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5 10:54:5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全日制本科生毕业论文或设计开题报告 论文或设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研究 计题目 教学单位专教师教育学院 小学全科教师 业 1311001119 年 级 姓 名 2013级理科一班 开题日期 指导教师 学 号 韦先碧 李学容 1.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1)研究背景 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 ①朱熹说过:“问为学功夫,以何为先?曰:……专在人自立志,”“有志于学者,……只看志如何?”诸葛亮《诫子书》也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些都强调“志”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是学习的前提。“志”,即“立志”(与现代的“动机激发”相当),主要是指学习者获取知识经验的动机、态度和目的。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特就把“引起动机”作为其五段教学法之首,现代教育家布鲁纳提出“动机原则”作为其五大教学原则之一。现代教学思想越来越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尤为重视。 ②21世纪中叶,我国的教育战略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课程内容与时代紧密相连,不仅道德教育方面获得发展,智力、劳动、科技教育等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初等教育是各类教育学习发展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的教育质量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那么如何让小学生高效的学习、喜欢上学习,维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行为就成了初等教育发展不可避免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小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激发。因此本论文的研究价值较大。 第二部分:研究现状述评 ①早期的精神分析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的学习动机理论:研究人类行为的心理学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动机理论。最初,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某些基本的生理内驱力或本能促使个体以某种方式来表现行为,教育者的工作就是帮助学生控制或指导这些内驱力。后来,行为主义的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人生来就像一块白板,人们行为是通过操作条件反射形成的。根据行为学派的理论,动机和学习行为可以通过改变外部强化和刺激如代币券,奖品甚至分数来控制。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则认为,人生来就有成长和自我实现的倾向,学习、自然成熟和其他外部事件则会加速这一进程,动机就是受环境支持或阻碍的某种特定的基本需要或倾向的展现。 ②后来,传统的认知心理学及社会心理学提出的学习动机理论:在过去的28年里,认知、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心理学家扩展并改进了这些早期的动机理论。传统的认知学派主要探讨学习的心理过程,强调知觉在学习和记忆中的作用,强调学生是一个主动的角色,认为知识是个体从自己的信念系统和参照框架中能动地建构起来的。然而,当然众多的认知理论关注的焦点在于心理是如何构建并组织经验的。艾伯特·班杜拉,马蒂·科温顿、伯龙·韦纳等人住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习得的自我信念、目标、预期和情绪是如何影响动机和行为表现的。来自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学派的另一观点则强调学生动机的外部影响因素,包括他人重要的社会情感支持(如真诚、关爱、尊重和鼓励)以及外部环境的刺激和强化(如成就得到认可)。 ③目前的动机理论:由于动机本身非常复杂,人们对动机的内部(信念)影响因素和外部(强化)影响因素哪一个更为重要还存在争议,并出现了许多有关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理论,尽管这么多争议,但我们仍发现在几个重要方面还是达成了共识;这此共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动机的本质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动机。例如,玛格丽特·克利德福、埃德西等人在于内部的动机表明:个体在全力以赴完成某一学习目标时都会表现出先天的学习动机。研究还表明,当个体不必担心失败,当他们意识到自己所学的东西是很有意义的,或当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教师的支持和尊重时,自然会以很高的热情投入学习。此外,煞有詹姆斯·康奈尔理查德·瑞安等人的研究表明,满足学生自主或自我决定的需要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当教师给予学生更多自己做决定或自主地控制学习进程的机会时,学生的学习动机就会大大提高。最近的动机理论也开始关注更高水平的心理过程(如元认知,即反思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以及怎样达到更高的自我觉醒和意识水平,以便控制自己的思维。)这方面研究的焦点在于将自我理解成一种行为动因。有关自我的认识和信念对动机和行为表现起重要作用。 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是直接促进个体行为的心理动力,是促使学生达到学习目的的动因。它的产生是基于主体内部的需要与外界诱因的结合。学生学习动机即由一种学习目标指导、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内部力量或内部机制。学习动机和学习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一种间接的促进或促退的关系,学习动机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支持性条件。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只来自于社会和教育的需求,那么他们就丧失了学习的自觉性,而处于被动的状态,就会影响学习效果。 (2)研究目的 学习动机作为引起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是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完成的重要条件,并由此影响学习效果。学习动机强的学生,必然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在学习中能专心致志,具有浓厚持久的学习热情,遇到困难时有顽强的自制力和坚强的毅力;反之,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必然学习积极性低。良好的学习动机能够对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促进内因的转化、激发学生发展潜能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够促进学生自身持续发展,为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其内涵不仅包括对知识的基础性教育,更包括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贯穿于一个人一生的学习动力,学习动机的养成则和小学阶段的养成有着因果关系。小学生学习效果差异的重要原因是由学习动机决定的,并非是由智商决定的。所以,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是小学教育必须重视的问题。 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分注重知识的授受,忽视了小学生的主体性。据此提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接受小学生的情绪,融入小学生的世界;优化教学,是教师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的主阵地;运用强化原理,有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并起到巩固学习效果的作用。在现代学校教育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一直是教育工作者们共同关注的话题。 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把学习动机教育作为非智力因素教育的突破口。在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除了在客观上必须了解学习原理并熟悉方法外,还要了解学生本身的两个主要因素——学习能力和学习动机。从学习机动方面看,教师教学成败决定于学生的学习,在其它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学习成绩的高低将取决于学生是否努力;而努力是学习动机的表现,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动机是教学的目的之一,同时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2.研究内容与进度安排: (1)研究内容 ①理解动机的本质,引出学习动机及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的必要性。 ②了解目前的动机理论,以及研究的重点和现状。 ③研究当今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④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策略。 ⑤探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注意的问题。 (2)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6.09-2017.02) ①为顺利进行课题研究,认真阅读了有关资料以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 ②查询并收集资料,学习与论题有关的文献资料,提高相关研究水平。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7.02-2017.03) ①深入理解学习动机的基本原理 ②积极探索当今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