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统计学》习题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9 5:57:2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2. 下列调查中,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一致的是( )。 ①企业设备调查 ②人口普查

③农村耕地调查 ④工业企业现状调查 13. 企业按资产总额分组( )。

①只能使用单项式分组 ②只能使用组距式分组 ③可以单项式分组,也可以用组距式分组 ④无法分组 14. 划分连续变量的组限时,相邻的组限必须( )。 ①重叠 ②.相近 ③不等

15. 次数分配数列是( )。

①按数量标志分组形成的数列 ②按品质标志分组形成的数列

③按统计指标分组所形成的数列 ④按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分组所形成的数列 16. 次数分布的类型主要决定于( )。

①统计总体所处的条件 ②社会经济现象本身的性质 ③分组标志的选用 (三)多项选择题

1.对统计调查所搜集的原始资料进行整理,是因为这些原始资料是( )。 ①零碎的 ②系统的 ③分散的 ④具体的 ⑤概括的 2.统计整理的基本步骤是( )。

①确定整理的目的 ②设计和编制整理方案 ③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 ④进行统计分组和汇总 ⑤编制统计表,显示整理结果 3.统计分组的关键是( )。

①正确地计算组距和组中值 ②正确地选择分组标志 ③按数量标志分组 ④运用统计体系分组 ⑤正确划分各组界限

4.统计分组的主要作用在于( )。

①区分事物的本质 ②反映总体的内部结构

③分析现象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④说明总体单位的数量特征 ⑤说明总体单位的质量特征

5.下列分组属于品质标志分组的有( )。

①按工资分组 ②按职业分组 ③按产业分组 ④按地区分组 ⑤按人均收入分组

6.下列分组属于数量标志分组的有( )。

①按工龄分组 ②按性别分组 ③按工种分组 ④按人数分组 ⑤按平均工资分组

7.构成次数分布数列的两要素是( )。

16

①各组名称或各组变量值 ②组距 ③各组单位数 ④组数 ⑤指标数值 8.次数分布数列能( )。

①表明社会现象的发展速度 ②表明总体各单位的标志水平 ③反映总体的构成情况 ④反映总体的分布特征 ⑤反映总体的分布状态

9.在组距数列中,影响各组次数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 ①组数 ②变量值的大小 ③组限 ④总体单位数的多少 ⑤组距

10.对统计总体进行分组时,采用等距分组还是异距分组,决定于( )。 ①现象的特点 ②变量值的多少 ③次数的大小 ④统计研究的目的 ⑤组数的多少

11.对连续型变量编制次数分布数列( )。

①只能用组距数列 ②相邻组的组限必须重合

③组距可相等也可不相等 ④首尾两组一定得采用开口组限 ⑤首尾两组一定得采用闭口组限

12.编制组距数列时,组限的确定( )。

①最小组的下限应大于最小变量值 ②最小组的下限应略小于最小变量值 ③最大组的上限应小于最大变量值 ④最大组的上限应大于最大变量值 ⑤最小组的下限和最大组的上限应分别等于最小和最大变量值 13.统计资料汇总前审核的主要内容包括( )。

①资料的系统性 ②资料的广泛性 ③资料的准确性 ④资料的及时性 ⑤资料的完整性 14.常用的手工汇总方法有( )。

①划记法 ②过录法 ③折叠法 ④卡片法 ⑤制表法 15.次数分布数列根据分组标志特征的不同,可以分为( )。 ①单项变量数列 ②组距变量数列 ③异距变量数列 ④变量数列 ⑤品质数列 (四)填空题

1. 是统计工作的第三个阶段。在这一阶段,通过对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加工,可以得出反映事物 的资料。

2.统计整理在统计分析中起着 的作用,它既是统计调查的 ,又是统计分析的 。

3.统计整理包括对 的加工和对 的再加工。

4.正确制定 是保证统计整理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第一步。 5.统计分组实质上是在统计总体内部进行的一种 。 6.对原始资料审核的重点是 。

17

7.区分现象 是统计分组的根本作用。

8. 是统计分组的依据,是划分组别的标准。

9.根据分组标志的特征不同,统计总体可以按 分组,也可以按分组。 10.对所研究的总体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结合进行的分组,称为 。 1 1.次数分布数列根据分组标志特征的不同,可以分为 和 两种。 12.变量数列是 所形成的次数分布数列。 13.按品质标志分组的结果,形成 。

14.组限是组距变量数列中表示 的变量值,其中下限是指 的变量值,上限是指 的变量值。 15.组距变量数列的组距大小与组数的多少成 ,与全距的大小成 。 16.组距变量数列的 可以用次数分布曲线图表示。

17.划分连续型变量的组限时,相邻组的组限必须 ;划分离散型变量的组限时,相邻组的组限应为 。

18.统计汇总的审核包括 及 两个环节。 19.统计资料的整理方法主要有 和 两种。

20.钟形分布、 分布和 分布是次数分布的三种主要类型。 21. 在统计总体内部进行的一种定性分类,就是 。 22. 统计分组的关键是 和划分各族界限。根据分组标志特征的不同,统计总体可按 分组,也可按 分组。

23. 在编制组距数列时,当资料中存在少数特大和特小变量时,往往采用 形式处理。

24. 检查资料的准确性,是审核的重点,可采用 和 的方法。

(五)简答或简述题

1.试述统计整理在统计研究中的重要性。 2.试述统计分组在统计整理中的重要性。 3.简述等距数列和异距数列的应用条件。 4.如何正确确定按数量标志分组的分组界限?

