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学版《逻辑学》第3版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8 5:36:4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q ( ( p q) p)

内移 : q (p q) p (1) 求合取范式, 用析取分配率:

(q p p) (q q p) (2) 求析取范式, 对(1)式去括号, 得析取范式:

q (p p) p (3) 结论: 从合取范式直观地判定该式为重言式。

4. ( q (p q)) p

解:消去 :( q ( p q)) p (q ( p q)) p (q p) p

内移 : q p p (1) 求合取范式,用析取分配率:( q p) (p p) (2) 式本身就是一个析取范式。

结论:该式既不是重言式,也中是矛盾式,所以,它是一个非重言的可真式。

十三.用范式方法判定下列推理是否有效。 解:

首先,把推理用真值形式表示:

设p表示“上帝创世说的故事是真实的”,q表示“地球存在的头三天就没有太阳”,r表示“天是用太阳来定义的”。 则推理表示为:

(p q) r (r q) p 证明:求合取范式。

消去 : (( p q) r (r q)) p 内移 :(p q) r (r q) p

进行析取分配:((p r) ( q r)) ((r p) (q p))

((p r) ((r p) (q p))) (( q r) ((r p) (q p))) (p r r p) ( p r q p) ( q r r p) ( q r q p) 结论:因其合取范式为重言式,所以,该推理是有效的。

十四.构造自然推理,判定下列推理的有效性。 1.

首先,把推理翻译为真值形式:p表示“小张去春游”,q表示“小李去春游”,r表示“小王去春游”。 证明:

(1) ( p q) r P (2) p P (3) p q T,(2) (4) ( p q) T,(3) (5) r T,(1),(4) 结论:该推理是有效的。

11

2.

翻译:p表示“L上有无限多点”,q表示“点有长度”,r表示“L无限长”,s表示“L没有长度”。 证明:

(1) p (q r) ( q s) P (2) r s P

(3) p P(引入的假设) (4) (q r) ( q s) T,(1),(3) (5) q r T,(4) (6) q s T,(4) (7) r T,(2) (8) s T,(2) (9) q T,(5),(7) (10) q T,(6),(7) (11) q q T,(9),(10) (12) p 归谬规则,(3),(11) 结论:推理有效。 3.

翻译:p表示“谈判要举行”, q表示“定于周三”,r表示“定于周五”,s表示“总经理出席”。 证明:

(1) p q r P (2) r s P (3) s P

(4) q P(引入的假设) (5) p P(引入的假设) (6) q r T(1),(5) (7) r T(2),(3) (8) q T(6),(7) (9) q q T(8),(4)

(10) p 归谬规则(5),(9),消去(5) (11) q p D(4),(10),消去(4)。 结论:该推理是有效的。

十五.运用命题逻辑的知识,解答下列问题。 1.题目给出的条件: (1) 四 六, (2) 一 三,

(3) (三 六) ( 三 六) (4) 九 12 四 (5) 一 12 进一步分析:

(6) 一 (5)

12

(7) 三 (6)和(2) (8) 六 (3)和(7) (9) 四 (8)和(1) (10) (九 12) (4)和(9) (11) 九 12 (10) (12)12 (5)

(13) 九 (12)和(11) 结论:9号不应该上场。

2.四人的话表示为: 甲: 甲 乙 乙: 乙 丙 丙: 甲 乙 丁:甲 丙

上面四句话只有一句是真的。 分析:

因为甲和丙的话相矛盾,故说真话的人是其中之一。而且得知,乙和丁说假话,则他们的话的否定是真的,即: (5)乙 丙 (6) 甲 丙

由(6)得知,甲和丙均未作案,推理格式为: 甲 丙 甲

甲 丙 丙 所以,结合(5),可知,乙作案。推理格式如下: 乙 丙

丙 乙 所以,甲说真话。

结论:乙作案,甲说真话。

3.分析后,构造如下二难推理得出结论:

若是一伙人作案,甲作案(因为乙不单独作案,丙作案甲必作案); 若是一个人作案,甲也作案(因为乙和丙都不会单独作案); 或者一个人作案,或者一伙人作案。 总之,甲作案。

4.这个骑士说:我不是富有的骑士。

5.智者问:另一个士兵将如何回答,他手里拿的是毒酒还是美酒这个问题? 6. 选派小方,不选派小王。

7.甲和乙是罪犯。丙是否为罪犯不能确认。

8.甲关于A当上了律师的猜测不能成立,因为否则丙的两个猜测都不成立。因此,甲关于B当上法官的猜测成立。由此可推出:C当上了律师,A当上了检察官。

13

9.乙和丁都没有参加考试。 10.若(3)真,则(1)、(2)都真。所以,(3)假。所以,(1)与(2)的前件至少有一个是真,所以,后件至少有一个是真的。 11.C是谋害者。 12.乙是凶手。

