与难点。教材通过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实例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区域发展有其自身规律。区域的发展受到资源、环境、产业结构、社会经济文化等要素的影响。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区域发展的增长点也在变化,影响区域发展的主导要素也在变化。因此区域的发展具有不同的阶段,具体来说,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主要有初期阶段、成长阶段、衰落阶段。教材以“阅读”的形式阐述了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主要从系统功能,系统内以及与系统外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换的角度来分析不同阶段的特点。因此,教材进一步说明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协调好人地关系。教材提供的案例主要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理要素对农业的影响的发展变化,教师要选取更多的案例来说明区域发展过程中同一地理要素对区域发展的不同作用,也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沿领域,揭示一些区域发展迅速的原因,探究一些区域存在人地关系恶性循环的原因,对一些区域发展的方向与趋势进行预测,或者为区域发展提供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本节教材在教学维度上突出了案例分析,应用一些典型区域案例来解释原理、引导教学过程,提供了多样的空间表达方式,在相关图像后安排“思考”来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设置具有开放性和拓展性,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则为学生应用自己所学原理解决相关问题提供了空间;“阅读”扩展使教材具有层次性。综合本节的内容特点与教材特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上应突出创造性使用教材,充分使用教材为教学提供的案例、图像等相关素材,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创设情境,培养兴趣,探究案例,应用原理,解决问题,形成观念,使学生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与科学的人地观、发展观。在教学方法设计上本节适合运用探究式课型来研究和解决重点与难点问题,其核心在于应用探究性学习的具体探究过程来组织教学,具体过程包括:(一)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的方式在本节课主要采用四种方式: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有关现象进行思考,自然而然提出问题;2.学生在相关知识的启发下自己提出问题;3.教师直接提出问题;4.学生直接提出问题,属于灵感类问题。(二)探究问题,力求让学生体验到类似于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微观而且简单的过程,科学的探究过程具体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寻找证据、证明观点、交流观点、形成新观点、产生新问题。

教学重点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学难点

1.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2.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共3课时

第一课时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二课时案例研究:地理环境与民居

第三课时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学会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