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7 16:42:5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材料物理结构与性能思考题
1. 画图说明:“1+1>2”复合效应和“0+0>0”的复合效应?
答:1+1>2这个效应意味着两种不同常规物质的组成/复合可导致其复合材料性能的显著增强,远远大于原常规物质的性能。其性能得到了数量级上的提高,使材料“旧貌换新颜”。
0+0>0指两种不同常规物质的组合/复合可导致全新的、原常规物质所不具有的性能,使材料的某种性能“无中生有”。
产生“1+1>2”复合效应的途径
合理选择组成物质及设计组成方式;利用组成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如界面);纳米尺度的结构组成。如金属的弥散强化、陶瓷的弥散增韧
产生“0+0>0”复合效应的途径
利用耦合作用;纳米尺度结构组成;周期结构组成;这些机制可能单独起作用、或并存。如通过耦合作用产生巨磁电效应。
2. 举例说明原子的结合几种方式?
答:原子的结合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离子结合(离子键);共价结合(共价键);分子结合(范德瓦耳斯结合);金属结合(金属键)。(此外还有一种称为氢键的,其性质结业化学键和范德瓦耳斯力之间。)
离子结合:例如Na和Cl反应,Na的3s轨道电子跑到Cl的3p轨道上,使两元素的最外层轨道都成为填满状态。由于Na失去一个电子形成Na+具有氖的电子结构,Cl得到一个电子形成Cl-,具有氩的电子结构,Na+和Cl-因带有异性电荷而互相吸引,这种结合方式即称为离子结合,键合类型称为离子键。
共价结合:例如,两个氢原子共享它们之间的两个电子,形成氢分子;两个氯原子共享它们之间的两个电子,形成氯分子。
分子结合:大部分有机化合物的晶体及CO2、H2、O2等在低温下形成的晶体都是分子晶体,
金属结合:元素周期表中I 、II、III族元素的原子如Cu、Na等在满壳层外有一个或几个价电子,当大量的原子相互接近并聚集为固体时,其中大部分或全部原子会丢失价电子,并为全体所共有,这些公有化的电子叫做自由电子,它们在正离子之间自由运动,形成所谓电子云,正离子和电子云之间的库仑作用力使全部离子结合起来,同时又为Pauli斥力所平衡,这种结合即为金属结合,键合类型称为金属键。
(氢键:氢键是一种极性分子键,存在于HF、H2O、NF3等分子间,如纤维素,尼龙和蛋白质等分子有很强的氢键。)
3. 说明温度对金属电阻的影响?
答:温度是强烈影响材料许多物理性能的外部因素。由于加热时发生点阵振动特征和振幅的变化,出现相变、回复、空位退火、再结晶以及合金相成分和组织的变化,这些现象往往对电阻的变化显示出重要的影响。
一般来说:金属的温度越高,电阻也越大。在绝对零度下化学上纯净又无缺陷的金属,其电阻等于零。随着温度的升高,金属电阻也在增加。无缺陷理想金属的电阻是温度的单值函数,如右图曲线1,如果在晶体中存在少量杂质和结构缺陷,那么电阻与温度的关系曲线如2和3。
普通金属电阻与温度的典型关系如下图所示
最后应该指出的是。过渡族金属的电阻与温度的关系经常出现反常,特别是具有铁磁性的金属在发生磁性转变时,电阻率出现反常。
4. 简要说明电极化的几种类型
答:电极化机制总共包括:电子的位移极化;离子的位移极化;固有电矩的转向极化;空间电荷极化。
电子的位移极化:由于电场的作用,组成介质的原子(或离子)中的电子云发生畸变,其重心对原子核产生位移,介质内部感应出电矩。这种电极化是原子(或离子)的畸变极化,但常被称为电子的位移极化。
离子的位移极化:由于电场的作用,介质分子中的离子间距和键间角发生变化,因而产生感应电矩,这种极化称为离子的位移极化。 固有电矩的转向极化:在外电场作用下,电介质极性分子的固有电偶极矩沿电场方向转向而产生宏观的感应电偶极矩,这 种极化称为转向极化。 空间电荷极化:在外场作用下介质中的少量载流子会发生漂移并为势阱捕获,也可能在不均匀的夹层界面上堆积起来而形成空间电荷的积累。由这种介质中空间电荷的移动形成的极化称为空间电荷极化。
5. 物质的磁性可以分为抗磁性、顺磁性、铁磁性、亚铁磁性和反铁磁性,试说明其各自的特点并分别举出两种以上具有这些特性的物质
答:抗磁性:抗磁性物质当受到外磁场H作用后,感生出与H方向相反的磁化强度,χd<0,χd一般为10-5的数量级。这些物质的磁化曲线为一直线。如:惰性气体He、N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