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9 17:19:5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管理模型;完成包括高、中、低轨及空中节点在内的面向任务可动态重构空间信息网络原型系统设计。
2. 培育项目的研究方向(共4项)。 (1)空间信息网络多协议优化与仿真验证; (2)空基通信与导航定位融合设计方法;
(3)空间信息网络光/射频/分组混合交换机制与方法; (4)基于群智感知的空间信息网络资源调度与协同组网方法。
(二)空间动态网络高速传输理论与方法。 1. 重点支持项目的研究方向(共2项)。 (1)业务驱动的空间通信传输与接入方法。
面向未来移动通信、应急通信等发展需求,针对服务多样化与随需覆盖等问题,探索业务驱动的空间通信传输与接入方法,根据业务分布与特性要求,研究灵活高效的随需覆盖方法,建立区域综合信道状态反馈机制与高效多址接入模型,探索自适应新型通信波形设计与优化方法;结合智能天线/有源天线阵列等技术研究,发展空间机动服务与自适应通信接入的新机理、新方法,开展关键技术演示验证,为支持未来区域机动信息服务及多样灵活接入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
考核目标:支持通信、遥感、测控等多种业务和大容量、高速移动等多样用户需求,满足带宽、实时性、差错率等不同服务质量要求,能够覆盖山地、海洋、城市等多种地形,随业务变化调整快速灵活,具有高效的频谱与能量效率,提
- 6 -
出相关理论方法及关键技术演示方案。
(2)空地网络协同信息分发的传输模型与关键技术。 面向移动互联网发展,针对带宽受限条件下的大容量媒体广域服务问题,围绕空地联合组网下的信息分发与传输,探索信息分发传输效率与异构网络架构鲁棒性/可靠性的基本关系,研究高效组播服务的大容量媒体分发模型与大用户量服务关键技术,结合通信与广播融合理论,探索信息分发传输的新途径、新技术,为构建空-地互联网协同体系架构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
考核目标:支持高清等大容量流媒体分发,具备广域大容量用户服务能力,适应降水、仰角等不同信道条件下的高效传输,提出系统设计和关键技术演示方案。
2. 培育项目的研究方向(共3项)。
(1)支持物联网应用大容量节点数目的卫星通信接入方法;
(2)星地协同的频谱共享使用技术;
(3)面向区域机动服务的自适应高速高效接入方法。 (三)空间信息稀疏表征与融合处理。 1. 重点支持项目的研究方向(共3项)。
(1)机-星-地遥感网灾害实时动态监测关键技术与验证。
监测与应急救援对实时信息服务的迫切需求,研究空天地协同一体化的空间遥感信息远距离实时传输、遥感数据精确定位与机上处理、灾害信息实时分发与服务的理论方法体
- 7 -
系,突破机-星-地协同条件下实时传输数据的连续性与可靠性、多源遥感数据的高精度定位与时空统一、空地一体的遥感数据机上处理与实时分发、受灾环境变化动态检测与异常分析、多源异质影像灾情信息智能提取等关键技术,并在典型区域实现示范验证,为灾害应急实时处理、评估与辅助决策提供理论与技术基础。
考核目标:验证平台具有航空(包含远程无人机)载荷与中继卫星实时通信能力;实现机-星-地遥感数据实时传输与协同处理;遥感影像自主定位精度≤10米,灾害信息提取与分发时间≤1分钟,典型灾情信息提取精度不小于90%。
(2)空间信息网络时间位置获取与时空基准统一的关键理论与方法。
针对空间信息网络高动态、分层节点多的特点,研究时空基准及其统一与转换方法,建立由空间参考框架(包括惯性参考框架和地固框架)、相对参考系组成的空间及全球高精度三维动态参考框架体系,建立统一时空表示模型和表征方法,基于统一时空框架构建分级时空基准,研究时间基准建立所涉及的误差传播机理与误差处理方法;围绕空间信息网络时间与位置信息获取,探索适应不同类型分层节点的网络自主星-空/星-星定位与时间同步的理论与方法,突破高动态环境下基于少量基准源的短弧轨道测定、快速单向双向定位和迅捷时间建立与维持等关键技术,分析将时间位置信息已知的节点作为新基准源的机理。开展技术途径论证与关键技术演示验证,为空间信息网络架构与重组、信息交互和数
- 8 -
据在线精确处理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
考核目标:建立高效和精确的统一时空表示模型及转换方法;提出的时间位置信息获取方法应满足全球适应性、较低定位基准源冗余度以及同一类型节点多种方法互为备份等不同条件;提出相关理论方法及关键技术演示方案。
(3)空间信息网络对海上目标连续观测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
围绕航运安全、交通管制和海洋监测等重大需求,以实现全球海域实时综合感知和大范围海域重要目标的连续跟踪为目标,研究空间信息网络多节点、多尺度、异类传感器协同对海上目标连续观测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主要包括:海上多目标连续监测跟踪的顶层设计;海杂波背景下目标不变特征描述与快速提取、快速关联与联合识别以及多目标融合跟踪。
考核指标:设计基于空间信息网络的全球海上目标连续观测系统方案,并给出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提出有针对性的多节点、多尺度、多传感器融合检测与跟踪方法;建立仿真系统,对理论和关键技术进行仿真和实测数据验证。
2. 培育项目的研究方向(6项)。
(1)空间网络分布式虚拟存储与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2)基于在线学习的星地协同空天图像压缩; (3)视频图像在轨特征提取与压缩传输新方法; (4)空基传感器平台的时敏目标在线融合处理和检测识别;
- 9 -
(5)基于光子晶体陀螺航天器姿态基准与导航; (6)基于稀疏表示模型的图像重建理论及应用研究。 四、2015年度资助计划
本重大研究计划2015年度计划资助“直接费用”约4000万元。资助培育项目约13项,直接费用的平均资助强度约8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3年,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16年1月-2018年12月”;资助重点支持项目约8项,直接费用的平均资助强度约34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4年,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16年1月-2019年12月”。申请人只填写“直接费用”预算,“间接费用”及总经费由系统自动生成。
五、申报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申请人条件。
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正在博士后流动站或者工作站内从事研究以及正在攻读(二)限项规定。
1.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人员,申请或者参
研究生学位的科学技术人员不得申请。
与申请本次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与处于评审阶段(申请和参与申请的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做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和正在承担(包括负责人和主要参与者)的以下类型项目合计限为3项: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不包括集成项目和指导专家组调研项目)、
-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