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武汉大学经管院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硕士培养方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9 12:21:0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

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遵纪守法、有良好道德品质,掌握经济学和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系统理论与方法,外语水平达标,身心健康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通过有关课程学习、教学实践和科研参与工作,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够用外语熟练地阅读经济类文献并进行学术交流活动;能够承担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及企业的高级管理工作和调研工作。

二、研究方向

1.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战略

本部分通过对“以人为本”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战略与政策,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结构调整与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制度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与新型战略产业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可持续发展道路与模式等方面的理论介绍,使研究生深入掌握专业知识,逐步培养学生从事经济可持续发展分析研究的能力。通过本研究方向的学习,研究生能够掌握系统性理论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成为具有宽阔的学术视野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和教学人才。

2.人口与经济发展

本部分通过对人口转变、人口投资和人力资本、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等理论和研究动态的介绍,培养学生运用人口学和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思考人口自然变动、人口空间布局、人口结构变动、人口素质、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源配置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通过本研究方向的学习,学生可培养独立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能运用理论探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结构变化进程中重要而紧迫的人口经济问题,成为具有宽阔的学术视野的专业性人才。 3.资源与经济发展

本专业方向介绍资源经济学的主要理论、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制约等理论知识,研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学习存在自然资源约束的情况下,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消耗的关系,以及资源消耗和低碳经济的关系。包括:自然资源的内涵和分类、自然资源(可更新和不可更新)的最优开采、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

(增长模型、资源诅咒)、自然资源与贸易、自然资源消耗的影响因素(因素分解模型)、自然资源消耗和低碳经济等内容。通过本研究方向的学习,学生能够系统了解自然资源消耗与低碳经济的理论和模型,并学习运用这些理论分析中国资源消耗和低碳经济问题,成为自然资源管理、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4.环境与经济发展

本专业方向学习环境经济的基本知识,包括环境-经济系统、经济学视角下的环境问题分析、环境经济手段的分析与比较、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理论。经济增长过程中影响环境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和影响途径的经济学分析;加强环境管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途径和力度的经济学分析;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资本流动和商品贸易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的经济学分析;以气候变化谈判为例学习如何用经济学方法分析国际环境管理;介绍并剖析中国环境管理政策体系。通过本研究方向的学习,研究生能够掌握系统性的环境经济学理论和环境政策分析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成为环境管理、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三、学习年限

1、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制为三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四年。其中课程学习1.5年。第一、二、三学期以课程学习为主、第四、五、六学期以调查研究、社会实践和撰写硕士学位论文为主。第三学期期末进行研究生中期考核与分流。

2、本专业达到提前毕业标准的优秀硕士研究生可申请提前毕业。申请提前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时间不少于2年。

四、 课程设置(见附表)及学分要求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应修学分总数为42学分,其中:课程学分总数为30学分(包括公共必修课5分;学科通开课8学分;研究方向必修课6学分,其余为选修课学分,其中公共选修课0-2学分);实践环节2学分;学位论文10学分。

研究生可以选择本专业开设的专业选修课,也可以选修相关专业的通开课和专业课,但选修本专业的专业选修课至少3门课(6学分)。具体课程在制定个人培养计划时由研究生和导师商定。

跨专业入学和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研究生,须补修2门本科生必修课并取得合格以上成绩,该成绩不计入学分,但有科目和成绩要求。补修课不及格不能参加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见附表。

五、学位论文

1、论文选题:本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密切结合学科发展与国家经济和社会建设需

要,要求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与应用价值,并经导师审核同意。论文选题在课题后原则上不能改变,如需调整需经过导师同意并听取导师及导师组的意见。

2、开题报告:硕士研究生应在第三学期末或第四学期参加中期分流考核和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参加论文开题报告的老师应不应少于三名(包括导师)。经指导小组讨论通过后,方可正式进行搜集资料、专题研究和论文撰写工作。

3、论文撰写:进入论文撰写阶段后,导师应不定期检查论文进展情况。学位论文完成并经指导小组审查通过后,在论文答辩前一个月提交给2位论文评阅人评阅。评阅人须是具备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同行专家。评阅意见在合格以上者,方可进入论文答辩环节。

4、答辩资格: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应完成课程的学习并修满学分。在学习期间应完成实习实践环节并参与至少一项课题研究,要求至少参加10次以上的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参加国内外高层次的学术会议、听学术报告、参加学术研讨会等),并以第一作者身份且署名单位以武汉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至少1篇。申请提前毕业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和其他培养环节的考核,成绩优秀,创新能力强,且须在本学科指定学术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且署名单位以武汉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至少2篇。指定的学术期刊范围为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的期刊(以入校时和发表年份的版本为准)和SSCI、SCI和EI收录的期刊(以入校时和发表年份的版本为准)。提交论文答辩时学术论文以在指定的学术期刊正式发表(已见刊或在期刊网站上online)为准。

5、论文答辩: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人组成。经全体委员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同意,论文方为通过。

六、其他必修环节

1、实践环节

本专业鼓励硕士研究生在修完培养方案课程学业后,参与相关的社会调查和专业实习,为毕业后参加工作积累经验。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应在导师指导下深入企事业单位开展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实践活动,总时间3~6个月。参加实习实践和学术交流活动的情况需详细填写在《武汉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实习实践考核表》和《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考核表》上,并提交实习实践总结报告。经学院审核合格并报研究生院培养处审批备案后方可计2学分,并进入答辩环节。

2、中期考核

根据研究生院及学院的安排,硕士研究生应在第三学期末参加中期分流考核。中期考核实行淘汰制,根据研究生学习及科研情况,结合专业成绩,确认其具体流向,大致包括硕博连读、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以及退学三种情况。

只有中期分流考核合格的研究生才可以进入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环节。导师组各位教师应对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申请人的开题报告给出具体的评论和修改意见。开题报告合格的研究生方可进入学位论文写作环节。直接攻读博士学位或提前攻读博士学位的硕士生根据研究生院的有关规定可申请免写硕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