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校园参观解说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8 6:32:3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北大校园参观解说

北京大学图书馆由1975年建成的西楼和98年李嘉诚先生捐资兴建的东楼组成。到2009年底,总、分馆共拥有藏书800余万册,其中总馆近700万册。馆藏中以150万册中文古籍为世界瞩目,其中20万件5至18世纪的珍贵书籍,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重点古籍保护单位。外文善本、金石拓片、1949年前出版物的收藏均名列国内图书馆前茅,为研究家所珍视。是亚洲高等院校最大的图书馆,中国第二大图书馆。邓小平题写馆名“北京大学图书馆”。(北大校园参观解说)

历史:前身1902年京师大学堂藏书楼,1918年迁到红楼一层(馆主任:李大钊,阅览室管理员:毛泽东)。1952与燕大合并,迁入如今北大档案馆,并收藏了燕大许多珍贵善本书。原图书馆(建于1974年)采用灰色清水砖墙,由于当时历史经济等原因,它体型宏大但稍显简陋,是典型的现代方盒子建筑,与未名湖区的建筑风格显得格格不入。1996年扩建主要是为了弥补这种失误(“镶牙”工程)。设计者是主持清华园图书馆扩建的关肇邺院士。他大胆地使用了大屋顶形式,主楼采用歇山顶,既非唐风,也非宋式清式,斗拱似有却不完整,拱间用古老的人字却是非常地夸大。南北配楼采用攒尖顶,无光带釉的屋瓦,檐下用简化的斗拱组合,灰色调,使用玻璃和铝合金等颇具现代质感的材料,确实是用仿古建筑表现时代精神的佳构。它的精彩之处还来自两侧直上三层的过山游廊与两翼伸出的攒尖顶方形配楼,从而巧妙地将新楼旧楼连成整体,在建筑体量上也形成了丰富的空间层次。(在图书馆南侧讲解)

办公楼,外文楼,化学北楼,大银杏

办公楼前的这株巨大的银杏 ,位于西门右望,办公楼前的右华表处,已有了百年以上的寿数了,为了保护它,在它周围也修建了护栏。它树干粗壮,冠盖磅礴,秋天伫立在树下,抬头是望不到天空的,眼见的只有层层叠叠、密密匝匝的金黄。如果说,“银杏路”上的那些银杏让人感到一种柔美,引发起翩翩的幻想的话,那么,这棵银杏给人的感觉用“辉煌”二字绝不过分,它的气势,是一种壮阔的美,那一树冲天的金黄,就像要和天空媲美似的,大气豪迈。 其实,银杏的美远不止在秋天。它的每一个变化,都能给人四季的感动。夏天酷暑当头的时候,它一树的翠绿坦坦荡荡,丝毫不染一丝生命的犹豫;秋天渐渐泛黄,就好像慢慢掀开生命华丽灿烂的乐章一般,直到变成一树无瑕的金黄,映衬着深秋高远纯蓝的天幕。身处办公楼前,斜对着西门,临着华表,这样重要的位置,也只有这样一棵充满生机的大树才能“镇得住”吧。

贝公楼为主的院落前,修剪整齐的松柏围出绿绿的草地,石雕的华表麒麟在阳光下透出些许威严与古朴。办公楼建于1926年,原名“施德楼”,是燕京大学早期主体建筑之一。1931年6月燕京大学校楼命名委员会曾定名为“贝公楼”。现在楼内还保存着当代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先生书写的“贝公楼”几个字,为1931年燕大毕业生所赠。实际上施德和贝公都是指同一个人,即James White Bashford(1849-1919),其中文名字曾被先后翻译成

