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大学语文练习题集锦附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2 14:49:0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 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即事业成败的关键是看人的主观因素。 (2) 概括这段的论据。

答:以庄宗得失下的经历来论述中心论点。 (3) 作者用什么方法突现中心论点?请略加说明。

答:对比。其庄宗励精图治夺取天下,而又享乐腐化丢天下进行对比,得出了“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中心观点。

2.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怜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1) 最能体现这段文字的主要观点的是哪两句?

答: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这里运用了哪两种论据?

答: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4) 作者用什么方法来突出中心观点?请略加说明。

答:对比。用庄宗盛衰时的情景来进行比较。 3、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告知之.臭。

(1)解释下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原:推本求原,推究。

(2)这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出中心论点,引领全篇。 4、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

(1)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告:告诉,叮嘱。

(2)将“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译成现代汉语 现给你三支箭,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雪恨的心愿! 〔课文翻译〕

唉!国家盛衰兴亡的道理,虽然有人说是在于天命,难道不是也在于人为!考察一下后唐庄宗得天下和失掉天下的原因,便知道这一点了。

世人相传晋王临死的时候,把三支箭赐予庄宗,并且告诉他说:“梁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立起来的,契丹曾同我约为兄弟。可是他们都背叛了晋国投靠了梁国。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给你三支箭,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雪恨的心愿!”庄宗接受了箭,并且把它们收藏在宗庙里。从此以后,每逢出兵打仗,就派遣官属用一少牢礼祷告于太庙,并请出那三支箭,装进锦囊,背在身上,一马当先,

等到胜利归来,再把箭放回原处。

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朝君臣的头颅,献入太庙,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禀告大功告成时,他气概轩昂,真可以说得上是气势雄壮啊!可是等到仇敌已被消灭,天下已经平定,只是一个普通的军士在夜间一声呼唤,作乱的人便四面响应,而自己仓皇向东奔,还没有见到叛贼,士卒就已经离散。君臣相对而视,不知投向何处,竟然对天发誓,割断头发,痛苦流涕,这个时候,他是多么悲惨啊!难道是取得天下困难,而失去天下容易吗?或者导致一个人成功或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

《尚书》说:“自满招致灾祸,谦虚得到益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可以使身败亡,这是当然的道理。所以正当兴盛的时候,普天之下的英雄豪杰没有谁可以和他争锋;可是当他衰败的时候,数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能使他人死了国家也灭亡了,破天下人耻笑。祸患往往是从细微小事积累起来的,而有才智勇气的人又常常因过分沉溺于某种事物而陷入困境,所以败身亡命的,难道只有伶人吗?”

(五) 答司马谏议书

一、单项选择题

1.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的是( A )。

A.王安石 B.欧阳修 C.苏轼 D.范仲淹 2.《答司马谏议书》中“谏议”是指( C )。

A.名 B.字 C.官职 D.劝谏 3.《答司马谏议书》“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君实”指( A )。

A.司马光 B.君王 C.蒙君实 D.诚实

4.王安石以“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有司”驳斥( A )。

A.侵官 B.生事 C.征利 D.拒谏 5.王安石以“举先王之政,以兴利作弊”驳斥( B )。

A.侵官 B.生事 C.征利 D.拒谏 6.王安石以“辟邪说,难壬人”驳斥( C )。

A.侵官 B.生事 C.拒谏 D.致谤 7.王安石以“盘庚之迁”的事例驳斥( D )。

A.侵官 B.生事 C.拒谏 D.致谤 8、下列哪位作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C )

A、李清照 B、辛弃疾 C、王安石 D、杜甫 9、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是一篇什么体散文?( B )

A、赛疏 B、书信 C、辞赋 D、小说 10、《答司马谏议书》的总体行文风格是( D )

A、慷慨激昂 B、平易质朴 C、含蓄委婉 D、刚柔相挤

1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驳斥司马光指责新法“征利”的观点时,所操持的理论依据是( C )

A、“受命于人主” B、“举先王之政” C、“为天下人理财” D、“度义而后动”

12、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所采取的主要驳论角度是( A )

A、驳斥论点 B、驳斥论据 C、驳斥论证 D、驳斥态度

二、简析题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回答问题: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1) 概括这段议论的中心论点。

作者针锋相对,逐条批驳司马光强加给的五条罪名。

(2) 这段议论的驳论着眼点是什么?

驳论点。

(3) 司马光攻击新法的主要观点有哪几个?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

(4) 王安石驳斥司马光种种观点的总立论原则是什么?

作者先把名实必须相符确立为辨别是非的原则。

(5) 这段驳论的力量主要来自哪里?

用新法的实绩逐条批驳。用事实说话。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回答问题: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 盘庚之迁,婿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必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1) 这段议论的驳论中心是什么?

