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气安全知识培训教材汇编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30 11:54:5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学习-----好资料

第一部分:焦炉煤气基础知识

一、焦炉煤气成分

焦炉气,又称焦炉煤气,是指用几种烟煤配制成炼焦用煤,在炼焦炉中经过高温干馏后,在产出焦炭和焦油产品的同时所产生的一种可燃性气体,是炼焦工业的副产品。焦炉气是混合物,其产率和组成因炼焦用煤质量和焦化过程条件不同而有所差别,一般每吨干煤可生产焦炉气300~350m3(标准状态)。其主要成分为氢气(55%~60%)和甲烷(23%~27%),另外还含有少量的一氧化碳(5%~8%)、C2以上不饱和烃(2%~4%)、二氧化碳(1.5%~3%)、氧气(0.3%~0.8%))、氮气(3%~7%)。其中氢气、甲烷、一氧化碳、C2以上不饱和烃为可燃组分,二氧化碳、氮气、氧气为不可燃组分。

焦炉气属于中热值气,其热值为每标准立方米17~19MJ,适合用做高温工业炉的燃料和城市煤气。焦炉气含氢气量高,分离后用于合成氨,其它成分如甲烷和乙烯可用做有机合成原料。

焦炉气为有毒和易爆性气体,空气中的爆炸极限为6%~30%。 二、焦炉煤气危险性概述 1、危险性类别: 易燃气体 2、侵入途径:吸入 3、健康危害:

(1)氢气危害:本品在生理学上是惰性气体,仅在高浓度时,由于空气中氧分压降低才引起窒息。在很高的分压下,氢气可呈现出麻醉作用。

(2)一氧化碳危害:其在血液中与血红蛋白结合而造成组织缺氧。急性中毒:轻度中毒者出现头痛、头晕、耳鸣、心悸、恶心、呕吐、无力,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10%;中度中毒者除上述症状外,还有皮肤粘膜呈樱红色、脉快、烦躁、步态不稳、浅至中度昏迷,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30%;重度患者深度昏迷、瞳孔缩小、肌张力增强、频繁抽搐、大小便失禁、休克、肺水肿、严重心肌损害等,血液碳氧血红蛋白可高于50%。部分患者昏迷苏醒后,约经 2~60天的症状缓解期后,又可能出现迟发性脑病,以意识精神障碍、锥体系或锥体外系损害为主。慢性影响:能否造成慢性中毒及对心血管影响无定论。 4、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染。 5、爆炸危险:易燃、易爆。 三、急救措施

1、皮肤接触:无意义。

2、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就医。 四、消防措施 1、危险特性:

(1)焦炉煤气中可燃成分约占95% 发热值高达17MJ/m,故燃烧速度快,温度高,火焰明亮,辐射能力强;

(2)焦炉煤气爆炸极限为5%-30% ,由于其爆炸下限低,并且爆炸极限范围大,所以在空气中混有焦炉煤气,很容易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遇火源易发生爆炸。

(3)焦炉煤气重度为468.6 g/m3,CO含量为6% ,由于CO比空气轻,在室外能在空气中稳定地上升,逐步扩散,不易在地面积聚,所以煤气在室外泄漏要相对安全些。焦炉煤气虽然无色,但有明显臭味,比较容易让人察觉。CO含量相对高炉煤气、发生炉煤气要低.中毒的危险性要小些。

(4)焦炉煤气的着火温度为600C,发生泄漏后.如无火源,在空气中不会发生自燃。 (5)焦炉煤气燃烧属稳定性燃烧,发生着火后,扑救相对要容易些。 2、有害燃烧物:二氧化碳

3、灭火方法及灭火剂: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五、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隔离150m,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六、操作处置与储存

1、操作处置注意事项: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穿防静电工作服。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碱类接触。

0

3

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2、储存注意事项: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应与氧化剂、碱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七、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1)最高允许浓度:最高浓度30mg/m (2)监测方法:气相色谱法 (3)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

