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7.华尔街日报记者怎样写稿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3 17:31:2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27.华尔街日报记者怎样写稿

2014-06-27

小编手记:亲爱的朋友,今晚是小编在学校的最后一夜,也是小编最后一次在寝室给仟言万语编稿。明天小编将和众多毕业生一起离开校园,走向社会。仟言万语祝愿毕业生们一路顺风,前程似锦!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我很想弄清楚一个问题:华尔街日报记者是怎样写稿的?

看到一篇人大新闻学硕士成静卫写的论文,又找到一些关于华尔街日报的介绍文字,总算弄清了大体眉目。

成硕士的论文,题目叫《华尔街日报特稿研究》,因原文很长,资料数字较多,阅读起来,不大方便,所以我来了个“第二种翻译”,删削修改,再加上其他文章的一些内容,改写加工,“攒”成此文,以飨读者。

一、为什么报纸要多写特稿

报社记者日常写稿,不外乎三大类,一是消息,二是评论,三是通讯(包括特写和述评),所谓特稿(FEATURE),便是第三类稿件,即通讯、特写和述评的统称。

华尔街日报是一份以财经报道为主的有特色、有权威性的报纸。其特色之一,是不以报道的新闻性和时效性取胜(因为在这方面纸媒体先天不具优势),而以深度报道和背景分析见长。正因此,新闻类的短消息,在华尔街日报刊发得并不多,每天占据版面绝大部分的,是各种各样的特稿。

特稿有些什么特点呢?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李良荣将其概括为五性:创作性、主观性、知识性、趣味性和耐压性。以上五性,在我们看来,不一定准确,与过去的新闻观念,也不尽相符,但是,仔细品品,很有道理。

既然特稿是华尔街日报日常报道的主要形式,那么,知道华尔街日报记者是怎样写特稿的,也就差不多明白他们是怎样写稿的了。

二、特稿写作7条要点

华尔街日报创办于1889年,刚开始,办得一般,并不出色,记者写稿大都各行其是,写出来五花八门,良莠不齐。

1900年,新老板克劳伦斯·巴荣出资入主报社后,大抓写稿质量,对记者提出了写好文章的7条写作要点。此后,报纸质量大有改观。巴荣的7条要点是:

1.勇敢无畏

你是代表华尔街日报的,不像一般报纸的记者,你的读者是根据你的报道导而作决定的。因此,你有责任访问任何人。

2.无我

当你提笔写稿时,就要抛弃自己个人的东西,不管你写的是亨利、杰姆逊或者福特。

3.句法简单

不要用副词、形容词,直截了当评述其事,一律用主动语态。当然,也有例外,不过这些例外都是给《纽约时报》的。

4.清楚易懂

你写的是不是你所要说的?

5.抓住正确的要点

编辑可以为你改写。但是只有你才能搜集到事实的真相。

6.说一个故事

引用已证实的资料是强有力的旁白工具,当然要安排在高潮处。

7.开头重于一切

修改30次,最后第31次的尝试,选出流畅完美的一段来。

以上7条要点,未必条条精彩,但是,句法简单、清楚易懂、说一个故事和开头重于一切这几条,说得很好,切中要害,值得我们借鉴参考。

三、“华尔街日报体”是如何形成的

华尔街日报记者写稿,虽然每人各有特点,但在特稿的写作上,多年来已经形成一种比较一致的风格,即,不是一个两个记者,而是每个记者都按照这种风格写作,读者一看就知道这是华尔街日报特稿,以致人们将其称为“华尔街日报体。”

“华尔街日报体”大都不强调时效性,需要采写数周甚至数月时间,所以,其写作风格也比较特别,几乎都跳出了倒金字塔架构,一律采用故事性的叙述方法。其基本格式如下:

1.开头

以一则故事或某个事件的描写作为开头。对于故事或事件的选择,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是与本特稿的主题密切相关;二是故事性强,有情节,吸引人,能让读者一看就被故事或事件紧紧抓住,欲罢不能,非看下去不可。

