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2019年精选文档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6 11:17:0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可以看成这五个配合:①政策目标上的配合与平衡②政策方向的配合③政策工具的配合④政策力度的配合⑤政策时间的配合。

就总量目标而言,财政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应该是一致的,这需要靠恰当的政策配合来实现。但由于财政、货币政策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特点,可能出现财政、货币政策效果的相互抵消,可见,在宏观调控中,必须构建一个有效的财政货币政策组合。财政、货币政策都是通过一定的政策工具来实现的。例如,财政政策可选择的工具有公共投资、税收、财政补贴、转移支付等;货币政策可选择的工具有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贷款和再贴现和公开市场操作等总量控制工具,以及窗口指导等选择性政策工具。因此,财政货币政策在其工具的选择上应相互配合。不同政策工具的作用力度是不同的,在政策力度上也需配合使用。并且时间的配合是十分重要的,时间的配合不仅指政策选择的时机还指政策的持续期。解决财政货币政策的时间问题的难点在于政策时滞的确定和政策持续时间的把握,因此二者的配合在时间问题上应注意对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的考察,在准确判断宏观经济运态势的基础上,科学选择财政、货币政策的组合,同时需要对财政、货币政策工具时滞的长短进行仔细研究,根据需要选择时滞长短相匹配的政策工具组合。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期间也伴随着明显的周期波动,在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可以看看我国历年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 一、1993年――1996年适度从紧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号召加快改革和发展。“南方谈话”推动了新的改革热潮,也促进了经济的上升势头,在全国上下掀起了新的发展热潮。到1993年上半年,由于投资急剧膨胀,特别是房地产投资迅猛增加,各地普遍建立经济开发区,结果导致了比1988年更严重的通货膨胀。 从1993年7月起,政府决定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强宏观调控。具体包括:严格控制资金的流动,基建项目要经中央政府主管部门审批;提高利率,实行保值储蓄;不仅控制资金的供给总量,而且控制资金的流动,严禁资金流向房地产,实行由中央直接将资金贷给重点企业和重点工程,甚至连银行间的正常拆借也一度停止。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取得了明显效果,到1996年底,过热的经济和金融运行中的混乱状况得到治理,持续三年之久的高通货膨胀大幅度回落,1997年国民经济顺利实现第一次“软着陆”。实行了4年半之久的财政金融“双紧”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1998年――2002年积极有限度扩张

由于连续4年实行宏观经济“双紧”政策,从1996年开始

出现市场需求疲软,到1997年3月,物价开始回落,GDP开始下滑。至此,中国经济已从通货膨胀转化为通货紧缩。针对通货紧缩、有效需求不足等情况,政府从1998年对宏观经济政策又进行了调整,由以往的紧缩政策转变为扩张的政策(由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转向积极有限度扩张和积极扩大内需。)1998年10月开始,中国连续几年对国民经济实施以积极财政政策为主旋律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俗称扩大内需政策。其中就包括: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度从松)。在亚洲金融危机冲击和随后世界经济低迷的不利条件下,1998-2002年我国经济仍保持了年均7.8%的较快增长,在国际被誉为“一枝独秀”。这和宏观调控的又一次成功实践是分不开的。

三、2003年――2004年有宽有紧

进入2003年,中国继续实施自1998年10月开始的以积极财政政策为主旋律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然而,2003年以来,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中出现了一些不稳定和不健康因素,最突出的是两个问题:一是粮食问题,二是投资问题。为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大起大落,2003年下半年中国政府再次采取了加强宏观调控的措施。此次加强宏观调控,有以下几个特点:(1)预见性强,措施及时(2)有紧有宽,措施灵活(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宏观调控政策将在保证积极财政政策功能转型的同时,适度微调货币政策,以维护好经济发展的良好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