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3 13:59:1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郴州市五完小《进城务工儿童养成教育的探究与实践》
开 题 报 告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校《进城务工儿童养成教育的探究与实践》课题,经领导批准于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和专家们做简要汇报,敬请各位领导和专家予以批评指正。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特别对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日益突出,这些孩子在学习、生活、心理、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已成为义务教育工作中的难点。进城务工儿童父母一般早出晚归。这些同学一般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马虎且常常不能按时完成,甚至不催不做;在道德品质较差,性格孤僻,不遵守校纪校规,由于缺乏家庭必要的配合与管教,存在较严重的行为偏差。
我校百分之八十属进城务工子女,由于我校这部份学生较多,学校长期以来也致力于对农村进城务工子女。调查中发现,由于其父母忙于务工,这些孩子在家里无人管教或是祖辈照顾,大多数孩子不听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他们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另外,通过调查发现,放纵型家长的比例比较高,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总体而言,学生在学习成绩、智力水平、身体发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差于其他学生,整体状况不容乐观。
进城务工子女是我校的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道德素质的发展状况,将影响整个学校德育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必须教育学生尤其是从小缺乏必要关爱和管教的进城务工子女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质和行为。正如《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要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好公民。 因此,我校根据湖南省基础教育研究德育教育项目实施及我校进城务工学生偏多、行为习惯偏差的实情开发课题《进城务工儿童养成教育的探究与实践》。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1、养成教育的内涵界定
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必须从行为训练着手,综合各种教育方法,促进学生道德、行为、意志品质、情感意识等方面素质形成与提高的教育。它是一个教育过程,这个教育过程是借助训练活动完成的。它必须具备“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训练活动。它是一个由“外化——内化——外化”的教育过程。即教育者将养成教育的目标具体化,借助语言、行动、教育媒体“外化”,通过训练活动传递出教育信息,受教育者接受信息后,“内化”成自己接受的东西,然后“外化”成为“规范化
的日常行为”。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局限,加上训练的内容广泛、细致,而这种训练活动,又是大量而多样的,同时,又不能一次训练就可达标,因此,这个教育过程就必须是不断反复、循序渐进、十分漫长,必须渗透到方方面面、遍及整个小学阶段,甚至更长岁月,直至“终生”。
2、理论依据
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中小学生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和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文件中还明确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可见,强化养成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学习,就是学校德育的基本任务,也是强化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2)为贯彻教育改革体制,构建和谐社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要求各级政府必须加强对进城务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的调查和监督。
3)心理学研究表明,先天素质是个性发展的前提条件,就一般人来说这种条件相差不远,后天养成是个性发展的决定条件,而这种条件相差甚远的。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的,培养良好的习惯是持续的生命成长工程。
三、课题的研究思路 1、研究目标
本课题以小学生养成教育为突破口,将进城务工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和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相结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讨小学阶段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及培养途径,引导他们学会得体穿着、学会文明语言、学会礼仪交往等,具体来讲,就是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儿童,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一代。从而改变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全面形成优良校风和学风,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1)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为主要教育内容,遵循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规律,将如何做人、做事和学习具体化为一系列习惯,并通过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践来进行培养,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及完美人格的形成奠定基础。
(2)探明进城务工子女道德品质现状及成因,弄清影响学生习惯养成与家庭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3)形成培养进城务工女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策略。
(4)本研究通过培养进城务工子女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进城务工子女学习的道德品质,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5)按年级编写关于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活动设计;小学生文明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有关研究论文;构建小学生文明行为、良好习惯的评价体系。
(6)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唤起社会、学校、家庭对进城务工子女的关注,从而为进城务工子女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
2、研究内容
本课题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普查我校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归类整理常见问题及原因。
(2)结合学生实际,编写校本教材《阳光健康儿童实训教材》进行教育教学。 (3)探究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和不良行为矫正的方法与途径。
(4)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维一体的德育运行机制、促进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构建科学、多元的评价机制,确保课题研究有序进行。 四、研究方法及措施 1、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运用调查法了解进城务工儿童习惯的养成现状及教师、家长对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的看法。为课题研究提供第一手材料和数据,为制定“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和研究”方案提供事实依据。
(2)文献研究法。教育科研文献法就是通过对教育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从中找出教育规律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我们运用文献资料,了解教育科学领域内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研究成果、研究动态、发展现状和历史,帮助我们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为论证研究的课题提供理论依据和事实根据。
(3)行动研究法。在实际操作中,在专家的指导下,以校为本,创造性地运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行为,并不断反思自己的实践行为,解决习惯养成教育的实际问题,从而获得自身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同步提高。对这种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实际操作、实验,通过实践反思、修订下一步行动方案,循序渐进。行动研究法是本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
(4)个案分析法:以“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为具体目标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将研究对象的成长经历,研究者的教育故事及时提炼验证并反思。
(5)自然实验法:就是在学校控制的情境下,系统地操纵着的学生变量的变化对于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
2、具体措施
(1)营造养成教育氛围。
消除心理阴影。进城务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刚进校后,由于生活区域和家庭环境的因素,一定程度上造成这部分儿童心理和情感差异,产生一定的心理阴影。 教师要有意识的教给他们心理保健的方法,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自我心理调节,使其心理趋于稳定和平衡。 明确养成教育要求。要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让学生知道要养成哪些习惯,应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因此,把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周定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宣传周,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