2.过渡

由描述性情节转到报道的主题。其主要任务是对主题作出清晰的陈述,一般要在第六段之前就开始,不能拖得太久。这一段被称为核心段。

3.主体

开始对文章的主题进行详细阐述解释,以回答读者最关心的问题,此部分大都采用倒金字塔式,即以重要性依次排列,层层展开,吸引读者。

4.结尾

“华尔街日报体”要求文章必须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结尾,最好是与开头的故事或事件呼应,介绍他们未来的命运,即将采取的行动等。如不呼应,也可以总结性的趣闻结束报道。

乍一看,“华尔街日报体”的写作风格似乎非常死板,千篇一律。为什么在这么多年实践中一直保留着这样一种“死板”的格式不作改变呢?显然是有其道理的。

首先,以故事或事件开头,可以吸引读者。否则,你所论述的事实早已发生,已经没有新闻性,就事论事,以空对空,读者是不喜欢看的。文章必须有故事,有细节,这道理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说明:“一千万人死亡只是个统计数字,一个人死亡却是个悲惨故事。”

其次,这样一种写法,逼迫着记者必须深入现场,深入实际,深入到报道的环境中去寻找故事和细节。深入实际的同时,既是寻找细节的过程,也是记者对事物加深了解的过程。这无疑有助于记者将报道写得更全面,更真实,也更客观。

“华尔街日报体”在写作中需要注意的是细节的真实性。姓甚名谁,家住哪里,多大年纪,干啥工作,这都是记者亲自采访得来,而不是坐在办公室杜撰的“某大街上某某人说”之类,那样做,既是对读者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时间长了,读者会失去对文章、记者乃至报纸的信任。所以,华尔街日报一再提醒记者要防止杜撰和编造细节。

四、举个例子

为了说明华尔街日报特稿的写作方法,举个具体例子。文章是发在华尔街日报上的。

例:题目《辽宁大中型企业探索劳动力竞争新体制》

开头——“作为本溪钢铁公司保卫科的管理人员,唐明福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被从铁交椅上撤下来,分配到勤杂部门当浴池厕所清洁工。

曾在电力机车班当了十几年工长的唐明福,4年前脱离一线岗位进入机关科室工作。能够坐上办公室管理人员的舒适椅子,唐明福着实高兴了一阵子。因为以往在中国的国营企业,只要不犯错误,就不会调到车间去当工人。”

过渡——“可是去年12月,随着本钢劳动制度改革方案的出台,仅在第一线试点单位的运输部,就有77名多余的管理人员同唐明福一样,被调到一线生产岗位当了工人。”

主体——“辽宁省劳动局长告诉记者说,本钢实行的这种改革,旨在破除国营企业内部长期存在的身份界限,它使企业上万名干部工人一律以?企业员工?的平等身份同企业直接签定互为制约条件的劳动合同,同时也掀开了中国大企业管理人员正式告别?铁交椅?和?铁饭碗?的历史。”

此后,记者用5个自然段近500字阐述了此次改革的远因、近因及必要性和可能性,分析了与以往改革在范围、性质、深度上的区别。最后,将主题由本钢扩展到辽宁三分之一国营大中型企业后,记者以辽宁省长的话做总结,说明此次改革的意义,升华了新闻主题。

结尾——“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促使人们观念上的改革,使企业劳动力在流动中找到自己最合适的岗位。”

华尔街日报体的写作方法,国内不少媒体早已暗中学习借鉴,尤其是一些都市报,凡通讯或述评类作品,几乎都已采取这一写法,都是要从细节入手,要讲故事的。可见这是一个规律,按规律办,写出来就能吸引读者,不按规律办,干巴巴地空发议论,谁愿意看?稿没人看,你那报纸,也就够呛。

(完)

作者简介:詹国枢,全国政协委员、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新浪微博:詹国枢。本文首发于《新闻与写作》(微信公号“新闻与写作”),经《新闻与写作》授权仟言万语转载,在此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