13.A、B和E未进入,C和D进入。 14.乙第二,丙第三,丁第一,甲第四。 15.小周和小陈学日语,小刘不学日语。

第四章答案

一、判定下列断定的正误:

不对。直言命题是断定对象有无某种性质的命题。 不对。主项与谓项称为词项,量项和联接项不是词项。 不对。“有的S是P”的含义是“存在S是P,不排除所有S是P的可能性”。 不对。有的时候对当关系并不能得出确定的结论。

正确。因为两个单称命题之间的关系是矛盾关系,而不是反对关系,与全称命题不同。 不对。下反对关系是“不能同假,可以同真”。从一个命题的假能推出另一个真,但是不能从一个命题的真推出另一个命题为假。 对。

不对。大前提是包含大项的前提,小前提是包含小项的前提。 不对。前提中周延的项,在结论中可能周延,也可能不周延。 不对。结论特称,两个前提也可能全称。 对。

二、在下列括号中填入适当的语词。

1、主项、谓项、量项、联结项、联结项、量项。 2、非党员

3、全称命题的主项与否定命题的谓项,特称命题的主项与肯定命题的谓项 4、特称肯定命题、特称否定命题、真假不定、必真 三、简答下列问题:

1、直接推理由两个命题组成,间接推理由三个及三个以上的命题组成。

2、因为前提中S不周延,但是在结论中是否定命题的谓项,变成周延的,违反了规则,所以SOP不能换位。

3、一类对象的全部,是什么或不是什么,那么,这类对象中的部分对象,也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4、因为两个否定的前提分别把大小项与中项分离开来,于是,中项不能在大小项之间建立联系,所以,得不出大小之间的确定性关系。

四、指出下列语句属何种直言命题,并写出其公式(如是负命题,则写出与其等值的命题)。 全称肯定,SAP。 全称肯定,SAP。 特称肯定,SIP。 特称肯定,SIP。 特称否定,SOP。 全称否定,SEP。

14

全称肯定,SAP. 全称否定,SEP. 全称否定,SEP.

全称肯定命题的负命题 SAP,等值命题为特称否定,SOP. 特称肯定,SIP。

全称否定命题的负命题: SEP,其等值命题为特称肯定命题,SIP。

五、指出下列直言命题主、谓项的周延情况(如果直言命题不规范,请先将其规范为典型的直言命题)。

主项周延谓项不周延。 主项周延谓项不周延。 主项周延谓项不周延。 主项周延谓项周延。 主项不周延谓项周延。 主项不周延谓项不周延。

有些各行各业中的干部是不称职的干部。主项和谓项都是不周延的。 所有金属都是导电的。主项周延,谓项不周延。

有些社会现象不是有阶级性的。主项不周延,谓项周延。 所有水稻都不是多年生植物。主谓项都周延。

有些新闻系毕业生不是当记者的。主项不周延,谓项周延。 有些出席会议的人不是大学毕业的。主项不周延,谓项周延。 有的干部不称职。主项不周延谓项周延。 六、已知下列直言命题的真假,根据对当关系确定素材相同的其余三个直言命题的真假情况。 1.已知A真,则E假,I真,O假。 2.已知A假,则E不定,I不定,O真。 3.已知E真,则A假,I假,O真。 4.已知E假,则A不定,I真,O不定。 5.已知I真,则A不定,E假,O不定。 6.已知I假,则A假,E真,O真。 7.已知O真,则A假,E不定,I不定。 8.已知O假,则A真,E假,I真。

七、已知下列命题为真,根据对当关系,指出素材相同的其余三个命题的真假(如果是负命题,先转化为典型的直言命题)。 1.此为A命题,E假,I真,O假。 2.此为I命题,E假,A与O不定。 3.此为E命题,A假,I假,O真。 4.此为O命题,A假,E和I不定。 5.此为A命题,E和O假,I真。 6.此为E命题,A假,I假,O真。

7.此命题等值于“所有乘客都不是大学生”,E命题,则A假,I假,O真。 8.此命题等值于“所有同学都不是会下国际象棋的”,E命题,A假,I假,O真。 9.此命题为“有的司法工作者不是律师”,O命题,A假,I与E不定。

八、已知下列命题为假,根据对当关系指出素材相同的其余三个命题的真假情况。

1.此为A命题,E(商品都不是质量好的)不定,I(有商品是质量好的)不定,O(有商品不是质量好的)真。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