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服务》 之二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9 23:55:0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为人民服务》 之二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之二 佚名

教学目标:

1、学会七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彻底、司马迁、鸿毛、兴旺、目标、炊事员、送葬、哀思。

2、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4、初步领悟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是让小学生初步接触这类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难点是如何体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怎样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简介背景。 同学们,《为人民服务》(板题)这篇课文是毛泽东主席在1944年9月8日,在中国共产党中央直属机关为悼念张思德同志而召开的会议上所作的演讲。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泽东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 请同学们结合时代背景走进这篇课文,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 二、朗读课文,以读悟情

1、教师范读,请学生注意朗读的技巧。

2、小组内读,各小组可自由采取自己喜欢的形式,但是要求每一个人都参与进去,都有锻炼的机会。

3、指名读,检验评价。 三、小组讨论,自学质疑

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同学们自愿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最本篇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各小组将问题汇总。 同学可能提出的问题:

1、“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着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在这句话中,“完全、彻底”两词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怎样理解?司马迁是谁?

3、“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这个“目标”是什么?

4、毛主席借追悼会发表演讲,讲了那几个方面的内容? 四、抓住问题,深入理解 1、划分层次,理清脉络

毛泽东同志的这个讲话围绕什么中心讲?分几层意思讲?每层意思是什么?师生通过讨论,拟出层次提纲:

①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②死的意义:重于泰山 轻于鸿毛 ③不怕批评,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④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努力奋斗 ⑤寄托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划分层次时,也可以分成4层,把第四第五自然段合成一层:为人民的利益搞好团结,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在文章的第一段中提出本文的中心,即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后面四个段落围绕这一中心展开论述。 2、逐层分析,深入理解

①这一层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请同学们划出表示中心的句子。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着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启发同学回答“完全”与“彻底”不能去掉,这两个词语说明,革命队伍除了为人民服务,再没有任何别的目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做什么工作,都应该为人民谋利益。

②这一层引用司马迁的话来说明生命的价值,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 司马迁是我国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用二十余年时间写出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本文引用的话选自《报任少卿书》。 ③指出为人民服务就要正视缺点,改正错误。请同学找出这里举了一个谁的例子来证明上述观点。

④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努力奋斗。

这部分要结合时代背景来理解,这篇作品写于1944年9月8日,当时抗日战争尚未结束,革命仍需艰苦奋斗,所以毛主席提出,为了全民族的解放,要看到光明,要提高勇气,不怕牺牲,要互相关心,搞好团结。

⑤这段是整个演讲词的.总结语,再次号召人民要团结起来,抱成一个整体。 五、再读成诵,以情激情

让同学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给组内同学听。

第二课时

设计意图:

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了一些关于革命英雄的事迹,一定心有所感。让学生课前准备,写一篇演讲稿或抒情散文,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一方面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另一方面也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写好演讲稿或抒情散文。 教学过程:

请每一位学生都登台演讲或朗读,并由同学自己做出评价。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之二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不确定”与“确定”间走一遭——《桃花心木》重点难点教学

作者/郭连芬

《桃花心木》(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散文。作者借树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体会“我”从种树人的话中感悟到的深刻道理。浙教版作业本第5题(一)的作业正是针对这个教学点设计的。题目如下:

种树的人笑了,他说:“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种树人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1)读画线的句子,注意其中加点的词语。对于树来说,“不确定”指的是_______;对于人来说,“不确定”指的是_______。树要学会在“不确定”中 _______;而人则要在“不确定”中_______。这是一种_______的写法。

(2)联系实际,你能想到哪些生活中的“不确定”?我们又应该怎样面对这些“不确定”呢?

