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7 10:27:2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一章 绪论
遗传学(Genetics)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是生命科学最重要的分支之一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界最普通、最基本的两个特征。
遗传(heredity):指生物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即生物在世代传递过程中可以保持物种和生物个体各种特性不变; 变异(variation):指生物在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在子代与子代之间表现出一定差异的现象。
遗传代表的是性状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变异代表的是性状的不稳定性,是绝对的。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内在因素。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 生物进化就是环境条件(选择条件)对生物变异进行自然选择,在自然选择中得以保存的变异传递给子代(遗传) ,变异逐代积累导致物种演变、产生新物种。动、植物和微生物新品种选育(育种)实际上是一个人工进化过程,只是以选择强度更大的人工选择代替了自然选择,其选择的条件是育种者的要求。生物所表现出的性状变异分为:可遗传(heritable)变异和不可遗传(non-heritable)。变异考察生物遗传与变异应该在给定环境条件下进行。
达尔文:泛生假说(hypothesis of pangensis)达尔文在解释生物进化时也对生物的遗传、变异机制进行了假设,并提出了泛生假说,认为:遗传物质是存在于生物器官中的“泛子/泛生粒”;遗传就是泛子在生物世代间传递和表现达尔文也承认获得性状遗传的一些观点,认为生物性状变异都能够传递给后代。 孟德尔:遗传因子假说遗传因子假说认为:生物性状受细胞内遗传因子(hereditary factor)控制。遗传因子在生物世代间传递遵循分离和独立分配两个基本规律。这两个遗传基本规律是近现代遗传学最主要的、不可动摇的基础。生物进化理论的基础,遗传学研究生物在少数几个世代繁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遗传、变异现象与规律,生物进化研究生物在长期历史过程中的遗传与变异规律及发展方向。
遗传学研究的任务在于:阐明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现象及其表现的规律;探索遗传和变异的原因及物质基础,揭示其内在的规律;从而进一步指导动物、植物、微生物的育种实践,防止遗传疾病,提高医学水平,造福人类。
第二章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第三节 细胞分裂与细胞周期
细胞分裂方式包括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无丝分裂(amitosis);有丝分裂(mitosis):体细胞的分裂过程。减数分裂(meiosis):性细胞的分裂过程。
一、细胞分裂周期(cell cycle)与有丝分裂 (一)细胞周期
细胞周期—是细胞分裂增殖周期,从一次有丝分裂结束至下一次有丝分裂结束之间的期限。包括分裂新间期和有丝分裂期。细胞周期中包括2个时期(间期和分裂期)、2次分裂(细胞核分裂和细胞质分裂)。
分裂间期(也称生长期): 1) 合成前期(G1,gap1 phase):为 DNA合成作准备。时间占分裂周期的
1/2。不同细胞的G1期差异大,动物细胞几小时-几天。
2)合成期(S,synthesis phase):合成DNA。时间占分裂周期的1/4。6-9小时。
3)合成后期(G2,gap2 phase):时间较短。3-5小时。 有丝分裂期:M期,1小时左右。 (二)有丝分裂 1、前期:染色体明显缩短变粗,每个染色体由两个染色单体组成,纺锤丝出现,核膜、核仁逐渐消失。 2、中期:染色体的着丝
点整齐排列在赤道板,染色体缩短到固定状态,适宜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考察。但持续时间很短。
3、后期:着丝点分裂为二,各染色单体由纺锤丝牵引向两极移动。 4、末期:核膜、核仁出现,纺锤丝消失,形成两个子细胞。
有丝分裂的意义:1.保证了物种的连续性和稳定性2.维持个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有丝分裂的特殊形式:核内有丝分裂:多倍染色体是核内染色体复制并分裂,而核和细胞并不分裂,结果加倍的染色体都留在一个细胞核里的分裂方式。 二、减数分裂 (一)精卵细胞的生成
1、增殖期 精原细胞、卵原细胞经有丝分裂繁殖,增加细胞个数。
2、生长期 精原细胞、卵原细胞经过生长期增大体积,形成初级精卵母细胞。 3、分裂期
1)减数分裂Ⅰ: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为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形成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和一个很小的第一极体。
2)减数分裂Ⅱ: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为四个精细胞;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形成一个卵细胞和一个第二极体,第一极体分裂成两个第二极体。也可能不分裂。 4、变态期 精细胞经过形态改变而成精子,卵细胞没有变态期。
减数分裂(成熟分裂)—是性母细胞成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的一次DNA复制、两次细胞分裂,结果染色体数减少一半的分裂过程。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分裂过程。 (一)减数第一分裂(I) 1、前期Ⅰ:又分成五期 1)细线期:染色体呈细线状,
看不清一条染色体由两条染色单体组成。 2)偶线期:同源染色体联会。
联会——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配对。 二价体——联会的一对同源染色体。
3)粗线期:看清一条染色体由两条染色单体组成,可见两条染色单体间有交叉现象。
4)双线期:各个联会的二价体出现分离,但仍被一、二个以至几个交叉联结在一起。这种现象是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某些片段发生交换的结果。也就是说先有交换而后才有交叉。
5)终变期:染色体明显缩短变粗,可见交叉向二价体的两端移动,并且逐渐接近于末端。此过程为交叉端化。四合体均匀分散在核内,是鉴定细胞染色体数目最佳时期之一。
2、中期Ⅰ:核膜、核仁逐渐消失,纺锤丝出现。二价体分散在赤道板的两侧。染色体缩短到固定状态,适宜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考察。中期Ⅰ是鉴定染色体数目的最好时期。
3、后期Ⅰ:各个二价体各自分开,二价体的同源染色体分别移向两极,染色体数目减半。
4、末期Ⅰ:核膜、核仁出现,纺锤丝消失,形成两个子细胞。
5、中间期:末期Ⅰ后的一个短暂间歇期,相当于有丝分裂的间期,但DNA不复制。
(二)减数第二分裂 1、前期Ⅱ:核膜、核仁消失,纺锤丝出现。
2、中期Ⅱ:染色体的着丝点整齐排列在赤道板。 3、后期Ⅱ:着丝点分裂为二,
各染色单体由纺锤丝牵引向两极移动。
4、末期Ⅱ:核膜、核仁出现,纺锤丝消失,形成四个子细胞。 (三)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
1、减数分裂中,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母细胞的一半,精卵结合后染色体数目又合半为一,这就保证了物种上下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2、同源染色体的随机取向分离、交叉和互换由为变异提供条件。 3、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是分离定律的基础。
4、二价体内成员赤道板处的随机取向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
5、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连在一起遗传以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是连锁互换定律的基础。
三、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比较 有丝分裂 体细胞的分裂方式 母细胞染色体一次复制,一次分裂 每周期产生2个子细胞 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与母细胞相同 每周期产生4个子细胞 子细胞染色体数目是母细胞的一半 减数分裂 性细胞的分裂方式 母细胞染色体一次复制,二次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