(4)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应迅速撤离现场,抢救及事故处理要戴空气呼吸器或氧气呼吸器。 (5)眼睛防护:一般不需特殊防护

(6)身体防护:工作区应穿防静电工作服。 (7)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8)其它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工作前避免饮用酒精性饮料。进行就业前和定期体检。 八、稳定性和反应性 (1)稳定性:稳定

(2)禁配物:强氧化剂、卤素

(3)避免接触的条件:强光、高温、明火 (4)聚合危害:不能发生 九、废弃处置

废气物处置方法:燃烧放散排入大气。

第二部分:煤气中毒预防和救治

在焦化企业中,一氧化碳是引起人身中毒事故的主要气体,在工作环境中一氧化碳的最高允许浓度为0.0024%(30mg/m),当高于标准时,则因浓度和接触时间的不同,会导致接触者轻微、较重、严重煤气中毒,甚至死亡。 一、煤气中毒的原因:

煤气中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它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化学活动性很强,能长时间与空气混合在一起。一氧化碳被吸入人体后,与红血球中的血色素结合成碳氧血色素,使血色素凝结,破坏了人体血液的输氧机能,阻碍了生命所需的氧气的供应,使人体内部组织缺氧而引起中毒。

二、CO中毒症状:

中毒的症状与个人的身体强弱、空气中CO浓度及中毒的时间长短有关。煤气中毒有急性和慢性两种: 1、急性中毒:

当空气中的CO浓度较高,人在一个短时间内吸入了大量的CO,所表现的中毒现象为急性中毒。

急性中毒的患者,虽然是由于组织缺氧而引起的,但在外表上却不像一般窒息的病人。皮肤、手指颜色鲜红,但往往皮肤上有紫红色斑点和水泡。 2、慢性中毒:

中毒者在数天或数星期后才出现症状,如经常性的头晕、视力减退、健忘、甚至变成了呆痴,还可能引发肢体麻痹和CO性脑炎。 另一种情况是人们如果长时间在含有低浓度的CO空气中工作,每天要吸入少量的一氧化碳,长期以后,可能引起慢性中毒,主要症状为:贫血、面色苍白、心悸、疲倦无力、消化不良、呼吸表浅、体重减轻、头痛、感觉异常、失眠、记忆力减退等。 3、中毒的程度:

一般可分为轻度、中度和严重三种情况: (1)轻度中毒:

从表面上看,中毒者与一般人区别不大。但心跳加快、精神不振、头痛、头晕有时有呕吐、恶心。 (2)中度中毒:

中毒者脉搏加快而弱、心慌、眼浅昏迷、烦躁不安、知觉敏感降低或散失、意识混乱、瞳孔扩大、对光反应迟钝、血色是桃红色、患者处于昏睡之中。 (3)严重中毒:

在中毒情况下,再吸入一氧化碳就变成严重中毒。口唇成桃红或紫红,指甲花白,手脚冰凉,脉搏停止,心脏跳动沉闷而微弱,失去知觉,瞳孔放大,对光无反射,有时患者还会抽筋,大小便失禁,处于假死状态,如不及时抢救就会死亡。 三、造成煤气中毒的原因:

1、煤气设备泄露没有及时发现,或发现没有及时处理。

2、对煤气性质认识不足,在超过卫生标准的煤气区域工作而又不带防毒面具。

3

3

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3、在煤气设备附近休息、打盹、睡觉。

4、停送煤气,不注意空气流向,或设备内的残留煤气处理不彻底,没有严格的检查制度。 5、煤气倒窜到蒸汽及水管内,引起人员中毒事故。

6、煤气区域不挂“煤气危险、禁止停留”的标牌,或安全制度不严格,误入或提前进入危险区。 7、管网系统压力波动大,超过水封安全要求,造成水封压穿,煤气泄露。 四、如何防止煤气中毒:

1、严格执行煤气安全制度和规程。

2、煤气单位上岗人员必须经过考试合格,否则不能上岗工作。

3、在煤气设备上抽堵盲板、动火检修,必须到煤气主管单位办理动火证。防护人员要到现场监护,否则不能工作。 4、在进入煤气设备内部工作,如清灰,进入煤气设备前必须做鸽子试验或化验分析,合格方可进入。 5、对煤气设备,特别是室内设备,应有定期检查泄露制度,发现泄露及时处理。

6、对新建、扩散、改建或大修的煤气设备在投产前必须进行气密性试验,合格后方可投产。 7、发现跑冒煤气或带煤气作业,必须佩戴氧气呼吸器。 8、不准在煤气区域停留、睡觉或烤火。

9、煤气防护机构要定期对煤气场所进行一氧化碳分析测定,发现超标及时处理。

10、蒸汽管道不能与煤气管道长时间联通,用完后立即断开,防止煤气倒窜造成中毒。水管应装逆止阀,以防止断水时倒窜煤气。 11、煤气区域应挂明显的安全标识牌。

第三部分:煤气爆炸的预防和处理

煤气爆炸是煤气的瞬时燃烧并产生高温、高压的冲击波,从而造成强大的破坏力,这就叫煤气爆炸。煤气爆炸的条件是在一定的容器内,煤气中混入空气或空气混合物,达到一定的混合比例,遇明火、电火或与达到着火温度的物体相遇,或者达到该煤气的燃点以上的温度,以上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才能发生爆炸。 一、产生煤气爆炸的原因:

1、煤气来源中断,管道内压力降低,造成空气吸入,使空气与煤气混合物达到爆炸范围,遇到火产生爆炸。 2、煤气设备在检修时,煤气未吹赶干净,又未做化验,急于动火造成爆炸。 3、堵在设备上的盲板。由于年久腐蚀造成泄露,动火前又未做试验,造成爆炸。 4、窑炉等设备正压点火。 5、违章操作,先送煤气,后点火。

6、强制供风的窑炉,如鼓风机突然停电,造成煤气倒流,也会发生爆炸。

7、焦炉煤气管道及设备虽然已吹扫,并检验合格,如果停留的时间长,设备内的积存物受热挥发,特别是萘升华气体与空气混合物达到爆炸范围,遇火同样发生爆炸。

8、烧咀关不严,煤气泄露炉内,点火前未对炉膛进行通风处理。

9、在停送煤气时,没有按规章制度办事,或者停煤气时,没有把煤气彻底切断,又没检查就动火。 10、烧咀点不着火,再点前对炉膛未作通风处理。 11、煤气设备引上煤气后,未做爆发试验,急于点火。 二、煤气爆炸的预防:

为了防止煤气爆炸,首先要杜绝煤气和空气的混合物而产生爆炸范围内的混合气体。其次要避免高温和火源接触爆炸性混合气体。 1、送煤气前,对煤气设备及管道内的空气须用蒸汽或氮气赶净,然后用煤气赶蒸汽或氮气,并逐段做爆发试验,合格后方可送给用户。 2、正在生产的煤气设备和不生产的煤气设备必须可靠断开,切断煤气来源时必须用盲板。

3、对要点火的炉子需做严格的检查再点火,然后稍开煤气待燃着后,再调整到适当的位置。如点着后灭了,需重新点火,应关闭烧咀阀门,对炉膛内做负压处理,待煤气吹扫干净后再点火送煤气。

4、在已可靠切断煤气来源的煤气设备及管道上动火时,一定要检查、化验合格后,方可动火。对长时间未使用的煤气设备动火,必须重新进行检测。鉴定合格方能动火。

5、在运行中的煤气设备或管道上动火,应保煤气的正常压力,只准用电焊,不准应气焊,同时要有防护人员在现场。 6、凡停产的煤气设备,必须及时处理残余的煤气,直到合格。

7、煤气用户应装有煤气低压报警器和煤气低压自动切断装置,以防回火爆炸。

8、检修后投产的设备,送煤气前,除严格按照标准验收外,必须认真检查有无火源,有无静电放电的可能,然后才按照第一条的规定送煤气。

9、停送煤气时,下风向一定要管理好明火。

更多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