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三历史岳麓版总练习: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阶段性测试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4 1:35:0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19高三历史岳麓版总练习: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阶

段性测试

注意事项:认真阅读理解,结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考,多理解!

无论是单选、多选还是论述题,最重要的就是看清题意。在论述题中,问题大多具有委婉性,尤其是历年真题部分,在给考生较大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考试难度。考生要认真阅读题目中提供的有限材料,明确考察要点,最大限度的挖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建议考生答题时用笔将重点勾画出来,方便反复细读。只有经过仔细推敲,揣摩命题老师的意图,积极联想知识点,分析答题角度,才能够将考点锁定,明确题意。

本卷分为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值

100分,时间90分钟。 第一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2017·徐州)《荀子·富国》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那么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这说明我国古代农业生产()

A、通过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B、是典型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 C、每年都有土地兼并现象出现 D、铁器牛耕技术得到广泛推广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技术。“人善治之,那么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是强调通过“人力”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即通过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表达。

2、(2018·潍坊)《经》记载:“进之那么箭下,入土也深;退之那么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

A、由西域传入

B、属水力灌溉工具 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 D、最早出现于江南地区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据材料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经》中的记载为曲辕犁,这一农具最早出现于江南地区。

3、(2018·台州)以下思想与古代农耕经济不相适应的是()

A、“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B、“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 C、“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D、“估客无住着,有利身那么行。出门求火伴,入户辞父兄” 【答案】D

【解析】农耕经济的典型特点是自给自足,具有封闭保守性,A、B、C三项皆是其反映,D项那么反映了商品经济的情况,所以排除A、B、C三项选D项。

4、(2018·茂名)唐代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一诗中写道:“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对其解读错误的选项是()

A、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B、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C、男女分工明确

D、田园生活自然悠闲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A、B、C各项都是自然经济的特点;自给自足虽然是自然经济的特点,但这仅仅说明生产经营形态落后,并不代表古代农民生活自然悠闲,实际上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农民衣能裹体,食能果腹就不错,应选D项。

5、(2018·龙岩一中)《淮南子》记载:“故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这句话强调了()

A、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B、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古代农业的落后性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获取信息:丈夫耕、妇人织可使天下不饥不寒。这表达了男耕女织的重要性,应选B项。

6、(2018·延吉)与成语“背井离乡”、“井井有条”、“井然有序”等相关的制度是()

A、井田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封建土地所有制 【答案】A

【解析】上述成语侧重的是土地及其布局,井田制是土地制度,它形似井字,条理有序,与材料吻合,所以选A项。

7、(2018·浙江六校联考)元代官修的《农桑辑要》记载:“苎麻

本南方之物,木棉亦西域所产。近岁以来,苎麻艺于河南,木棉种于陕右,滋茂繁盛,与本土无异。二方之民,深荷其利。”王桢《农书》亦记载:木棉“其种本南海诸国所产,后福建诸县皆有,近江东、陕右亦多种,滋茂繁盛,与本土无异。”以下对以上两那么材料的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A、两那么材料关于“木棉”产地的说法相互矛盾,均无史料价值

B、《农书》关于“木棉”产地及传播路径的说法比《农桑辑要》合理

C、材料说明棉花在宋元时从南北两个不同路径传入中原是有可能的

D、前者指的是“苎麻”,后者说的是“木棉”,两那么材料并不矛盾

【答案】C 【解析】材料中棉花虽名称不同,但都有关于向内地传播的记载,作为两部名著的记载还是有一定可信度的,但不存在谁比谁更合理。只是说明各传播路径不同,所以选C项。

8、(2018·福州)某历史读物写道:“明代引进玉米甘薯,……崇祯年间,开始在中国推广。这东西如果早来中国20年,明朝没准儿就灭亡不了了,因为老百姓就够吃了。陕北农民造反,就是因为没得吃……。”该观点是()

A、正确的,因为符合全球史观

B、正确的,因为符合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的观点 C、错误的,因为否认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D、错误的,因为夸大了历史偶然性的作用 【答案】D

【解析】题干中的材料认为如果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早引进20年,就能够解决明末的粮食问题,也许明朝就不至于灭亡了。导致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政治统治腐朽引发了一系列的统治危机,饥民造反只是危机加剧的结果。材料中的观点显然是夸大了偶然性因素对历史发展的作用。

9、(2018·苏北四市)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生业,向分京苏两帮,各有成规,不相搀越。……(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材料说明当时的苏州()

A、纺织业由政府专营

B、手工业者缺乏人身自由 C、技术垄断成为行规 D、私营手工业分工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