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贫磁铁矿露天采矿工程可行性报告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12:52:2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物相分析:硅酸铁含量1.28%~1.75% ,平均1.50%;碳酸铁含量0.39%~0.45% ,平均0.43%;硫化铁含量0.46%~0.51% ,平均0.49%;褐铁矿含量1.69%~1.95% ,平均1.86%。可见,各矿体矿石中存在较弱的碳酸盐化和褐铁矿化,可降低磁性铁的磁性。但这些矿物本身在矿石中的含量就不大,故矿石中的主要有益组分(TFe、mFe)在这些矿物中含量很小,主要赋存在磁铁矿中,总的说来对矿石质量影响不大。

② Fe4-Ⅰ号超贫磁铁矿体

Fe4-Ⅰ矿体的矿石自然类型为中粗粒片麻状及块状含磁铁斜长角闪岩矿石。 矿石结构:中粗粒状变晶结构。矿石构造:以片麻状及块状构造为主。 矿物成分:矿石矿物为磁铁矿。脉石矿物:普通角闪石、斜长石、黑云母等。 矿石品位:本区Fe4-Ⅰ号超贫磁铁矿体平均品位TFe17.16%,mFe8.85%。矿石品位沿走向和沿倾向变化趋势均不明显,无规律可寻。

磁性铁含量特征:磁性铁(mFe)与全铁(TFe )之间基本上呈正相关关系。 伴生组分:有益组分V2O5含量0.10%~0.13%,平均0.12%;TiO2含量0.82%~0.90% ,平均0.87%。有害组分S含量0.15%~0.25%,平均0.20%;P含量0.13%~0.21%,平均0.17%。说明矿石中的有益组分远远达不到伴生有益组分的质量分数,有害成分未超过炼铁用铁矿石的标准。

物相分析:硅酸铁含量1.03%~1.06% ,平均1.05%;碳酸铁含量0.10%~0.30% ,平均0.20%;硫化铁含量0.16%~0.29% ,平均0.23%;褐铁矿含量0.63%~0.75% ,平均0.69%。可见,这些矿物本身在矿石中的含量就不大,故矿石中的主要有益组分(TFe、mFe)在这些矿物中含量很小,主要赋存在磁铁矿中。

3)矿体围岩及夹石

Fe1-Ⅰ和Fe1-Ⅱ号矿体:其南东侧围岩为太古界崇礼群片麻岩,界线明显;北西侧围岩为细粒含磁铁透辉石岩,矿体与围岩无明显界线。围岩蚀变主要有:碳酸盐化、透闪石化、黑云母化、蛇纹石化和阳起石化。矿体中夹石与围岩界线极不明显,甚至未发现纯粹的夹石。

Fe4-Ⅰ号矿体:其近矿顶底板围岩均为榴子角闪透辉片麻岩。矿体与围岩能以较为明显的色差和磁性反应相区别,界线较为清晰。围岩蚀变主要有:绿泥石化和绢云母化

11 等。矿体中夹石多为不连续的小薄层和小透镜体,与围岩界线不明显。一般单层厚度不大于2m,厚者可达3m。

4)矿床成因

Fe1-Ⅰ和Fe1-Ⅱ号矿体矿床成因类型属超基性岩型超贫磁铁矿床。 Fe4-Ⅰ号矿体矿床成因类型为沉积变质型超贫磁铁矿床。 5)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为了解矿石的可选性能,本次设计依据的张家口市地质队在该区开展的普查地质工作,在Fe1-Ⅰ号矿体CP1-2剖面上,用剥层法取选矿试验样1件。

配制矿石试样2t,样品具良好的代表性。运至赤城县同顺矿业有限公司选矿厂进行选矿实验。

配矿入选平均品位:mFe9.03%。工艺流程:颚式破碎机破碎→经干选获得磁性铁品位达25%以上粗矿→粗磨→细磨(球磨机磨至-200目达到80%以上)→Ⅰ磁选→高频震动筛→Ⅱ磁选。经以上技术加工,获磁铁品位mFe64%的铁精粉0.19t。

由此可知,精矿产率为9.50%(铁精粉0.19t矿石试样2t×100%)。

经取样,尾矿平均品位为mFe2.92%,与入选平均品位mFe9.03%分析对比得知:选矿回收率为67.66%(见附件—赤城县沃麻坑超贫磁铁矿选矿实验报告)。

类比周边同类矿山多年的生产实践,结合该矿的实际情况和选矿实验结果认为:本次选矿试验达到了目的,实验数据可作为矿山设计建设的参考考依据。并经类比初步推断:Fe1-Ⅰ号矿体采矿贫化率为2%,开采回收率为95%。矿石属于酸性、易选矿石。

Fe4-Ⅰ号超贫磁铁矿体矿床类型及矿石类型与赤城县云州旧站超贫磁铁矿相同,矿石自然类型为中粗粒片麻状及块状含磁铁斜长角闪岩超贫磁铁矿石。类比该矿山得知:Fe4-Ⅰ号超贫磁铁矿体精矿产率为9.25%,选矿回收率为67%,矿石易选。采矿贫化率为5%,开采回收率为90%。 3.1.5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1)水文地质条件

矿区地处中高山区,地形起伏较大,海拔标高1040m~1509.6m之间,相对高差约470m,为侵蚀切割较强烈的地貌,地表水及地下水径流排泄条件良好。且矿体圈定标高