分析:第(1)题的第一组空格有点难度,第一格必须在梳理这个自然段表达的几层意思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格没有现成答案,必须在理解了种树的道理后领悟到。第二组两个空格的答案就在画线句子里,没有难度。最后一个空格也没有难度,因为以前已多次学习过“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只要第(1)题迎刃而解,第(2)题也就水到渠成了。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题目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前两个空格学生可以尝试做,但是答案的正确与否是“不确定”的,因为他们的思考还不够深入,理解还不够透彻。想要获得一个“确定”的正确的答案,需要教师的适当引领。因此,在学生独立完成第(1)题后,我让学生自己评价对题目答案正确率的把握,大部分学生都觉得前两个空格的答案没有把握。于是,一起合上作业本,打开课文,深入阅读。

一、学推理,悟原因

1.聚焦“不确定”。

师:从刚才的题目中,你捕捉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词语?

生:“不确定”。

师:课文写到了种树人的什么事“不确定”?

生:给树浇水,什么时候浇水,浇多少水,间隔多久等都不确定。

2.默读课文第12、13自然段,思考:种树人为什么给树浇水不确定?这种不确定的行为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出示板书,学生思考推理:

通过这样的推理,学生比较清晰地理解了种树人浇水的不确定,是在模仿老天下雨的不确定,以促使树能扎根地下,找到水源,茁壮成长。这样处理,既深入理解了课文,又有效地训练了思维。

二、找句式,悟表达

1.默读这两段,思考:为了讲清这个原因,作者是如何表达的?为什么要这么表达?画出相关句子,写出批注。

2.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重点引导理解其中两种表达方式的特点与目的,并有感情地朗读。

(1)追问:“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突出老天下雨的不确定性)

(2)一连三个假设关系的复句:“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如果)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突出了浇水不确定的重要性)

三、读结果,悟辩证

1.齐读课文结尾(第14、15自然段),思考。画出能概括现在的桃花心木特点的词语,写出你的体会。

2.交流。

师:透过“优雅自在”,你看到了什么?读着“勃勃生机”,你又读懂了什么?

生:透过“优雅自在”,我看到了现在桃花心木的美丽,也看到了它曾经扎根地下汲取水源的顽强。

生:读着“勃勃生机”,我读懂了桃花心术必须克服缺水的困难才能茁壮成长。

师:是啊,树在生长过程中,克服了“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这样的不确定因素,所以得到了一个确定的结果——树的茁壮成长。

四、学做人,悟道理

1.思考:树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扎根地下,就有了确定的结果——茁壮成长。那么人呢,如何从不确定走向确定?(我们要经受生活的挫折,战胜神种困难,才能自立自强,逐步成长。)

2.点拨明确:作者就是这样,由桃花心木的生长悟到了人的成长的道理。这种方法就叫——借物喻人。

3.齐读第14自然段,引领提升:作为一个小学生,我们可能会面对哪些“不确定”?该如何面对?

小组合作交流。要求:(1)试着用上刚学到的追问或者连续假设的方法;(2)尽量说得完整、有条理。

通过这四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在“不确定”与“确定”间走了一遭,对于作业本第(1)(2)题的解答自然驾轻就熟了。同时,教学的重点难点也得以有效突破。教师将作业指导融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带着疑问主动阅读、求知、解决问题,真正经历了从不会到会的学习过程,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作者单位:浙江海宁市桃园小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 长坡中心小学 程巧 教学目标:

1.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体会鲁迅“博爱”的胸怀; 2.通过“读写拓展”等生动有趣的言语实践活动,发展语言; 3.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鲁迅“博爱”的共鸣。 学习思路:

跨越时空整合文本,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向互动的对话中,在充分的读中,围绕“哪些句子最能拨动你的心弦?”为轴心,铺设“周晔的泪——小孩的泪——青年的泪——老人的泪——巴金的泪”情感主线,立体多维地推进教学。 预设过程:

一、回想画面,为体会“爱”而起航

1.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初读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跟随着周晔的思绪再次走近鲁迅先生,走进先生的内心世界…… 2.通过初读,我们知道了鲁迅先生哪些事呢?

生:“笑谈《水浒》”、“趣谈碰壁”、“救护车夫”、“关心女佣”。 师: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幽默、风趣、关心他人、充满爱心、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受到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