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课程与教学论-2019年文档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 22:19:3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学科课程与教学论

“学科课程与教学论”这个课程结构分五个章节,分别是:职中工美教学的目的与任务、工美专业课的教材内容、专业课的教学原则与方法、怎样上好一节课、课外专业活动的内容与组织。上课方式与我之前跟风式报考教师资格证,所经历的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完全不一样。我这种教学方式叫“插科打诨”。课堂互动的气氛很好,老师一句我们一句的,浑然不觉中就了解了当代的职中工美教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工美专业课的教材结构与知识体系、教学计划和教材、专业课的一般教学方法等等内容。之前还视这些新概念如洪水猛兽,现在平复了而且还有了少许好奇心。在我国一些院校还重点学科研究方向,对其进行深度的挖掘。也就是说,仅管这个课程的名字听起来有些枯燥乏味,但是它有它存在的自身价值和意义。

深入了解之后,虽然对此类课程在态度上有了一个转变,由“反感”到“接受”。但是在我的理解里,“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其实还是一个在经验中找规律的过程,还是一个比较宏观的、不怎么接地气的课题。那么扪心自问,我是否能对这门课程产生更多的热情呢?很难,因为我们艺术生天生的浪漫气质,喜用孩子般天真单纯的眼光衡量喜好的事物。而这种程式化的学术性学科建设课题,往往让人觉得索然无味。“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艺术生对该课程不甚感冒的态度也是可以

理解的。

但也由此我注意到一个现象,大家普遍对这类理论型的课程的热情不高。他们更愿意多些出去实习的机会,增加的实战经验。仅管这门课还与目前求职的热门职业“教师”挂钩,但是发自内心热爱喜欢这门课程、想继续深入学习的人却是寥若辰星。在很多人心里这类枯燥的理论课无非就是的自己晋升的一块敲门砖。等达到目的后,这些理论又可以束之高阁、不闻不问了。所以我常常认为这种与实践分离的比较严重的知识建设,与当下的人群就是处于一种“曲高难和”的尴尬境地。也许我们会在任何一个场合都会互相调侃,但是我们永远不会一群人围绕这一个空洞的理论概念大谈特谈,当然除了研讨会。纯理论的学术研究,它缺少市场,特别是在人气这块很弱。本身我就觉得高层理论建设就是带着仙气的。“烧香扫地门半掩,几册闲书卷”,在世人眼里,这些不接地气的理论书都是闲书。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陈桂生曾对这门学科有过“教育学的迷惘与迷惘的教育学”的这样的评价。这种两难境地有事怎样造成的呢?其实是因为它的高度造成的距离感。“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是个宏观的科研标题,尽管教育理念一直在转型、教学方法在转变,但这种转变似乎还没引起师范教育在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上的调整和改进,以致“学科课程教学”理论在基础教育中没有得到全面理解和运用。无论是目前的学术建设状态,还是他们基于这种状态而拥有的态度,都是我们应该去关注和值得思

考的地方。

撇开别的不说,单说我们艺术类的学科建设,它的创作初衷或许是基于对现实中实践课程的一种挖掘、梳理、总结,但是在创作的过程中,高谈阔论容易让其偏离了方向。“鬼魅最易,犬马最难”,这是一种可具体化、有形化的事物,我们研究的方向应该是细致深挖,而不是侃侃而谈。等积累到一定的量时,必然会有质的提升。

“学科教学法”作为独立学科不过百年历史,在这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从“小”做起。

开展这样的课程时,相对“以口相传”理论的教学方式,更应该注重“手、口、心”并用,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等因素融入一个设计好的场景环境,进行经验展示。这样更更容易让人们理解设置这门课程的初衷。目前这门课程的建设自身缺乏合理性,本来想体现的指导、借鉴的作用,却在应用的过程中,呈现出一种类似于站在岸上指示别人游泳的不靠谱的感觉,最终出现很多问题。在教学门外徘徊了半天,却总是不得要领。我们应该为这门“小学”而静心探索教学,加强关注理论下的实践,尊重人性、提倡人本,避免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产生教条主义,也不要过于沉浸于学术瀚海,而毫无实战经验。过于追求理论上多有建树,而忽视实际操作,那无疑就是“拾的芝麻,丢了西瓜”。 “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目前的总趋势还没有做成精品。此外,许多此类堪称精华的教材对于没有任何经验可言的学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