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渊冲唐诗翻译策略之方法论的应用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13:29:2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许渊冲唐诗翻译策略之方法论的应用

作者:王鹏飞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35期

摘 要:中国古典诗词灿若星河,其中数量最多体裁最为丰富的要数唐诗,21世纪的今天,对外开放和文化多样化潮流不可逆转,将中国优秀唐诗传向世界并让世界领悟中国文化的魅力,是整个民族光荣又艰巨的任务,也是每个翻译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将从中西文化差异层面出发,运用许渊冲中诗英译“三化”方法论,对唐诗中的意象转换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诗英译;意象转换;翻译策略;许渊冲“三化”论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5-0-02 一、前言

近20年,我国文学翻译研究特别是在诗词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逐渐赶上了西方翻译研究的步伐,如今的古诗词翻译,愈加注重从文化层面上对翻译进行整体性思考,也对译入语社会的各个领域展开了更加深刻的研究。

随着中国文化在世界备受青睐,学者们意识到中诗英译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将中国辉煌的文化传向世界,对于我国文化走向复兴和繁荣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尽管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还很多,但是中国杰出的诗词翻译理论与实践家许渊冲先生,以其独特的翻译理论和策略,为中诗英译工作拨开了一片“乌云”,也为西方了解中国诗词打开了一扇窗。

二、许渊冲唐诗翻译策略的方法论应用

翻译的本质可分为两个方面:翻是转,译就是“化”,即所谓的转化(丛滋杭2007:91)。大多数的唐诗在翻译时无法传达原诗的美感,这时需要做些牺牲来实现变通,即化!“化”承担着原语与译语转换的“桥梁”作用。

而许渊冲提出的“三化”方法论,正是译诗变通的方法论,分别通过加换移减等方式来力求呈现原诗的意象。“三化”的含义为:深化能扬长,发挥优势;等化为合理,争取均势;强化是避短,扭转劣势(许钧1998:406)。 1.深化——发挥优势,以扬长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意象是唐诗的精华,凝结和代表着丰富的中国文化,也反映着作者的主观情感,并将抽象的思想感情具体化。所谓深化,就是在充分解读原文真实意象后,将其想表达而未表达出来的、无表意却有着深层含义的情感,借译作之手呈现给读者。一般来说,深化是传达原作意象最“优雅”的手法。我们可以采取特殊化、具体化、加词等译法来达到目的。例如: 《古离别》孟郊(节选)

不恨归来迟, You late return brings me less woe, 莫向临邛去。 Than you heart being stolen away.

尾句的“临邛”并非简单的地名,而是汉代司马相如游玩此地时与蜀中四大才女之一的卓文君相识、相恋、成婚的地点(今四川邛崃县)。假使译者音译“临邛”,会导致读者体会不出诗人的寓意,而通过注释难免会有点生硬。所以,译语既不能冗长又不能敷衍了事,巧妙地将其特殊化后表述是最好不过的了。译者恰巧做到了:You late return brings me less woe, than you heart being stolen away(你的遲归让我悲伤骤减,好过让别人偷走你的心)。将“临邛”蕴含的深层含义深化转译,这是一种特殊化的处理,也是传达特有意象而不得不采取的手段。再如: 《商山早行》温庭钧(节选)

晨起动征铎, At dawn I rise and my cab bells begin 客行悲故乡。 To ring, but in thoughts of home I am lost. 鸡声茅店月, The cock crows as the moon sets o’er thatched inn; 人迹板桥霜。 Footprints are left on wood bridge paved with frost

这是一首描写旅途艰辛的唐诗,第三四句因“音韵铿锵”“意象具足”而历来被评论家赏玩。十种景物诗人寥寥十字描写的恰到好处,将夜投茅店、拂晓匆匆赶路表达的绘声绘色。而译者按英语思维理清十种景物关系后,将原诗的意蕴展现得淋漓尽致:The cock crows as the moon sets o’er thatched inn(残月将落之际公鸡报晓),Footprints are left on wood bridge paved with frost(板桥复霜过后留下足记)。译的丝丝入扣,仿佛身临其境。以最简练、最确切的语言和具体化的手法再现了原诗的美感。 2.等化——争取均势求合理

唐诗中有大量描写景物以及抒发诗人内心情感的诗句,当情与景简明了当时,我们可以运用词性转换、正话反说、句型转换等手段进行等化操作。例如: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节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明月别枝惊鹊, Startled by magpies leaving the branch in moonlight; 清风半夜鸣蝉。 I hear cicadas shrill in the breeze at midnight.

译者用I listen to和 I hear,以第一角度去创作翻译做到身临其境,实乃难得!整首诗在等化方法论的指导下将“别枝惊鹊”用词性转换方法译为Startled by magpies leaving the branch((我)被喜鹊飞离枝头时惊吓了);而“清风半夜鸣蝉” cicadas shrill in the breeze at midnight(蝉鸣叫在半夜的清风中)则是整个句型的转换。再如: 《绝句(其三)》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Two golden orioles sing amid the willows green; 一行白鹭上青天。 A flock of white egrets flies into the blue sky.

窗含西岭千秋雪,My window frames the snow-crowned western mountain scene; 门泊东吴万里船。 My door oft says to eastward-going ships “ Goodbye!” 译者对自然景象的翻译完全运用了等化手法:黄(golden)、翠(green)、白

(white)、青(blue)、鸣(sing)、上(fly);而“含”字的翻译frames用的极其传神,让人感觉窗户“框”住了遠山上的皑皑白雪一般;而尾联并未按照原诗翻译,以一种巧妙的手法表达作者内心喜悦之情,最终达到译者所提倡的“得意忘形,求同存异”。 3.浅化——扭转劣势为避短

唐诗中有着很多的典故、双关、隐喻等文化专有词,在西方文化中很难找到与之对应物,这时需要浅化手段来表达深意。通过减词、化难为简、合译等方式达到浅化目的。例如: 《泊秦淮》杜牧(节选)

商女不知亡国恨, The songstress knowing not the grief of conquered land, 隔江犹唱后庭花。 Still sings the song composed by a captive king’s hand.

此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借亡国典故来嘲讽晚唐君王。借喻《后庭花》为“亡国之音”。译者在此处并未将其直译成song of parting spring,而是转译成the song composed by a captive king’s hand(亡国之君谱写的歌曲),以浅化中化难为简的手段传达了原作者之意。再如: 《蜀道难》李白(节选)

蚕丛及鱼凫,since the two pione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