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9 10:31:4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穆罕默德·阿里崛起的最深刻的社会意识因素是( ) A.在反抗斗争中逐渐形成的民族独立意识 B.英法的殖民侵略 C.马木路克的暴政 D.奥斯曼帝国的支持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社会意识因素”。B、C两项是社会现实,A项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社会意识,D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A
2.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以前,工业资本家中30%是农奴身份,财产随时可能被地主侵占。这一问题反映的实质是( )
A.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落后于西方
B.俄国政治制度已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俄国资本主义的力量比较弱小 D.俄国农奴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本质的能力。连工业资本家都不能摆脱农奴的身份,这极大地限制了其政治、经济自由,说明落后的农奴制度已经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题干并没有与西方资本主义比较,A、C两项不正确;D项表述正好与史实相反。 实质类题目在分析时要从影响历史事物的主要本质或主要矛盾着手,抓住历史事物的本质或主要矛盾来把握其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出错的原因往往是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答案:B
3.1876年一位封建地主说:“街上到处都是热烈的气氛。成群的农民和绅士都站在宫殿前,大声呼喊着万岁!万岁!直到激动的人群追着他的马车跑过去,沙皇都没有露面。‘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我只有敬慕他们。他们有天生的好脾气,天性淳良;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逝得无影无踪。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假设这位封建地主所说是真实的,那么农民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 B.农民可以高价赎买到一块份地
C.农奴摆脱了农奴主控制,归村社严格管理 D.农民彻底摆脱了封建束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后农民获得人身解放的喜悦心情,但明显存在夸大和粉饰的成分。解题时正确理解材料中反映的农民的变化,再根据法令内容,即可选出A项为正确答案。材料并没有涉及土地问题和农奴的归属问题,B、C两项错误;D项中“彻底摆脱”不符合史实。材料式选择题的着眼点是材料本身的内涵与历史事实的结合。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切忌文不对题,只分析选项,而忽视了与材料的结合。
答案:A
4.他(见右图)被誉为“埃及的彼得”,仿效欧美国家改革政治体制,建立咨议会,但由其儿子担任议长,这表明他( )
A.真正认识到欧美国家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B.对欧洲政治体制改革的认识是肤浅的 C.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D.其目的是推行民主制度
解析:阿里改革只是学习了西方政治体制的形式,而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埃及的社会性质。 答案:B
5.19世纪后期,日本农民高唱这样一首歌:“长州进京,还不好吗?长州与萨摩,还不好吗?总算响起了黎明的钟声……”这首歌出现的背景应当是( )
A.日本门户打开了 B.改革时代到来了 C.民主政治建立了
D.扩张战争开始了
解析:从引文“长州”“萨摩”这两处地名可知所述是1868年日本倒幕派推翻幕府统治。倒幕派的力量主要集中在长州、萨摩、土佐、肥前等地;在倒幕成功后开始了明治维新。1853年美国打开日本门户,不符合题干19世纪后期的时间;日本的民主政治制度是在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开始引进、制定、改造的;引文中没有反映日本对外战争开始的线索。
答案:B
6.木户孝允明确指出:“立国之本,唯在于人,而期望人才千载相继而无穷者,唯在于教育而已。”材料反映了明治政府“文明开化”政策的重点是( )
A.培养出国人才 C.“求知于世界”
B.教育改革 D.派使团出访西方
解析:教育改革是明治维新最富有远见的改革措施,它为日本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大量必不可少的人才,成为日本崛起为东亚强国的重要条件之一。
答案:B
7.倒幕派是明治维新前重要的政治派别,他们在推翻幕府统治的过程中,除大张旗鼓地进行军事讨伐外,还巧妙地利用了( )
A.农民起义军的力量 C.天皇的力量
B.城市平民的力量 D.西方列强的力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分析时先理解在倒幕运动的过程中,中下级武士构成了倒幕派的主体力量,他们控制了西南诸藩的藩政,建立了根据地;与此同时,他们又巧妙地利用了天皇的名义。在这些有利的条件下,倒幕派顺利地完成了倒幕的目标,推翻了幕府的统治。
答案:C
8.王韬认为:“唯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递……如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与王韬这一认识相一致的是( )
A.康有为 C.严复
B.梁启超 D.谭嗣同
解析:王韬是早期维新派,注意“君民共治”、“如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 等关键信息。 答案:A
9.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解析:考查的是对中国近先代向西方学习思潮发展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19世纪末正是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进行维新变法的阶段,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机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答案:C
10.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