1

贝施德或贝施福。为了纪念这位对汇文大学堂及燕京大学卓有贡献的学者,燕京大学校

园建设告竣以后,就把这一标志性的建筑取名为“贝公楼”。就是说,这座楼在刚刚落成时就有了它的英语名称——Bashford Hall。这与当时的M楼、S楼(即现在的外文楼和化学北楼)一样,充满着西洋味道。这似乎和燕京大学追求整体的古典风格不符。而这些建筑名称的“中国化”,与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倡议有很大的关系。据记载,校园建成不久后的一天,主持校务的司徒雷登先生设宴招待新来教师,问大家到校后的印象。钱穆先生在会上直抒己意: “初闻燕大乃中国教会大学中最中国化者,心窃慕之。及来,乃感大不然。入校门即见‘M’楼、‘S’楼,此何义?所谓中国文化者又何在?此宜与以中国名称始是。” 事后,燕京大学特意召开了校务会议,讨论钱先生的意见。最终采纳了钱先生的建议,改“M”楼为“穆”楼,“S”楼为“适”楼,“贝公”楼为“办公”楼,其他建筑也一律赋以中国名称。办公楼之名因之而来。办公楼的选址和布局是别有一番来历的。办公楼的设计也别具匠心。办公楼体量高大,歇山式加庑殿的屋顶式样与众不同,巍立于左右庑殿顶式样的教学楼之中,具有魁首之势。这种主体突出的对称建筑布局,加上灰色筒瓦的大屋顶,红色柱子,白色粉墙,蓝绿色调为主的斗拱彩画,所形成的古朴高雅的色调,庄重而宁静的气氛,使人感到这里既不是皇家园林,也不是殿堂庙宇,而仿佛是古老的中国书院。在办公楼楼的前面又辅以石麒麟、华表的古朴威严,再配上小桥流水、青草绿树的清新秀美,既给人以古典园林的美的享受,又透着校园的青春气息。 办公楼在燕京大学时代是校园中的“主楼”,当年燕京大学第一任校长司徒雷登就在这里办公;当时的校工周大爷也是每天从这里出发,拎着个马蹄表走到钟亭,看着表,差几秒钟就举起锤来,准时敲下去。燕园的生活就像这钟声那么稳重、准时,似乎人们所称道的燕大效率,就是从办公楼出发,由这位和蔼认真的老校工掌握着的。而如今这里仍然是掌握着学校航向的北京大学党委和行政的处所。 办公楼内,一楼现在是党委和校长办公室各个下属单位的办公室,二楼就是著名的“办公楼礼堂”。礼堂内有942个坐席,内部用宫灯、彩绘装饰,基本色调以红色为主,和北大古朴典雅的整体风格非常一致。礼堂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载了从燕京大学到北京大学的许多重要事件。1935年12月8日的晚上,一?二九运动前,燕大的学生会就是在这里聚集开会,商讨和策划这次著名的爱国运动的。在随后的无数次的革命斗争中,革命学生和地下党组织的秘密会议经常在这里召开。步入新中国时期后,礼堂里又留下了许多名人的足迹,周恩来总理、江泽民主席、前美国总统克林顿、俄罗斯总理普京、德国总理施罗德、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萨默斯、剑桥大学校长布鲁斯爵士以及许多著名的科学家都曾在这里演讲,因此能在这儿演讲也成为了一种荣誉。此外,许多校内的重要的典礼、仪式、演出活动等等也是在这里举行的,如校内十佳教师的评选颁奖、北大合唱团及外来艺术团体的演出等等,它与百年纪念讲堂同时作为学生活动的重要场地。现在,礼堂内部的设施、音响、布置也已经非常的现代化了,就如同北大一样,这是一个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点。(北大校园参观解说) 振兴中华碑

由1980级学生捐赠。北大学子在改革开放初期再次喊出了时代最强音—— “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1981年3月20日深夜,中国男子排球队在争夺世界杯排球赛亚洲区预赛的关键一战中,先输两局,奋起直追,扳回3局,终以3比2战胜南朝鲜队,取得参加世界杯排球赛的资格。4000多名学生自发组织游行。中华正在振兴,祖国正在崛起。中华体育健儿近日连连为祖国争光,他们在一系列国际比赛中所表现的精神风貌和高超技艺多么激动人心啊!我们中华民族“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团结起来,振兴中华!”这是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北大学生的喊声。

