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小组活动案例分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8 3:26:4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社会工作小组活动案例分析

摘 要:孤残儿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是我国社会福利事业和社会救助的重点对象。文章通过具体的案例,并结合具体的工作做法,展现出阅读绘本对于孤残儿童的康复工作带来的帮助,体现出社会工作者的责任感。

关键词:社会工作;助残活动;绘本阅读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32-018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2.114 一、案例背景

孤残儿童是特殊群体,无依无靠、无人抚养,他们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最基本的需要是生活需要、替代性养护的需要、教育和医疗需要等等。孤残婴幼儿以保育为主,同时开展学龄前教育。对孤残儿童中的健全儿童实行养与教相结合的方式,有条件的自己开班上课,无条件的送到附近学校走读;对肢体残缺但智力发育健全者,实行养、治、教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给予康复治疗,使其能自理生活,另一方面给予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创造条件;对痴呆儿童,侧重训练其生活自理能力和从事简单劳动的能力。

虽然孤残儿童的基本生活是有保障的,但是对于他们的成长性需求(包括学习知识及能力培养)和情感性需求,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社会工作者应为其提供支持性教育,以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与成长需要。 二、实施过程

社会工作者根据孤残儿童的情况选取了《大声回答“哎”》《你好》《好朋友》《排好队一个接一个》《尿床了》《谁哭了》《我会关心别人》《我想念你》八本绘本,安排活动。将孤残儿童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开展活动。 第一次绘本小组活动。社会工作者采用介绍名字并介绍自己的好朋友的方式点名和每个儿童打招呼,互相问好。在点名时,儿童要回答“哎”,引出第一本绘本故事。此次活动中有的儿童表现很活跃,有的儿童融入活动很慢,始终进入不了状态。由于是第一次见面,社会工作者应当把建立关系的环节做充分些,相处时间长些,当儿童和社会工作者熟悉后,再进入正式环节,这样更容易使儿童进入状态,听课的效果会好一些。

为更好地引导每一名儿童听懂故事,社会工作者还为每一个儿童准备了小玩偶,以吸引儿童注意力,激发其参与活动的兴趣,并根据故事中的情节,做相应的情景表演。每一名儿童都被故事深深吸引,拿自己的小玩偶充当故事中的主人公,积极地参与到故事中,互动性非常强。

为了让儿童更好地接受活动,社会工作者从书中找到曾经在故事中出现过的小动物,比如兔子、大熊、大象等等,为儿童制作了动物头像,以几个小动物开篇,孩子们的参与积极性都很高,纷纷与社会工作者互动。社会工作者将准备好的小动物头饰发给每位儿童,让儿童在小动物头饰上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每一个儿童都争先恐后地投入到了创作之中。此环节参与度很高,达到了锻炼儿童手眼协调能力,体会色彩的魅力的目的。

第二次绘本小组活动。为了使活动更加富有趣味,活动中加入了画画的环节,丰富了活动内容。每讲完一本绘本,社会工作者都会让孩子们自由发挥,画自己想画的内容,以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绘画兴趣。社会工作者进行适当引导,让儿童通过绘画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情绪。画画环节中,每个儿童都热情地投入其中,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要画的主题,色彩丰富。当儿童画完了自己想画的内容后,就坐不住了,开始去周围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所以,需要继续引入其他活动项目,以满足每一个儿童的兴趣要求。

最后一次绘本小组活动。除了绘本故事的讲解,画画环节的引导,还要时刻注意观察儿童的情绪变化。尤其是活动即将结束时,注重处理好孩子们的情绪,处理好有可能因离别而引起的悲伤与失落。 三、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