12 大多高出矿区侵蚀基准面。

本区处于冀西北地区,常年干旱少雨,雨量多集中在7—8月份,年平均降水量423mm,故大气降水仅在雨季才较为频繁,且降水量较小。

本区岩性以辉石岩、各类片麻岩、变粒岩为主,其本身为不含水层或弱含水层。但岩石内部节理裂隙较发育,有一定的第四系覆盖,故矿床有裂隙水和孔隙水存在。

孔隙水:主要载体为分选性极差的砾石、砂、砂土及亚砂土等混杂物。分布于第四系覆盖较厚的地段,其次为地表的残坡积物。区内基岩出露良好,第四系残坡积一般0m~0.80m。其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和浅部裂隙水,其涌水量极小。

裂隙水:WZK1孔中均为其风化裂隙水和基岩裂隙水。水位埋深10.50m,水位标高1226.00m,高于矿区侵蚀基准面(1130m),涌水量极小。裂隙水受地形和季节性变化的影响很大,本区地势较高,地下水补给来源和汇水面积均较小,未见裂隙水渗水区或出水点,故涌水量有限。矿体内部及其附近未发现较大断裂构造发育;故地下水储存条件较差。

本区水系属海河流域北三河水系红河支流上游,矿区远离红河河床,但在夏季应提防暴雨引起的洪涝灾害的发生,做好排水工作。

综合分析,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 2)工程地质条件 ① 工程地质岩组

该矿床两个矿体的工程地质岩组为辉石岩、榴子角闪透辉片麻岩和含磁铁斜长角闪岩。其中矿体岩性为中细粒辉石岩和含磁铁斜长角闪岩,顶底板岩性为细粒辉石岩和榴子角闪透辉片麻岩。

从CP1-2剖面垂向所见:矿体第四系埋藏深度0m~0.50m,风化带深度4.0m~5.0m,半风化带深度8.0m~10.0m。风化带与半风化带之间、半风化带与基岩之间界线不清晰。风化带与半风化带岩石呈散体—半散体结构,稳定性相对较差。

WZK1钻孔见风化带深4.3m,半风化带深21.3m,二者总深25.60m;21.3m~100.1m为基岩。风化带与半风化带之间、半风化带与基岩之间界线不清晰。

深部矿体及其顶底板岩石本身结构较为紧密,岩石强度Ⅶ—Ⅷ级。

13 由于后期构造的影响,岩石内部发育NW向和NE向两组节理。其中NW向节理发育较强,节理密度一般为(0~3)条m,局部达5条m以上,节理长度不大,一般为1.5m~4.0m,最大7.0m;NE向节理发育较弱,一般为(0~2)条米。两组节理排列方式均常常表现为首尾侧列,贯穿性较差。

因此,本区矿体及其顶底板稳固性较强,属于坚固岩组。 ② 开采边坡稳定性

本区矿体出露于地表,矿体厚大,适合于露天开采。因本矿床工程地质岩组地表风化层呈半散体结构,深部岩石稳固性虽较强,但后期次生节理发育。根据一般开采技术条件要求和其它类似矿山的经验,未来矿山露采时要确保其边坡的稳定性。

综合分析,矿区工程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 3)环境地质条件

本区未来矿山生产以矿石开采为主,矿山生产造成的有毒有害物质较少。矿石运至选厂进行加工。采场和选厂应在环境部门的监督下进行生产。

矿区距主要农田及居民地较远,生产噪声也不会对当地居民造成侵害。因此,矿山生产对周边环境造成的污染不会太大。

矿体附近有较完整的废渣堆放场地,只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洪涝灾害不易引起泥石流地质灾害。

该区历史上无大的地震记录。矿体附近未见明显的山体开裂现象。 综合分析,矿区环境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 4)小结

综合分析,本区矿床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环境地质条件均属简单类型,故本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属简单类型(Ⅰ)。 3.1.6 储量计算

1)储量计算工业指标

根据河北省国土资源厅发布的《超贫磁铁矿勘查技术规程(暂行)》,结合本区超贫磁铁矿的特点,并参照其它相似矿山,确定资源储量估算工业指标如下:

边界品位 mFe≥6%

14 最低工业品位 mFe≥8% 伴生有益组分 V2O5≥0.20%,TiO2≥5% 伴生有害组分 S≤0.3%,P≤0.25% 最小可采厚度 4.0m 夹石剔除厚度 4.0m 开采稳定边坡角 60° 开采最小底盘宽度 20m 最低可采标高 1160m 剥采比 ≤0.5:1tt 爆破安全距离 ≥300m 2)储量计算方法及结果 1)普查区内资源量

本次设计依据的张家口市地质队于2009年6月编写完成的《河北省赤城县沃麻坑超贫磁铁矿普查地质报告》中采用垂直平行断面法估算了区内资源量。

截至2009年5月31日,普查区内资源量(332+333)654.4×10t,平均品位TFe16.87%、mFe9.13%。其中:

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456.6×104t,平均品位TFe16.67%、mFe9.15%; 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197.8×104t,平均品位TFe17.06%、mFe9.11%。 2)采矿权界内保有资源量

中钢集团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于2010年7月编写完成了《河北省赤城县沃麻坑超贫磁铁矿采矿权设置方案》,采矿权范围内获得资源量(332+333)共计654.4×104t,平均品位TFe16.87%、mFe9.13%。其中:

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456.6×104t,平均品位TFe16.67%、mFe9.15%; 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197.8×104t,平均品位TFe17.06%、mFe9.11%。 各矿体资源量情况详见表3-1。

采矿权界内资源量表 表3-1

平均品位(%) 保有资源量(×104t) TFe mFe 15 4

矿体 储量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