驳斥司马光强加给他的“致怨”的罪名。

(2) 这段话可分两个层次,请概括这两个层次的大意。

一层:表明自己是为了国事、皇上而有损害了一些人的利益而招怨,也是预先就想到的。 二层:用盘庚迁都的事实,说明坚持改革会受到怨诽是正常的,但时间和实践会证明这是对的。

(3) 在驳斥过程中,作者揭露了什么?

保守势力为了一已私利反对新法是料想中的事。这也是王安石变法所招致的。

1、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1)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聒:强作解释,勉强唠叨。 见:被 视遇:看待。 (2)将“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译成现代汉语。 所以现在详细地阐述事情的缘由,希望或许得到您的原谅。

(4) 王安石引用盘庚东迁的历史事实来说明什么?体现了他怎么样的决心?

自己变法由于损害一部分官僚地主的利益而招怨、反对,是他先前所料想中的事。表明了他要顶住压力,不为流言所动,坚持变法、维护新法的决心。

(5)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这篇文章怎么样的风格特点? 寓刚于柔。

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回答问题: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

(1)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知:领教

膏泽:施恩泽给这些人民。 膏泽:这里作动词用。 膏:油 泽:雨露。 事事:做事。前一“事”字是动词,后一“事”字是名词。 (2)概括本段的中心意旨。

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绝不妥协的立场和决心。 [课文翻译]

安石说:昨日承蒙指教,私下以为和您交往相处已经很久了,而议论政事每每意见不合,这是因为我们在治国的根本方法上存在很多差异。虽然想强作解释,也终究不会得到您的理解,所以想省去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又想到您待我不薄,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草率从事,所以现在详细地阐述事情的缘由,希望或许得到您的原谅。

大概读书人所争论的,主要在于概念和事实关系,概念和事实弄清了,天下的道理也就掌握了。这次您用来指教我的,是侵犯了其他官员的权力、滋生事端、搜刮钱财、不听建议,以招致天下人的怨恨诽谤。而我则以为,接受皇上的命令,在朝廷上议论修订法律制度,然后交给各职能部门,不是侵犯其他官员的权力;称扬前代贤王的政治,以求兴利除弊,不是滋生事端;为国家管理财政,不是搜刮钱财;驳斥错误的言论,斥责奸伪巧辩的小人,不是拒绝别人的建议。至于召来很多怨恨诽谤,本来就预料到会是这样的。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的日子不是一天了,士大夫多把不关心国家大事,附和世俗、讨好众人作为美德。皇上就是要改变这种风气,而我也不管反对者多少,想出力协助皇上以抗击,那么众人怎能不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相与抱怨的是老百姓,不光是朝廷的士大夫。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了他的计划;考虑到这是合理的才付诸实施,是他看不出这样做有什么可后悔的地方。如果您指责我占据宰相的位置已经很久了,还没能帮助皇上大有作为,给百姓带来恩惠,那我是知罪的;如果说我现在什么事都不该做,只是墨守成规旧法,就不是我所敢领教的。

没有机会会面,心中不禁充满向往之意。

(六) 氓

一、单项选择题 1.《诗经》中用于宗庙祭祀的诗是( D )。

A.国风 B.小雅 C.大雅 D.颂 2.《诗经》中保存民歌最多的是( A )。

A.国风 B.小雅 C.大雅 D.颂 3.《诗经·氓》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 C )。

A.恋妇 B.思妇 C.弃妇 D.节妇 4.《诗经·氓》中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A )。

A.赋 B.比 C.兴 D.比兼兴 5.《诗经·氓》中运用比兼兴的诗句是( A )。

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B.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C.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D.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4.《诗经·氓》中使两个人物性格得到更鲜明体现的表现方法是( B )。 A.类比 B.对比 C.象征 D.侧写 5、下列诗句中,运用反比的是(D )

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C、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6、下列诗句中引发议论的是( B )

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C、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7、下列诗句运用“赋”法的是( A )

A、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B、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C、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8、下列作品选自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的是( A )

A、《氓》 B、《国殇》 C、《陌上桑》 D、《短歌行》(其一) 9、从表现方法上说《氓》是一首( B )

A、抒情诗 B、叙事诗 C、哲理诗 D、寓言诗 10、从内容上说《氓》是一首( D )

A、战争诗 B、劳动诗 C、祭祀时 D、弃妇诗 11、《氓》选自《诗经》中的( A )

A、风 B、小雅 C、大雅 D、颂 12、下列成语出自《氓》的一组是( C )

A、夙兴夜寐,夜以继日 B、夙兴夜寐,翻云覆雨 C、夙兴夜寐、信誓旦旦 D、夜以继日、信誓旦旦 13、下列诗句运用了比兴方法的是( C )

A、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B、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C、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D、淇水汤汤,渐渐帷裳 二、多项选择题 1.《诗经》在表现形式上的特点有( ABDE )。 A.以四言为主 B.多用比兴

C.平仄协调 D.讲究节奏和韵律 E.常用重章叠句 2.《诗经·氓》中的对比手法表现在(A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