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1-11课复习题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8:39:3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七年级历史(上)1-11课复习题

1.下列我国原始居民中,最早会使用天然火的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2.我国境内发现的距今约170万年的原始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3.2014年5月18日,集展览、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北京周口店遗址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公众开放。该馆重点介绍的原始人群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4.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时期历史的主要途径之一。下列考古发现的遗迹、遗址、实物等适合研究中国远古人类生产生活状况的是( )

A.北京人使用火的遗迹 B.西周烧炭火的青铜器 C.战国铁农具 D.汉代耕作石画像 5.下列考古发现,能够证明半坡居民比北京人进步的是( )

①打制石器 ②钻孔石斧 ③鱼纹彩陶盆 ④稻谷遗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我国较早种植粟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7.完全与“黄河流域”“半地穴式房屋”“粟”等关键词符合的古人类活动遗址应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8.生活在5000多年前,种植粟,居住半地穴式房屋的远古居民是( )

A.元谋人 B.河姆渡人 C.半坡人 D.北京人 9.过上农耕生活的原始居民已经会建造房屋。如右图所示,居住在该样式房屋中的原始居民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10.《 舌尖上的中国 2 》 的热播,再次引发了人们对美食的关注。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食物种类已大大丰常,有主食,还有副食。他们的主食是( )

A.水稻 B.小麦 C.粟 D.玉米 11.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到一个馒头,到……不管吃下多少酒食菜肴,主食,永远都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后的主角。以下古人类最早有可能享受米饭的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12.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Ⅱ·时节》有一组唯美的镜头:禾苗在春雨中茁壮成长,夏日里稻花香四溢,秋收时饱满的稻穗“笑”弯了腰。此情此景,最早可能出现在下列哪一早期人类的劳作中?( ) A.半坡人 B.北京人 C.元谋人 D.河姆渡人 13.请根据“长江流域”、“水稻”、“干栏式房屋”等信息,判断这是描述哪一原始居民的生活?(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1

14.黄河、长江孕育了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我国长江流域原始农耕居民的代表是( ) A.北京人 B.河姆渡居民 C.半坡居民 D.大汶口居民 15.“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不管吃下多少酒食菜肴,主食,永远都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后的主角。”这是最近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解说词。历史上,我们祖先最先能够吃到米饭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16、半坡和河姆渡的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 )

A.火的使用 B.原始农业的产生 C.建造房屋 D.使用陶器

17.2014月5日,甲午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揭幕,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华人华侨近万人参加典礼。下列有关黄帝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建造宫室、车船,制作兵器、衣裳 B.让部下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 C.他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 D.妻子螺祖发明养蚕抽丝技术

18. 2014年4月5日举行的轩辕黄帝公祭典礼,表达了中华儿女对始祖黄帝的崇敬与感恩之情。下列人物中与黄帝一起被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是( )

A.炎帝 B.尧 C.舜 D.禹 19.夏朝建立于约公元前2070年,这一年属于公元前( )

A.20世纪前期 B.20世纪后期 C.21世纪前期 D.21世纪后期

20.帝王世代沿袭的王位世袭制在中国延续了近四千年,父子相传、兄终弟及……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这种制度开始于( )

A.舜传位于禹 B.禹传子,家天下 C.秦始皇统一六国 D.汉武帝大一统 2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的建立者是( )

A.禹 B.启 C.桀 D.汤

22.依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成果,夏代的起始年为公元前2070年,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它的起始年距今年(公元2014年)时间为( )

A.5000年 B.4084年 C.2070年 D.2014年 23.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 )

A.夏朝 B.商朝 C.西汉 D.元朝

24.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③处应该是( )

A.夏朝 B.西周 C.商朝 D.东周 25.中国古代史学名著《左传》中说:“多行不义必自毙。” 下列哪一历史人物的结局可以作为该论断的有力证据?( )

A.黄帝 B.禹 C.汤 D.纣 26.《史记·周本纪第四》记载,(武王)封尚父(姜子牙)于营丘,曰齐。这反映了当时实行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27.观察战国形势图,其中①、②、③、④四处分别为( ) A.燕、楚、齐、秦 B.燕、齐、秦、楚 C.齐、秦、楚、燕 D.楚、燕、齐、秦

28.“秦……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周制”是指西周实行的(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世袭制 29.“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西周与商朝相比,政治上最突出的特点是( )

A.实行世袭制 B.实行分封制 C.实行郡县制 D.实行行省制

2

30.西周初年,疆域空前辽阔。周王为巩固对周边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是下面的哪一种制度?(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31.据《变迁中的古代社会》统计,公元前722至前464年的259年中,38年没有战争;公元前463至前222年的242年中,约89年没有战争。这一“变迁”的历史时期是

A.夏商时期 B.西周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32.益阳市中小学校已普遍开设经典诵读课,经典诵读已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方式。“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引自《三字经》,其中的“七雄”是指( ) A.齐、楚、秦、燕、赵、魏、韩 B.楚、秦、赵、宋、魏、齐、韩 C.晋、楚、齐、韩、赵、燕、魏 D.吴、魏、燕、赵、楚、秦、韩 33.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由于国力不强,受到各诸侯国的歧视,痛感脸面尽丢。为此,秦孝公( ) A.实行分封制 B.任用商鞅变法 C.推进大一统 D.推行汉化政策 34.下列内容中不属于商鞅变法内容的是( )

A.迁都洛阳 B.重农抑商 C.奖励军功 D.严明法令 35.商鞅在变法时曾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他宣传这种观点的直接目的是( ) A.建立君主的专制统治 B.完成国家民族的统一 C.对付反对改革的贵族 D.学习前人的治国经验 36.某同学在听课笔记中有如图记录,这段文字反映的史实是( ) A.秦孝公打出“尊王攘夷”旗号 B.秦孝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C.商鞅宣布承认土地私有 D.商鞅最早提出使用牛耕

37.中国封建社会历时两千多年,以下哪次变革曾颁布法令:国家承认

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建立县制……,推动了本国封建制度的确立?( )

A.商鞅变法 B.秦始皇改制 C.汉武帝罢黜百家 D.孝文帝改革 38.战国后期,落后的秦国一跃成为七雄中最富强的国家,主要得益于( )

A.管仲改革 B.尊王攘夷 C.商鞅变法 D.百家争鸣

39.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其中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的社会改革是( ) A.尊王攘夷 B.百家争鸣 C.实行分封制 D.商鞅变法

40.改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下列情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一户人家: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徭役,老三则被国君派往小县为吏。据此判断这户人家可能生活在( ) A.秦国 B.韩国 C.楚国 D.燕国

41.我国古代,人们常以“牛、耕”作为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这反映了牛耕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牛耕的作用开始于( )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这一天,在咸阳城内,一名官员正在向下面围观的人群大声宣读变法法令:“一、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二、按照在前线杀敌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相应的耕地、住宅和官职;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贵族特权。三、凡是努力从事农业生产、多缴租税者,免其徭役。四、建立县制,全国划分为31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管理,”听了这些法令,人群中议论纷纷。不同阶层的人对法令褒贬不一。 回答:

(1)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的哪个诸侯国?

(2)如果你是人群中的旧贵族,你会对法令中的哪一条措施最为不满?理由是什么?

(3)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43.读《战国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图》,完成以下问题。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