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5 10:59:5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5 秋天的怀念
【教学目标】
1.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2.在语句的朗读中揣摩合适的语气,在全文的朗读中把握感情基调的变化。 3.体悟作者在字里行间蕴涵的深沉与无私的母爱,体会母爱的厚重与宽容。
4.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学会感受爱,表达爱,反思爱,并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 【教学重点】
1.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2.在语句的朗读中揣摩合适的语气,在全文的朗读中把握感情基调的变化。 【教学难点】
体悟作者在字里行间蕴涵的深沉与无私的母爱,体会母爱的厚重与宽容。 【教学方法】自主互助、主题阅读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大家仿照下面这个句再写一个句子:“母爱如春夜无人知晓的细雨,如黄昏穿过林间的晚风,如清晨的每缕阳光,陪伴在你不经意的时候。”
仿句:母爱如________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陪伴在__________________。
同学们,仿写的都很好,看来大家对母爱体会的都比较深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母爱的名篇――《秋天的怀念》。(板书文题)
二、交代目标 三、预习检测
1.听写“读读写写”内容。 2.小组长检查作者史铁生材料。
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
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韩少功评。
3.小组长检查朗读情况,记录朗读时出现的问题。 朗读出现的共性问题:读的没有感情。 四、讲授新课 1.朗读展示、点评。
朗读是本单元、本课学习的重要目标,点评时要注意将朗读技能的训练与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要把握好朗读语气,不可过于夸张。朗读的语气要符合作者平静内敛的叙述风格,努力用丰富细腻的语气读出深沉炽烈的感情。
明确:本文的感情有一个统一的基调,但各个段落也有节奏的变化。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深沉而忧伤的;叙述的语气平静而内敛。作者在追悔往事的悲痛情绪中,又有一份领悟生命意义的豁然达观。第1段,要读出“我”与母亲对话时的激动语气;第2段语气陡然低沉;第3段,略有一点儿轻松愉快的语气;第4段又陡然低沉,这是独句段,要读得特别缓慢、沉重;第5、6段,也要读得沉重、痛心。读第7段之前,要停顿较长时间,拉开回忆的时空;第7段要读得沉着、淡定,读出引人深思、耐人寻味的感觉。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1)带着“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它有什么值得作者去怀念的?”这些问题,初读文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明确: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好好活下去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对母亲无尽的爱和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以及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之情,及对先前对母亲不解的懊悔之情。
(2)抓住下面三个关键词理清文章思路,划分结构、找出文章的线索。 那花——
那人—— 那段经历—— 明确: ①那花——菊花 那人——母亲
那段经历——双腿瘫痪,母亲病逝 ②线索——看花(3次)
第一次:母亲要带我去,我不答应
第二次:母亲要带我去,我答应了,母亲不能同去 第三次:和妹妹一起去
③第一部分(1-2):母亲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对“我”百般安慰。 第二部分(3-6):母亲在准备带“我”去看菊花时,因病去世。 第三部分(7):写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3.自主互助、研讨文章内容。
(1)说说本文为什么以《秋天的怀念》为题?
明确:题目的表层意义是,文章回忆的往事发生在秋天,文章表达的是母亲的怀念。深层意义是,“秋天”常常隐喻着生命的成熟、思想感情的沉淀;“秋天的怀念”,暗示着作者经受过命运残酷的打击,经历过暴躁绝望的心理过程。在母亲去世后,在风轻云淡的秋天,在菊花绽放的时节,才真正体会了母爱的坚忍和伟大,懂得了母亲的期望,悟出了生命存在的意义。如果说,题目中的“怀念”直接指向母亲,那么,“秋天”则蕴含着“生命”的意味。
(2)从全文的叙述描写来看,作者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作者的母亲,是一位活得最苦,却又无比慈爱、包容、细心、无私、坚忍、睿智的母亲。她的慈爱,体现在她深深理解儿子的痛苦,能够包容儿子的暴怒,她想方设法宽慰儿子,多次央求儿子出去散散心,到北海看菊花,盼望儿子早日走出内心的绝望,勇敢面对生活的苦难。她的细心,体现在几次“悄悄”地出去和进来,以及“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挡在窗前”“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等细节描写中。她自己身患绝症、“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却从未向儿子提及,她承受着儿子终生截瘫的残酷现实,承受着儿子痛苦绝望的心情,却从来没有对儿子说过“你为我想想”,这些体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