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教材编排的主要考虑_1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3 20:22:4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六年级下册教材编排的主要考虑

小语室

一、加强选文的文学性,选文更多考虑名家名篇 选编课文的标准

?文质兼美,这也是人教版历来各套教材选文一以贯之的标准。 ?从语言表达方面来说,汉语表达比较纯正。

?语言文字上有可以抓住的“点”,能给学生提示一些读写方法。使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和积累能够很快地加以运用。

?在题材和体裁上都注意拓宽,更重视文学味。

具体到六年级下册来说,我们在选文时选择了很多中外名家的作品—— 朱自清、林清玄、丰子恺、老舍、何其芳、安徒生、契诃夫、马克·吐温、笛福、梁衡

同时,不少课文“文学味儿”很浓——

《匆匆》《灯光》《卖火柴的小女孩》《跨越百年的美丽》

2.读训练点的呈现方式/明线、暗线,体现在三个方面 (1)导语部分的第二自然段。 (2)课后思考练习题。

(3)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栏目设置。

(第一、三部分可以列为明线的形式编排;第二部分可以列为暗线的形

——来源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1 / 10

式编排)

3.训练目标的层次性和渐进性/语文能力的培养体现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反复地训练。

例证1:“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课程标准提出的中年段阅读教学目标/这是小学阶段一个重要的训练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材将这一训练点明确编排在在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他们让我感动》,原因有二:一是“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需要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认知水平,中年级提出这一阅读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有差距,教材在中年级侧重训练“体会文章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并在高年级一些单元“导语”中明确提出这一要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P1;第二单元P20;第七单元P114;第八单元P135,这为明确提出训练“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作了一些铺垫。而这一训练目标的落实又充分体现在六年级教材中。如六上第二单元P17;第三单元P38;第七单元P113;第八单元P136/六下第三单元P45;第四单元P66。 三、与初中语文教材的过渡与衔接/最直接的、视觉上的衔接:教科书开本、字号、字体

小学与中学教材的衔接应该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同”指的是义务教育

阶段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异”指的是各学段教材的梯度与衔接。只有教师心中有数,清楚地抓住教材“同”与“异”的链条,才能将教材的衔接变为教学的衔接。

人教版教材在编写上力求全面体现新课标的理念,注意整合语文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人文体系,第三学段和第四学段的教材编写力求在编排理念、

——来源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2 / 10

呈现方式、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等方面相承。

5~6年级的前三册教材主要由7个专题、1个综合性学习和一组选读课文组成,六年级下册则由6个专题、“课外古诗词背诵”和一组“综合复习”组成;每个专题之中,由4~5篇课文、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构成,每组课文包括2~3篇精读课文和3~2篇略读课文。

7~8年级的四册教材主要由6个专题、“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及“附录”组成。每个单元由“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两大部分构成,每个专题一般有5篇课文,其中精读2~3篇,略读3~2篇。

因此,从编排体例上来看,这两个学段比较相似。第三学段的各册,均按照由

低到高的顺序慢慢向第四学段的体例过渡。除了体例上的衔接之外,教材内容方面的衔接显得更为重要,尤其是专题的设置、读写点的安排,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集中体现,特别彰显了教材编排理念和学习目标,在教学的衔接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籍此在小学语文学习的基础上,指导、带领学生完成由小学到初中、由知识到能力的过渡与迁移,使小学与初中的语文教学整体性更明确、阶段性更突出、连续性更明显,形成螺旋式上升。

六年级下学期和初一的第一学期是中小学衔接的关键点,这里就以这两个学期

的教材为例,对教材内容的衔接进行一次纵向梳理。 1.专题设置,贯通一致。 ⑴专题设置的内涵前后贯通。

六年级下册导语提示的专题主要内容:

——来源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3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