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2/2 14:22:1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西方经济学 试卷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10 分)
1、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宏观经济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 2、在经济分析中,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3、根据简单的凯恩斯主义模型,消费减少,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 ( 减少);储蓄增加,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减少)。
4、经济增长的源泉是( 资源 ) 的增加,核心是( 技术进步)。
5、长期中存在的失业称为(自然)失业,短期中存在的失业是(周期性)失业。 6、对国内产品的支出=(国内总需求)+净出口。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l.稀缺性的存在意味着:( A )。 A.必须作出选择 生活水平会不断下降
C.个人不应该把今天能买到的东西留到明天来买 资源
2.如果需求的价格弹性为1/3,价格上升30%时需求量将( B )。 A.增加10%
B.减少10%
C.增加90%
D.需要用政府计划来配置
B.人们的
D.减少90%
3.边际效用为零时的总效用( D)。 A.等于0
D.达到最大
B.等于1
C,降至最小
4.如果生产过程中存在规模收益递增,这意味着当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时( B )。 A.产量将保持不变 扩大的比率
C.产量增加的比率小于生产规模扩大的比率 扩大的比率
5.在研究消费者均衡时,假设:( D)。 A.消费者的嗜好和商品价格既定
B.消费者的嗜好和收入既定 D.产量增加的比率等于生产规模
B.产量增加的比率大于生产规模
1 / 4
C.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 格既定
D.消费者的嗜好、收入和商品价
6.产量的增加量除以生产要素的增加量的值等于:( B )。 A.平均产量 本
7.短期边际成本战线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相交之后:( B)。 A.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 C.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
B.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 D.边际成本小于零
B.边际产量
C.边际成本
D.平均成
8.四家集中率是指某一市场中最大的四家企业在哪一方面所占的比例:( B )。 A.利润
B.销售额 C.成本
D.资本量
9.物价水平上升对总需求的影响可以表示为( A )。 A.沿同一条总需求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C.总需求曲线向左平行移动
B.沿同一条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移动
D.总需求曲线向右平行移动
10.根据消费函数,引起消费增加的因素是( B)。 A.价格水平下降 利率下降
11.一年内在本国领土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根据价格变化调整过的数值被称为( B )。 A.国民生产总值 内生产总值 C.国内生产净值
D.国内生产总值
B.实际国
B.收入增加
C.储蓄增加
D,
12.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自发总支出增加会引起:( A )。 A.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利率上升 C.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利率下降 13.引起的通货膨胀是:( B )。 A.需求接上的通货膨胀 膨胀
C.供求混合推动的通货膨胀
D.结构性通货膨胀
B.供给推动的通货
B.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利率不变
D.国内生产总值减少,利率下降
14.当经济中存在通货膨胀时,应该采取的财政政策工具是:( C )
2 / 4
A.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 收
C.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15.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C) A.经济中没有失业 B.通货膨胀率为零
B.减少政府支出和减少税
C.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减少经济波动和实现经济增长 D.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分配平等
三、判断正误题(正确的命题在括号里划“√”,错误的命题在括号里划“×”。每小题2分,共20分)
1、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不是一回事。(√)
2、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交点就是停止营业点。(×)收支相抵点 3、在同一平面图上,可以有三条不同的等产量线。(√) 4、所有商品的供给量都随价格的上升而增加。(×)
5、实际的基尼系数总是大于一。(×) 基尼系数是 0到1之间 6、技术进步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7、经济繁荣与衰退的主要原因都在于投资的波动性。(√)
8、根据IS-LM模型,货币量的增加会引起国内生产总值减少,利率下降。(×) 9、如果某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它就不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 10、宏观经济政策应该达到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稳定。(√) 四、计算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已知某种商品的需求函数为D=350-3P,供给函数为S= -250+5P。求该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解:(1)D=S
350—3P= —250+5P,350+250=5P+3P 得出: P=75 (2)将P=75代入D=350—3P =350—3*75=125
所以,在均衡价格为每千克75元时,均衡数量为125千克。
2.某个国家共有1亿人,16岁以下儿童2000万人,65岁以上老年人1000万人。在全日制学校学生1400万人,家庭妇女500万人,残疾人和其他没有劳动能力者100万人,失业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