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专业“热工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2019年教育文档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7 6:02:5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机械专业“热工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热工基础”课程以研究热能与其他形式能量的转换规律、有效利用以及热量传递规律为主要内容,包括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两部分内容,是工程科学的学科基础,在工科很多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

“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是能源动力类的主要专业基础课,两门课程单独开设,教学课时较多。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教学改革的进行,开设“热工基础”课程的专业面有所扩大,不再局限于能源动力类,许多院校的机械专业也设置了学时较少的“热工基础”课程作为非动力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连接专业课和基础课的纽带。[1]

笔者根据“热工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在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科建设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体会,对提高教学质量作了一些思考。

一、“热工基础”课程在机械专业中设置的必要性 “热工基础”课程的基本组成、“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的形成与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相辅相成。随着科技的进步,“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理论不断完善,由理论逐渐演变、发展成与工程实际密切相关的学科,为工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科学性、实践性很强。对于从事机械工程类专业的技术人员来说,能量的转换与传递存在于机械工程类工作

的各方面,在机械设备与系统的设计、开发、生产、应用、管理等各个领域,都会涉及到热工学原理的应用,因此,“热工基础”课程对于机械专业的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外的高等工程教育中,“传热学”和“热力学”课程的开设也很普遍。何雅玲教授和陶文铨教授曾经调查过国外20余所大学开设热工课程的情况。[2]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机械工程系、化工系、核能工程系、材料系等均普遍开设热工类课程。有的学校把热学类课程作为工学院的公共课程,如美国依阿华(Iowa)州立大学工学院在2000年开出的81门课程中(不含基础课),包括有电子、信息、计算机、控制、电磁场等系列的课程,其中热学方面的基本课程有4 门,即“热力学I”、“热力学II”、“传热学”及“热流系统设计”。在麻省理工大学、普渡大学及密西根大学等高校,“热力学”和“传热传质学”都是机械系设置的主要课程之一。

二、“热工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热工基础”课程综合了“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内容,各学科既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既有基础课的理论性,概念多而且抽象,同时又具有专业课的应用性和技术性,是一门与工程实践联系紧密的学科,也是一门难讲难学的课程。针对“热工基础”课程的特点,笔者及同行在教学实践中,对该课程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和分析,以探求适于机械专业的教学新思路。 1.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联系紧密,存在着不少交叉部分,有的内容互为前提。对于能源动力类专业的学生来说,两门课程分开讲授,学时充足,“工程热力学”56学时,“传热学”48学时。而整合成“热工基础”课程之后,两部分内容仍是以独立的篇幅出现,并没有融合到一起,学时却缩减成32学时。要让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热工基础”课程内容,必然要对“热工基础”课程所包含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和删减。哪些要讲、哪些要重点讲、哪些略讲、哪些又可以一带而过,而内容的侧重安排又是通过学时的多少体现的。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教学中要从整体上把握“热工基础”教学内容,将两部分内容融会贯通,把握其中的主线,围绕各章基本概念、基本定律等主要知识点展开,既保证了各门课程的特点,又加强其间的内在联系,使之构成系统的一门课程。

以能量守恒定律为主线,工程热力学部分“一种工质、两个基本定律、四个热力过程”依次展开。一种工质指的是理想气体,由此再深入介绍理想气体的定义、性质、状态参数、状态方程、理想混合气体的定义及分压力、分体积定律等;两个基本定律是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各自的表述、内涵及应用等是要求掌握的内容;四个热力过程是后面分析动力装置循环的理论基础,包括定容、定压、定温、定熵过程,各个过程的特点、初终态参数之间的关系、过程在压容图和温熵图上的表示以及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