蔡元培像

2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意思是遗民)。浙江绍兴人,我国著名教育家。

蔡元培早年组织光复会,后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1917-1927年间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在北京大学办校役班和平民夜校,在上海创办爱国女校,为北京大学的发展和中国教育事业做出卓越贡献。毛泽东同志曾赞誉他:“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铜像是北京大学七七、七八级毕业生捐赠母校的,由著名雕塑家曾竹韶教授创作,北京钢铁学院、首都钢铁公司协助铸成。 勺园

勺园,用以专门接待外国专家和留学生,是北京大学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场所。勺园也因此有了燕园里的“小联合国”之美称。

勺园,又名风烟里(此处存疑。孙国敉《燕都游览志》“勺园径曰风烟里。入径乱石磊砢……”,似乎“风烟里”是“径”的名字,不是园子的名字),约建于万历四十年(1612)至万历四十二年(1614),为明末京西著名的园林之一。园主米万钟在造园艺术方面擅长,造诣很深。时人把他与董其昌并提(号称“南董北米”),米万钟毕生著述很多,但他一生最为喜好的是山水花石,而且研究颇深。他看中了海淀这个地方,湖泊相连,有似江南水乡。便在李伟清华园(后来康熙在其址建了畅春园。和现在清华没有任何关系)的东侧选定园址,并由自己设计,因地制宜营建了一座具有江南特色的水景园,并命名为“勺园”(意思是“海淀一勺”)。

米万钟死后,家道衰落,其子米寿都死后仍葬米家坟,之后,勺园便随着明清易代而逐渐荒废了。到了清朝初年,由于勺园的风水位置好,就划归清皇室,不久便在勺园故地建造了一座弘雅园。清康熙将该园赐给郑亲王积哈纳作为邸园,并亲笔题写匾额“弘雅园”三字。乾隆四十九年(1784),郑亲王逝世,此园收归内务府所有。(1973年,即乾隆五十八年,英国国王乔治二世派遣的特使马戛尔尼的使团在北京的住所就是弘雅园。当时这里已经比较荒废了)自乾隆以来,清帝经常在圆明园设朝听政,为了方便从城里赶来的官员上朝前后落脚休息,便于嘉庆六年(1801),正式将弘雅园改名为集贤院,并由嘉庆皇帝亲自题写匾额,作为堂官退值休息之所。

咸丰十年(1860)十月,英法侵略军从通州绕道京郊,集贤院被毁掉了。据说,在通州未陷之前,集贤院曾一度作为囚禁英法俘虏的地方,相传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被释放回去的俘虏,为了进行报复,这才引兵从通州直趋海淀,终使集贤院与圆明园同归于尽。

在勺园旧址遭到严重破坏以后,在以后很长时间里都没有修复过,就一直那样荒废下去了。直到民国初年,勺园一带为军阀陈树藩所占有,之后被燕京大学购得,作为教学用地。但当时是以淑春园遗址为主来设计校园建筑的,在勺园遗址上修建的建筑很少。(北京大学建校九十年前后,在遗址上建成了勺园大楼,作为外籍师生和访问学者的招待所)

80年代,还在勺园楼群之北营建了亭榭曲廊。北边的亭中悬有溥仪之弟溥杰所题写的“勺海”匾额,南边的亭中有当代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所题写的“缨云”匾额。“勺海”、“缨云”均系当年勺园的重要景点。

近几年来,北京大学每年约接待一万多名外宾,在全国高校中外事活动数量上居首位,而且在规格和层次上也是最高的,其中不乏外国元首、国际学术权威和各界著名人士。

勺园9号楼主要是提供外国留学生的住宿和学习场所,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主要为留学生宿舍和小教室。1998年完工,开业后首批接待的客人是来参加校庆的贵宾和校友。 校景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