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4 19:38:5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作者:厉文霞

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9期

摘要:中国山水画给人的感觉是宁静而不缺乏活力,淡雅而不缺乏张力。中国绘画追求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中国人从心底渴望心灵的安静,在山水画中远离尘世的喧嚣,找到心灵的驿站。中国山水画强调的是 师自然,源心境,文人习惯在画中表达内心的情感,并将它上升到哲学高度,把对客观事物在主观印象中的感觉,加以提炼、概括,以写实的笔刻画出来,这个写实又讲究内心的实,而表现在画面中的是一种虚,是一种心境,也就是把客观之境和主观之情有机结合在一起。

关键词:意境山水画;境界;印象;情感

意境,是情感与景物生活的有机融合,是个人修养在画面上的反映,更是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境界。意境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对意境的塑造是山水画家一生都在不断追求的一种美的境界,是作者从大自然中探索美,用绘画的形式来影响和感化人的心灵性情和品格。品味传统中国山水画,需要综合体味善书画的文化品味和意境效果。意境体现着生活、认识到创作实践的全过程,是绘画尤其是山水画创作的目的。

无论任何一件艺术作品的表现方式和整体风格都与它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氛围息息相关,也与作者的性格特点品味追求分不开。元代是少数民族掌权,名族歧视盛行,导致许多有识之士得不到机会发展,他们对现实的不满愤慨,许多隐居山林,寄情山水,以各种艺术形式抒发情怀,追求清逸脱俗。在这样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元代山水画整体偏向 重韵致、求天趣的表达方式。倪瓒就是其中的代表,后人评价他 潇洒简远、妙在笔墨之外。他的《渔庄秋霁图》就体现他简笔淡墨的绘画风格,这幅作品是倪瓒50岁时寄居朋友渔庄上所画的,同时也是最能代表其绘画手法简洁平淡的风格。这幅图的构图简单清素,分近、中、远三景,近处是小土坡,上面有杂生的几棵小树,中景为一片湖水,空阔平淡,不着一笔,远景是几片萧瑟的山丘。画中的树木并非佳木,树石也不是奇特的,远处的山坡也很普遍,然而在这些非常普遍的景物中,用淡墨竟轻松描绘出飘渺的仙气。画中诗书画印结合,空旷之势含有孤傲之意,萧瑟的意境与高贵脱俗之气,这样一种不设不施的自然美,对以后的文人画产生很大的启示。 中国山水画讲究神似,苏东坡曾题诗:“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中国山水画不仅有形,而且有神,不应单纯的追求形似或神似,而应二者结合,以形似为前提,神似为目的,是手段,目的在于“似”,才能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才是意境美的作品。

齐白石指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不似则欺也,太似则媚俗”中国画家把这一点发挥的淋漓尽致。石涛说:明暗高低远近,不似之似的似。这不似之似便是在总结前人关心形神关系的美学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的,成为了中国画家遵循的原则。中国画不仅有形,而且含有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窗体顶端

中国山水画的突出的特点就是讲究山水之气势,讲究境之深远。正所谓“远取势,近取质。”宋人郭熙在《林泉高致》中也曾指出:“山水,大物也。人之看者须远而观之,方见得一障山川之形势气象。”这虽说是告知人们观赏山水画的一个方法。实际上,从另一个方面看山水画就是要营造出雄浑恢宏的大气势,创造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意境,这样的山水画才能引人入胜,才能传之久远。

石涛提出:“用情笔墨之中,放怀笔墨之外”的绘画思想。在绘画创作过程中,画家要充分调动自己的审美心理,尤其是情感活动,使情感通过笔墨语言物外化为艺术形象。如明代画家徐渭在一幅《葡萄图》中题诗曰:“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寒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此图泼墨淋漓,信笔挥洒,不求形似,取其意气,画家借笔墨形象来发泄自己怀才不遇、潦倒坎坷的苦闷胸怀,深刻地体现了借物抒情,以物喻人的绘画思想,收到了“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和“画有尽而意无尽”的艺术效果。

意境不仅只是显露在有我之境,而且也表现于无我之境,也表现于气韵。“气韵生动”是相当广义的。就是讲作品有神韵,有情趣,或天真烂漫,活泼奔放,或明润郁葱,幽曲苍劲。明朝顾凝远讲:“有气韵则有生动,气韵或在境中,抑或在境处。”就是指意境和整个画面的布局神韵又是难分难解的。石涛则讲述得更深刻了:“作书作画,无论先辈后学,皆以气势得之,精神灿烂。”

山水画的意境是熔铸在理想化和感情化的艺术表现之中而又经过高度的意匠加工,同时给观众以充分的联想和再创造的余地,要体现其意境,既要求画家对于客观事物仔细观察后的艺术再现,又必须是真挚的热烈的主观情感的表达,使主客观达到统一,只有二者结合联系才能构成山水画的意境。这是画家通过“外是造化,中得心源”在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三方面所取得的高度和谐的体现。中国画的特点在于借物托情,或以物言情,同时又代物而言,为之发其精灵,传其神韵,揭示其内在的本质美。中国画创作作为画家对大自然审美感受和把握的一种方式,以及作为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的有机结合。因而,中国画创作既不能为了写情而写情,也不能为了写景而写景,应该是两者兼备,就像古人所言:“情以景幽,单情则露;景以情妍,独景则滞。”(沈雄《古今词话·词品》)

现代山水画家黄宾虹说:“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则表现了画家对新中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和赞颂。从黄宾虹那些浑厚华滋的山水画中更体现出他对生活充满了无限激情。齐白石题为《和平》、《祖国万岁》的国画作品,则是画家思想情感的真实感发。 随着今后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在城市中人们的生活节奏也不断加快,在人们心中更是多了一份对自然山野、田园农家的渴望。画家以情观物的同时应当以德养志,观察当地的风土人情,多去了解人文性的事物,那些单纯的风景画、空洞的题材是缺乏情趣的,只有有故事性的、人文的题材才能与观众有共鸣才能打动人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参考文献

[1]黄劲 中国山水画意境摭谈《艺术生活》2009年第01期 [2]叶继红 中国画的意境美《教育文汇》2006年10期

[3]何学波 胡国玉 浅谈山水画的意境美之表现 《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年第11期 作者简介:

厉文霞,女,汉族,1993,籍贯山东省临清市,曲阜师范大学,2016级美术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山水画创作与研究。 (作者单位:山东日照曲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