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邓三下册考试复习参考资料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9 17:30:5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一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 ①改革

开放—强国之路;②四项基本原则—立国之本。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得是体制)。开放:走出去,引进来。

二 社会主义改革的原因:(理论基础) A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

1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

间的矛盾。

2 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它们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

和“非对抗性的性质”。

3 社会主义矛盾的解决不需要阶级斗争的方式,它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对

两种矛盾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

4 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B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的发展:

1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主要是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 2 提出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3 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

矛盾)、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之间的关系)和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统一起来。

4 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三 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改革的地位(强调性质),标准,领域,方针。 A 地位: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1 邓小平把改革称之为革命,是就其解放生产力的作用而言的;

2 把改革称之为革命是就其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而言的,改革要从根本上建立社会

主义经济、政治及其他体系;

3 把改革称之为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而言的,第一次革命

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第二次革命是对原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体制进行深刻变革;

4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非否定,必须强调改革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B 标准:“三个有利于”。

(1)含义: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

实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得标准。 (2)解析:“三个有利于”就是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

就是社会主义的或者是社会主义所允许、所需要的。 答:前半部分是错,后半部是对的。 “三个有利于就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

主义国家的综合实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得标准。 前半部是错的:一方面因为,不能把一切产生于资本主义并在资本主义社会得到广泛

应用但本身不具有社会制度属性的经济现象,都认为是资本主义的性质而加以否定; 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不能无条件地拒接和否定一切资本主义的经济成分和因

1

素。

后半部是对的:1 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就是既不要把那些合乎“三个有利于”、本来姓“社”的东西,错误地判定为姓“资”,而加以排斥; 2 也不要把那些合乎“三个有利于”、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的东西,错误地判

定为姓“资”而加以排斥; 3 而对于那些确实姓“资”,但合乎“三个有利于”、可以为社会主义所利用的东西,也要

允许其存在和支持其发展;

4 所以凡合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是社会主义的,或者是为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

的。

C 领域:全面的改革。

由改革的任务决定,要点:

1 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

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2 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相适应,科技、教育、

文化、卫生体制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都全面展开,改革触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

D: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 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2 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3 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E 性质: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根本任务,稳定是前提; 十四大的方针: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保持稳定、促进发展。)

四 如何理解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如何理解对外开放?) (一)为何要开放

(1) 对外开放的理论基础:

1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准确把握;为应对新

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各国政府为在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中获取更大利益,纷纷实行开放的政策,广泛地进行经济交流和合作,积极利用国际市场、资金、信息、技术和资源;在开放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的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

2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

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如资金不足、科学技术落后 (2) 原则: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1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

2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只有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才

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

3 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足、自力更生的能力;

4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积极实行对外开放,都是为了更好更快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

(二)进行怎样的开放?(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1 所谓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

实行开放的政策;

2

2 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

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城市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3 所谓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

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扩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 (三) 如何进一步开放?

1 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实施以质取胜的战略;

2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创新利用外资的关系,

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3 切实维护国家安全。一方面加强对全球经济走势和波动的预测,增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

能力;另一方面要坚持走中国特设自主创新道路,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四)地位:决定中国地位的关键抉择。

五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选择)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经济

一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先回答含义)

含义: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或主导性作用。 1 突破了两种体制是代表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

2 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但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点;

3 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作用。

二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2010年实现。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三大特征)

1 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题、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

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国有经济在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 2 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防止两级分化,更加注重社会

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3 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

种手段的长处,是社会主义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的优势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四 (解析)市场经济就是市场经济,没有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分。 错误

(先回答三大特征(上题),在回答四个坚持)

(四个坚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

五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依据是什么?

1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2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

种所有制经济。

3 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六 (多选)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领域: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