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18:47:0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农村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1前言

农村商业银行的前身是农村信用社,是经济环境和历史下的特殊产物。除了国内,其他国家基本没有农村商业银行的概念,更没有农村信用社的概念。面对特定的服务地区和特殊的服务群体,以及受历史因素、发展规模、公司治理、人员素质等客观情况的影响,使农村商业银行在风险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方面相对滞后,其操作风险管理的形式更加严峻。从操作风险本身来看,其表现形式多样、分布及发生范围广,农村商业银行面对宏观经济转型、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加大、风险集中爆发的情况下,新的管理制度、人员管理及队伍建设未能跟得上,更加容易爆发操作风险。在新的形势下,有效防控农村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是提升农村商业银行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核心工作之一,也使促进农合机构提升竞争力,有效服务农村供给侧改革、服务三农的关键。

2国外文献研究现状

2.1国外关于操作风险的定义和分类

上世纪30年代,以walterStwart在《制造业产品质量的经济控制》一文当中,涉及到了操作风险,不仅仅从理论角度进行了阐述,而且从实证角度,使用了计量的方法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但是,由于操作风险在当时并没有凸思出太多的问题且造成影响,因此操作风险的研巧也一度受到了搁浅。1997年,英国银行家协会将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于认为失误以及犯罪活动和不完善的控制程序所导致的风险事故。这一定义的提出,使得人们对于操作风险的认识有所提升,并为日后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到2003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逐步将操作风险纳入到银行风险当中,并在《操作风险管理与监管的稳健原则》一文中提出了操作风险的影响和危害,并完善了操作风险管理的体系和框架。同时,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也提出了操作风险的分类,主要包括:内部欺诈、外部欺诈、雇佣活动与经营场所安全;客户、产品及业务操作;实体资产损坏;业务异常和系统失误;执行、交割及流程管理;交易认定、传递和程序管理失误。

2.2关于操作风险管理

此后,由于银行金融机构操作风险问题频发,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更加关

注银行操作风险问题,并针对银行操作风险的监管提出了较为成熟的操作风险管理稳健原则。与此同时,国外专家与学者紧紧围绕银行操作风险以及己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有关于操作风险的制度和条例开展研究,从风险识别、风险控制和风险逃避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以寻求正确的突破方法,降低银行操作风险对银行金融机构所带来的经济影响和损失。1992年,全美反舞弊性财务报告委员会的发起组织(简称coso委员会)公布了《内部控制-综合框架》,.此份报告认为采取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减少资产亏损的可能性,同时指出企业内部要采取不同的措施控制由于内部环境、信息沟通、等造成的风险。此份报告对于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防控具有借鉴意义,要建立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监管体系,尤其要注重预防、分析和统计风险,防患于未然。此外,国外学者还对操作风险度量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Duancanwils(1995)最早提出了操作风险量化模型,他认为商业银行要建立案例数据库和分布图,提前设定置信区间,计算操作风险var值,控制银行资本分布,降低风险。BrandanYoung(2001)认为从银行保险和自保方式方面提高管理水平;Junjihiwatashi(2002)、MichelCrouby、RobertMark等学者均对操作风险度量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己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2004)提出了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和高级计量法王种方法应用于风险计算。Roland Kennett(2011)指出信息系统的重建可能是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发展方向,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仍处于信息整合的初期阶段。如果要构建完整的信息系统,应该从以下几点开始:首先为不同类型的业务应用不同的报告关键标准;第二,各部门应报告所有超出关键标准的损失事件;再次在不同部门和不同地区分支机构应保证持有相同的报告数据;最终形成了一个全面,准确的信息网络。

3国内研究现状

3.1国内针对农村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研究

目前在我国农村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实践与学术研究尚不完善,学术界对操作风险概念的界定、理论框架的构建等方面还未有一个系统化的研究成果,其对操作风险管理的研究也比较少,王晓慧(2016)认为农村信用社的操作风险一是表现为制度不健全和操作不规范,存在法律、制度上的管理漏洞,极易引发法律纠纷,如“印、押、证”管理不规范,重要空白凭证管理混乱,在一定程度上为相

关操作人员的收储、收贷、收息、截留、侵占信用社资金提供了机会。二是以侵占资金为目的大多数操作风险是道德层面的,具有主观性,对农村信用社有较大的危害性。三是能造成直接损失,如窃取账户资金、违规拆借资金、挪用公款、票据诈骗、账务处理失误等均可带来直接的资金损失。另外,某些些操作风险属于隐性风险,不会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但这种风险的危机之处就在于其会给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带来风险隐患。这种隐性风险的爆发对信用社的经营管理具有更大的影响。

黄芳(2016)从目前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发生的案件来看,基层信用社由于操作风险管理不当发生危机事件的情况要远高于信用总社。这种情况的产生与农村信用社过去使用的多级法人体制有关,在这种体制下,基层农村信用社管理者甚至网点负责人的权力相对较大,如果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基层信用社负责人的个人权力与其素质便成为了操作风险产生的主要因素。

耿少林(2016)分析认为在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发生的案件中,违章操作是主要形式。各种案件的表象形式不同,有操作失误,也有以侵占资金为目的案件,但所有这些的突出特点是视各项规章制度为虚设,拟或创造机会寻求制度的真空或漏洞进行违章操作。该类违章操作并没什么高明的技术手段,大多手法低劣,如经正规的稽核和检查很容易识别,但由于多数农村信用社稽核检查流于形式,检查监督不到位,致使其成为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的一大特点。

同时针对农村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易发点,宋敏燕(2017)认为农村银行操作性风险普遍存在于银行的各个业务环节,但是相对而言业务前段是操作风险的高发点,由于操作风险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直接为客户提供服务的业务前端人员,如果这些员工素质较差或风险管理意识薄弱就很容易在业务受理过程中进行违规操作,产生内部诈骗行为或受到某些客户的诱惑而进行联合作案。

3.2国内针对农村操作风险策略的研究

赵存(2017)提出面对目前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管理环境的现状,应进一步加快理顺操作风险的管理体制。一是建立科学、规范、有效和适合农村信用社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充实操作风险管理规划与政策,对操作风险管理的流程进行细化,具体设计业务操作规程,把操作风险管理贯穿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