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 -《英汉对比研究》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20:25:1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读书报告- -《英汉对比研究》 第一章:综合语与分析语

本章主要是关于综合语与分析语,在文章开头作者就介绍了综合语和分析语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定义。此外,作者通过形态变化、词序、虚词和语调声调方面对英语和汉语进行了对比研究。

首先,英语有形态变化,而汉语则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形态变化主要体现在构词形态和构形形态上。在构词方面,英语的词缀灵活多变,有大量的前缀、后缀,而汉语则不多见。在构形方面,英语常常是将动词、助动词和情态动词结合起来表示时态、语态和语气的变化,而汉语同一个词就可以表示主格、宾格,单数、复数,或者现在、过去等行为。

其次,英语词序较灵活,汉语则较固定。英语词序倒置的现象比较多,汉语主要表现为功能性倒装。汉语的定语一般在名词前,英语定语位置较灵活。

再次,虚词方面,英语经常使用定冠词、不定冠词、介词和连接词,汉语则没有冠词,表并列和从属关系的连接词的使用率也较低,较常使用的是丰富多彩的助词,如动态助词、语气助词等。

最后,英语是语调语言,汉语是声调语言。语调和重音的变化是英语语音的主要表意手段,两者的密切配合可以表达意义的差别,而汉语的语音手段主要是声调。汉语语音音节匀称,具有均衡美和节奏美。

第二章 聚集与流散

本章主要是关于英汉句式句型的对比研究。英语句子主次分明,层次清楚,有严谨的主谓结构,句型重形合,句式为“聚集型”,而汉语则不受形态的约束,没有主谓协调一致的关系,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灵活性,句型重意合,句式呈“流散型”。

英语的主谓结构有五种基本句型,即SV, SVP,SVO,SVoO,SVOC,而上述句型和变式可以通过增加修饰语,扩展基本句型的成分,基本句型的组合、省略、倒装等方式来扩展。英语注重句子结构完整,通过形态标志、连接词和填补词的使用来保持其完整性。此外,句子成分、词语之间必须在人称、数、性和意义等方面保持协调一致的关系也是英语句子呈“聚集型”的重要因素。

然而,汉语的主谓结构则要比英语复杂的多。汉语的主语形式多样,可有可无,谓语也复杂多样。按表意功能和表达形式,汉语句型可以分为话题句、施事句、关系句、祈使句、描写句、说明句等。此外,汉语句式有整句也有大量的零句。

第三章 形合与意合

本章从造句法方面展开研究。英语注重形合,造句常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语、分句或从句,注重显性接应、句子形式、结构完整,比较严谨;汉语则注重意合,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性连贯、逻辑事理顺序,比较简洁。

英语通常综合运用关系词、连接词、介词和其他连接手段、形式,把各种成分连接起来,构成长短句子来表达一定的语法关系和逻辑联系。汉语的意合法的手段有语序、反复、排比、对偶、四字格等。汉语的许多主从复合句,虽然不用关联词,形式类似并列复句,但分句含义却有主次之分。紧缩句句式简明紧凑,分句之间的语法关系和逻辑关系往往是隐含的,比如:一不做,二不休(Over shoes, over boots)。四字格是汉语运用最广的语言形式,比如:孤掌难鸣(One man, no man)、玩火自焚(Whoever plays with fire will perish by fire)等。

意合法在英语里属于“变态”,主要是一些简练谚语、表达复合句内容的简单句,以及表达状语从句意义的定语从句,如:Harm set, harm get(害人反害己)等。

第四章 繁复与简短

在这章中,作者基于前面几章所讨论的内容,对英语和汉语的句子长短进行了对比。总的来说,英语句子要比汉语长的多。

首先,汉语常用散句、紧缩句、省略句、流水句或并列形式的复句,以中短句较多。其次,正如前几章提到的,汉语没有形态变化,很少用关联词,主要通过安排词序和使用助词来表达语法关系,并按照时间顺序和逻辑关系来安排词序,大大限制了汉语单句的长度。再次,汉语定语修饰语一般要前置,一个词所能承受的修饰词语非常有限。最后,汉语少用虚词、附加成分或联合成分,句子舒缓。相反,英语句子长而复杂的原因有:英语常采用各种表关系和连接的手段,如介词、连词、词的形态变化等。另外,能充当英语句子成分的有长短几乎不加

限制的短语和从句,还有各种并列、附加、修饰成分。英语还常用先行词“it”及其他预指性代词,把真正的主语或宾语移到后面,并根据需要不断扩充。

根据以上这些特点,作者建议在英译汉时要破句重组,化繁为简,而汉译英时则要采用分解、拆散和重组的变通手段进行灵活处理。

第五章 物称与人称

本章作者对英汉物称、人称的运用作了对比。其中,英语常用物称表达法,而汉语则较注重主体思维,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为或状态,常用人称。

主要表现为:第一,英语常用非人称主语,汉语则多为人称主语。如:An idea suddenly struck me. 我突然想到了一个主意。在英语句中主语为an idea,而翻译成汉语时,主语却成了“我”。英语用抽象或无生命的食物名称作主语,同时又使用表示人的动作或行为的动词作谓语,也就是作者所提到的“无灵主语”和“有灵谓语”,从而使句式带有拟人色彩。英语还常用非人称代词“it”作主语,而且“it”还被用作先行词、虚义词、强调词等。第二,英语常用被动式,采用物称表达法;汉语则常用主动式,采用人称、泛称或隐称表达法。英语的这种不提及行为者的被动式在文学作品、公文文体、科技文体及新闻文体中运用的较多。

第六章 被动与主动

本章就英汉主动被动语态的运用进行了对比,总的来说在英语里被动语态较为常见,而汉语则主动语态为多。

英语常用被动句主要受施事原因、句法、修辞、文体的影响。在施事方面,具体的原因有:施事未知而难以言明; 施事从上下文中可以不言而明;施事不如受事重要或受事需要强调;由于特殊的原因而不要指明施事。句法方面,由于英语重形合,注重句法结构和表达形式。当主动式不便于表达时,出于造句的需要或修辞的考虑,往往采用被动式。适当使用被动句可以使表达方法灵活多变,避免句型单调,达到一定的修辞效果。

英语的结构被动句要比意义被动句多,而汉语则常用意义被动式,少用结构被动式。这主要是因为:首先,汉语被动式的使用受到限制,按照汉语的习惯,如果句中无须指出施事,主动意义与被动意义又不致发生混淆,就多用意义被动式,比如:They have been neglected these several days. “已经有好几天没人管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