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规划工作心得体会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6 7:47:1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电网规划个人工作总结

自2008年12月10日出发至东莞开展东莞“十二五”电网规划收资工作到现在已经过去将近8个月了,随着广东省电网公司对本次规划评审的结束,我也从东莞回到了天津。

在这将近8个月的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也想了很多,东莞项目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锻炼,给了我与多人协作进行同一个相对庞大项目的机会,也给了我一个开阔眼界的机会,对比可以从同事身上发现自己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可以从客户身上看到自己知识欠缺的地方,这些都是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优先努力弥补的。

这次东莞“十二五”电网规划拓宽了我中压配网规划的思路,从客户身上学到了很多非常实用的东西。

思路方面:

由于这次东莞配网规划的特殊性,负荷预测、高压变电站选址及定容均非我们自己操作,许多较为实际的问题,如变电站间隔不足,但新上变电站距离较远,无法满足已有站附近地区负荷增长的情况下,我们可利用新建变电站将已有站负荷大量转切,并将已有站线路大量退出运行,只留少量线路为新建变电站做备用线,形成“两供一备”及以上结线模式,而退运间隔则可满足新增负荷的需求。

这虽然是一个特殊问题的解决,但是拓宽了我的思路。在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下,一些问题并不是不能解决,而是我没有走出某些固有思维,当接触到新的思想时,很多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因此我想今后多接触客户,从他们那里可以解除到更多很实际且有效的办法用于解决一些棘手问题,并且自己也应将这些接触到的思想加以扩展,以便拓宽规划思路。

实用软件:

此次东莞规划最大的收获是在客户的启发下我开始将Google earth这款软件结合应用于中压配网规划中。经过总结,我认为这款软件与规划相结合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有效提高近、中期中压项目的可实施性,(由于并非所有项目我们都下现场由客户讲解所有区域发展情况,并且规模较大地区无法将所有区域全部了解到,因此主要手段为通过这款软件有针对性的向客户了解情况)即:有效避免我们所拿到的城市规划图与实际现状城市道路走向存在的差异而引起的路径不通问题,也可帮助我们大体了解现状城市各区域容积率,并结合已有详细配网地理接线图对现状城市各区域负荷发展程度有一个初步判断,这在我们完成城市远景空间负荷预测后可以提供一个城市负荷发展轨迹,可以从现状和远景年负荷分布差异勾勒出城市向远景过渡过程中的主要变化,使我们规划出的过渡网架更能适应城市发展。

对于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地区也可根据土地利用情况向客户有针对性的了解各区域未来年开发意向,如近两年平整后土地一般为负荷增长点,应及时了解新增负荷报装容量及其未来发展情况。

但这款软件存在一个弊端,就是并非所有地区卫星图片均为最新,存在一定延迟性,部分地区照片仍为2005年左右,这种情况便需要更多的与客户沟通以获取城市现状的准确信息,为后面的规划工作打下基础。

在这次规划中,我发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之处,有些是在某些方面和同事之间的差距,有些则是和客户沟通过程中发现的知识盲点。

我发现在日常办公软件(office及CAD)的使用上与某些同事存在一定差距,如很多简便操作方法及快捷键的使用,这使得我的日常工作效率和这些同事存在一定差距,由于这些软件是我们进行规划工作的平台,因此日后加强对这些软件功能的进一步认识,学习更多能够大幅提高效率的方法是比较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公司能够有人可以将大家日常总结

的一些实用技巧汇总并下发,或者时间允许时进行一个集中培训,相信能够较大幅度的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在这次和东莞9个镇及区局沟通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一些知识盲点,感觉很多都是来自于对电力设备认识的不足,虽然自己在日常工作之余也会浏览一些电力专业论坛进行学习,但毕竟共享资料还是比较少的。我想公司是否可以将我们日常接触的主要电力设备,如环网柜、柱上断路器、负荷开关等的主要结构、全部功能、型号种类等汇总成一个课件类文件下发,让员工对这些主要电力设备有一个直观了解,相信在同客户沟通上能够有一个更佳的效果。

还有一些这几天想到的,如从潮流计算结果我们都能看出哪些问题,为何会造成这些现象,而我认为比较好的方法是利用公司成型软件由专人构建一个包含10kV至500kV及电厂的虚拟网架(也可利用已经做过的项目,如一些地区的实际网架),其中可包含各种典型结线模式,可以虚拟电网运行,制造各种故障,并利用各种倒闸操作隔离、排除故障,这样可以帮助更好的建立“网”的概念,并可帮助了解每种结线模式的运行方式,从10kV电网逐级向上为上级电网提供支持,而上级电网依靠各种结线模式为下级电网提供更加可靠的电源。依靠这个虚拟网架,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电网是如何运行的,我们在规划中应该如何加强各电压层级网架结构,以便为上级和下级电网提供支持。

这只是一个初步构想,因为整个电网运行远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但我觉得这个构想如果有可实施性,且能够成型,那对于员工构建“电网”概念将有较大意义。因此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尽可能加快前进的脚步,学习更多的知识,也希望领导更多的给予指导。

这次规划后期一个小小的机会使我想到多人协同进行一个项目时,如何进行分工:在一般意义的一个项目中,按照每个人的特点安排不同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