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上公老子道德经》带注音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2 4:20:5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

河上公,亦称“河上丈人”,河上真人,齐地琅琊一带方士,黄老哲学的集大成者,黄老道的开山祖师。

河上公可谓是历史上真正的隐士,其为老子作注的《河上公章句》成书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但是其姓名生地无人能知。《神仙传》载:“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也”。 河上公修仙得道之处在琅琊 (今日照)天台山。对此,东晋葛洪在《嵇中散孤馆遇神》中说:“纪年曰:东海外有山曰天台,有登天之梯,有登仙之台,羽人所居。天台者,神鳌背负之山也,浮游海内,不纪经年。惟女娲斩鳌足而立四极,见仙山无着,乃移于琅琊之滨。后河上公丈人者登山悟道,授徒升仙,仙道始播焉。有嵇康者,师黄老,尚玄学,精于笛,妙于琴,善音律,好仙神。是年尝游天台,观东海日出,赏仙山胜景,访太公故地,瞻仙祖遗踪,见安期先生石屋尚在,河上公坐痕犹存”。

日照状元张行简在文中也对此有所记载:“念我日照,虽偏居海隅,却享有琅琊之名,天台之胜,背依泰沂,怀抱东海,更兼仙山飘渺,河流纵横,自古为日神祭祀之地,黄老成仙之乡。河上公、安期生、于吉、葛玄等在此悟道授徒,秦皇汉武到此寻仙访道,可谓盛极一时也”。

张行简还写到:“日照之名,始于元佑。祖曰:天台山有河上公丈人题字云:“云自天出天然奇石天下无,日照台前台后胜景台上有”,“日照”之名盖出于此,谓之“海上日出,曙光先照”之地是也”。

天台山有深厚的女巫崇拜,狐仙崇拜和神仙崇拜遗迹。女巫谷中有女巫与狐仙之墓,有世上罕见的积石墓与石室联体,人鬼同居的建筑。山上有仙人台,仙人居旧址,安期祠(秦始皇立)遗址,仙人讲经台,炼丹炉,仙鹤台,仙人捣药石臼等遗迹,是河上公悟道之处,安期生成仙之所。有曲阳涧,涧中有曲阳泉,是三国时神仙于吉得道成仙之地。 有秦皇汉武望仙台, 是古人疯狂追求长生不老的历史见证。

历史上流传最广的《道德经》版本有两种,一为河上公本,一为王弼本。河上公本文句简古,为道教所尊崇;据道教传说,汉文帝时有老人隐居河滨,世人号为河上公。精通《道德经》,汉文帝曾前往请教,河上公授以《老子章句》二卷。该书分《道经》、《德经》两篇,《道经》三十七章为上篇,《德经》四十四章为下篇。其思想特色是将治国与治身相提并论,认为“圣人治国与治身同也”。二者相通的桥梁就是“法道无为”。

《老子》第一章

dàokědào fēichánɡdào mínɡkěmínɡ fēichánɡmínɡ 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wúmínɡtiāndìzhīshǐ yǒumínɡwànwùzhīmǔ 。 无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万 物 之 母 。 ɡùchánɡwú yùyǐɡuānqímiào chánɡyǒu yùyǐ 故 常 无 , 欲 以 观 其 妙 ; 常 有 , 欲 以 ɡuānqíjiǎo cǐliǎnɡzhě t?nɡchū?ryìmínɡ t?nɡ 观 其 徼 。 此 两 者 , 同 出 而 异 名 , 同 waizhīxuán xuánzhīy?uxuán zh?nɡmiàozhīm?n

谓 之 玄 。 玄 之 又 玄 , 众 妙 之 门 。

1

道可道,

谓经术政教之道也。 非常道。 河上公章句卷一

体道第一

非自然生长之道也。常道当以无为养神,无事安民,含光藏晖,灭迹匿端,不可称道。 名可名,

谓富贵尊荣,高世之名也。 非常名。

非自然常在之名也。

常名当如婴儿之未言,鸡子之未分,明珠在蚌中,美玉处石间,内虽昭昭,外如愚顽。 无名,天地之始。

无名者谓道,道无形,故不可名也。

始者道本也,吐气布化,出于虚无,为天地本始也。 有名,万物之母。 有名谓天地。

天地有形位、有阴阳、有柔刚,是其有名也。

万物母者,天地含气生万物,长大成熟,如母之养子也。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妙,要也。

人常能无欲,则可以观道之要,要谓一也。 一出布名道,赞叙明是非。 常有欲,以观其徼。 徼,归也。

常有欲之人,可以观世俗之所归趣也。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两者,谓有欲无欲也。

同出者,同出人心也。而异名者,所名各异也。 名无欲者长存,名有欲者亡身也。 同谓之玄, 玄,天也。

言有欲之人与无欲之人,同受气于天也。 玄之又玄, 天中复有天也。

禀气有厚薄,得中和滋液,则生贤圣,得错乱污辱,则生贪淫也。 众妙之门。

能之天中复有天,禀气有厚薄,除情去欲守中和,是谓知道要之门户也。 《老子》第二章

tiānxiàjiēzhīměizhīw?iměi sīayǐ jiēzhī 天 下 皆 知 美 之 为 美 , 斯 已 。 皆 知 恶

2

shànzhīw?ishàn sībúshànyǐ yǒuwúxiānɡshēnɡ 善 之 为 善 , 斯 不 善 已 。 有 无 相 生 , nányìxiānɡch?nɡ chánɡduǎnxiānɡxínɡ ɡāoxiàxiānɡyínɡ 难 易 相 成 , 长 短 相 形 , 高 下 相 盈 , yīnshēnɡxiānɡh? qiánh?uxiānɡsuí h?nɡyě shìyǐ 音 声 相 和 , 前 后 相 随 。 恒 也 。 是 以 shanɡr?nchùwúw?izhīshì xínɡbùyánzhījiào wàn 圣 人 处 无 为 之 事 , 行 不 言 之 教 ; 万 wùzu??rfúshǐ shēnɡ?rfúyǒu w?i?rfúshì 物 作 而 弗 ɡōnɡch?nɡ?r , 功 成 而 qù

去 。

养身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自扬己美,使彰显也。 斯恶已; 有危亡也。 皆知善之为善, 有功名也。 斯不善已。 人所争也。 故有无相生, 见有而为无也。 难易相成, 见难而为易也。 长短相较, 见短而为长也。 高下相倾, 见高而为下也。 音声相和, 上唱下必和也。 前后相随。 上行下必随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以道治也。 行不言之教, 以身师导之也。 万物作焉 各自动也。 而不辞, 不辞谢而逆止。

始 , bùjū不 居 生 而 fū。 夫 3

弗 有 w?ifú唯 弗 , 为 jū 居 , 而 弗 shìyǐ是 以 恃 bù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