5.组距和组数的关系如何?如何正确地确定组距和组数? (六)计算题

1.根据下表资料,绘制直方图和次数分布曲线图。 工人按完成生产 定额百分比分组 80~90 90~100 100~110 110~120

工人数(人) 3 15 36 20 18

比率(%) 3.75 18.75 45.00 25.00

120一130 合 计 6 60 7.50 100.00 第四章 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

【考试题】

(一)判断题 1.某地区2007年人均粮食产量1 600千克,这是一个平均指标。 ( ) 2.时期指标与时期长短成正比,时点指标与时点间隔成正比。 ( ) 3.相对指标是两个有联系的指标数值之比,所以它们之间必须是同质的。 ( ) 4.相对指标的特点是将两个具体数值对比关系抽象化。 ( ) 5.总量指标是统计中最基本的综合指标,在实际统计工作中应用十分广泛。 ( ) 6.结构相对指标一般采用百分数表示,其分子和分母只能是时期指标,不能是时点指标。 ( ) 7.如果计划完成情况相对指标大于100%,则肯定完成计划任务了。 ( ) 8.在实际中,一般用当年价格GDP(国内生产总值)或GNP(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情况。 ( ) 9.直接用物量乘以其相应的不变价格所求得的价值指标仅包括数量因素变动,可以确切地反映物量的变化。 ( ) 10.强度相对指标可以用来反映现象的密度和普遍程度。 ( ) (二)单项选择题

1.按照反映现象的时间状况不同,总量指标可以分为( )。 ①单位总量和标志总量 ②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③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④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 2.下列指标属于时期指标的是( )。 ①商品销售额 ②商品库存额 ③商品库存量 ④职工人数

3.将不同地区、部门、单位之间同类指标进行对比所得的综合指标称为( )。 ①动态相对指标 ②结构相对指标 ③比例相对指标 ④比较相对指标 4.下列指标属于比例相对指标的是( )。 ①工人出勤率 ②农轻重的比例关系 ③每百元产值利税额 ④净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

5.计算计划完成情况相对指标时,分子和分母的数值( )。 ①只能是相对数 ②只能是绝对数

③只能是平均数 ④既可以是绝对数,也可以是相对数或平均数

19

6.下列指标属于总量指标的是( )。 ①人均粮食产量 ②资金利税率 ③产品合格率 ④学生人数 7.结构相对指标是( )。

①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之比 ②实际数与计划数之比

③总体部分数值与总体全部数值之比 ④甲单位水平与乙单位水平之比 8.计划规定商品销售额较去年增长3%,实际增长5%,则商品销售额计划完成情况相对指标的算式为( )。

①5%/3% ②105%/103% ③3%/ 5% ④103%/105%

9.某地区2007年年底有1 000万人口,零售商店数有5万个,则商业网点密度指标(正指标)为( )。

①5个/千人 ②0.5千人/个 ③200个/人 ④0.2个/千人 10.下列指标中属于时点指标的是( )。 ①国内生产总值 ②流动费用率 ③人均利税额 ④商店总数

1 1.反映同类事物在不同时间条件下对比结果的综合指标称为( )。 ①动态相对指标 ②比较相对指标 ③比例相对指标 ④强度相对指标

12.反映总体中各构成部分之间数量关系程度和比例关系的综合指标称为( )。 ①比较相对指标 ②比例相对指标 ③强度相对指标 ④结构相对指标

13. 某商场2007年空调销售量为6 500台,库存年末比年初减少100台,这两个总量指标是( )。

①时期指标 ②时点指标 ③前者是时期指标,后者是时点指标 ④前者是时点指标,后者是时期指标

14.用“水平法”检查长期计划的执行情况适用于( )。

①规定计划期初应达到的水平 ②规定计划期内某一期应达到的水平 ③规定计划期末应达到的水平 ④规定整个计划期累计应达到的水平 15.用“累计法”检查长期计划的执行情况适用于( )。

①规定计划期初应达到的水平 ②规定计划期内某一期应达到的水平 ③规定计划期末应达到的水平 ④规定整个计划期累计应达到的水平 16.若某公司三个部门实际完成的销售额分别为600万元、700万元和500万元,超额完成计划百分比分别为10%、8%和15%,则该公司的平均超额完成销售计划程度为( )。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