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6 2:42:5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我与地坛》优质课教案 山东胶州是第一中学 赵炳英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
2.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一、导入:
师:请大家看看这个“人”字,你们知道它为什么会稳稳地站着吗?因为它有一撇一捺,因为它有两条“腿”,正是这两条腿撑起了每一个人,每一个健康的人。而著名作家史铁生,在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属于他的世界轰然坍塌了,他一度失魂落魄,痛不欲生,但他最终勇敢地站了起来。那么,到底是什么给了他人生的支点,使他走出了人生的低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史铁生,走近他的代表作——《我与地坛》,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
二、出示目标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我与地坛》这一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
1、品味作者深情的语言 2、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对生命展开思考,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有时我们需要这份沉重。希望用心思考,用心感悟。
三、分析课文
1、文章分为两部分,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这两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师:我与地坛、我与母亲。(板书 我 地坛 母亲) 2、我与地坛
师:地坛是明清帝王用来祭祀地神的场所,神圣而庄严,有四百多年的辉煌与荣耀,现在的地坛在史铁生的眼中,有个什么特点?
生:荒芜。
师:荒芜体现在哪里?抓取文中重点文句
生:第三段,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师:荒芜还在哪处体现?哪位同学还有补充?
生:第一段,废弃的古园,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1
师:现在请同学告诉我北京的好去处多了去了,这样一个荒芜冷落的地坛史铁生为什么如此痴迷呢?(单单是因为位置近吗)
生:(一个是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的人,一个是历尽四百多年岁月沧桑而被废弃的园子;一个由狂妄而自卑,一个由繁华而荒芜。他们有着共同的被“遗弃”的命运,有着同样一颗受伤的心,所以才会有着对话与交汇的可能。很快地,他消极颓废的精神状态和地坛融为一体)
师: 正如文中所说“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历尽四百多年沧桑的地坛展现给我们的是否仅仅是荒芜呢?作者是从哪看出它不衰败的?请一个同学朗读有关描写文字,要求声情并茂。
具体体现在哪里?
生:第五段,蜂儿、蚂蚁、瓢虫、露水、草木。
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下面我在大家回答的基础上,谈谈对这些写景的理解。它是史铁生内心挣扎的形象表达。它的心理忽而很稳定,忽而又很不耐烦,忽而想到过去,深深寂寞,忽而想透什么,内心爆发出万道光芒。总之,痛苦飘忽不定。但是,地坛最终还是给了史铁生内心的平静。因为只有内心平静了,他才可能关注那些纤细卑微弱小的生命,也才能美妙的天籁之音。
幻灯2:这样荒芜并不衰败的地坛,给逃避现实的史铁生怎样的生命感悟?(板书:生命感悟)
史铁生最终透悟了死亡从而拒绝了它的诱惑。可一个人在决定要活下去的时候,剩下的问题就是?
(怎样活的问题。)
师:作者在地坛里思考了十五年,他想以怎样的心态活下去?我
们一起来读“十五年中??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看看地坛给作者怎样的答案。
生齐读: “六个譬如”
(像石门落日那样活着,即使即将下沉也要将地上的每一个坎坷照得灿烂,生命的最后光辉依然绚烂夺目;像雨燕那样活着,勇敢迎击风雨的挑战;像孩子们那样快乐地活着,在冬雪覆盖看不到一点生机的时刻,用脚印来讲述生命的触角正在不断延伸;像巷中的古柏一
2
样活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皆忘,坦荡自如。地坛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可它那种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感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是谁也不能改变的。)
石门落日,容易伤感,史铁生却看到光辉灿烂,最为落寞的时间,他看到的是雨燕的高歌;冬雪覆盖一切,看不到一点生机的时候,孩子们的脚印却让他产生了丰富的联想;苍老而孤独的古柏树,让他看到了亘古不变的宁静之美;暴雨骤临园中他闻到了灼烈与清纯;秋风忽至,似乎满目凄凉,然而,他看到的落叶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总之,
师:汪国真曾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他是从凄凉之中,看到美好,看到人生的丰富。)
正如《我与地坛》第七部分中说: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
它在这一面熄灭着走下去,散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上烈火朝晖之时。
在这一方看来是落日,在另一方看来却是旭日;在悲观者看来是落日,在悟出了人生哲理的人的心里和眼里,看到的却是旭日东升。
师小结:至此,他看透了生死,完成了自己的涅槃,走出人生困境。(板书)就像海德格尔说的,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地坛和我融为一体,这个自然(板书)中的地坛就是我的精神家园。
3、我与母亲。
师:(史铁生在走出人生困境的过程中其间浸润了多少艰辛的血和泪,但是有一个人一直陪伴他左右,承受多少倍难言煎熬的那就是母亲)
师:作者说他“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幻灯展示),那么作者以前的行为给母亲到底出了一个什么“难题”?(让学生快速阅读2段)
师:“难题”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儿子的行为给母亲出了一个什么难以解决的矛盾? (第二段中,写“母亲”无言地帮“我”准备,又目送“我”去地坛时,连用了五个“知道”和一个“不知道”,体现了母亲疼爱儿子担心儿子,但同时她又理解儿子,可以想象母亲当时想让我出去但又担心在园子里胡思乱想,想问又却又怕会触碰到儿子的伤口、想关心却又不知道为儿子做些什么的复杂的矛盾心理;可以想象母亲整日处于怎样的诚惶诚恐的两难煎熬中)
师:透过这些文字,我们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