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3 2:23:4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一章 中国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儿童教育的特点,明确原始社会的学前教育主要是儿童公育,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主要是天子宫廷内的学前教育,掌握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实施胎教的国家。 教学内容:原始社会儿童社会公育的实施及儿童公育机构的产生;奴隶社会的宫廷学前教育;奴隶社会胎教的实施。
教学提示:重点是奴隶社会的宫廷学前教育;难点是奴隶社会胎教的实施。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节 中国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
一、原始社会儿童社会公育的实施
1、社会公育是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基本形式
在原始社会,由于社会资料公有,没有阶级、没有家庭,所有的成员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在一定集团内,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进行着集体的生产与生活活动。因此,对儿童的教育也是由整个原始人群或氏族部落共同承担。对儿童实施公育成为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基本形式。
2、社会公育内容: 在原始社会,对儿童实施的社会公育,其教育内容均与儿童今后将要参加的集团内共同的生产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
1)生活和劳动教育。原始社会对儿童实施公育,其教育内容均与儿童今后将要参加的集团内共同的生产与生活密切相关。现代民族学也证明了这一点,如对我国少数民族鄂温克族人(解放前仍处于父系氏族社会)和基诺族人(解放前尚处于原始社会农村公社阶段)的调查报告。
(2)思想教育。思想教育主要包括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 (3)审美意识教育。《尚书·舜典》“帝曰:夔kui!命汝典乐,教稺子,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稺,亦作稚,幼儿。稺子,泛指小儿。
(4)军事体育教育:部落战争需要军事体育技术与强健的体能。
二、原始社会后期儿童公育机构的产生
原始社会后期,大约在五帝时期(公元前2700年),我国原始社会进入了部落联盟和军事民主制阶段,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帝时期。历史即将跨入阶级社会的门槛,这是便产生了名为“庠”(xiang)的教育机构。据史籍记载,“庠”是虞舜时代的学校名称,如《三礼义宗》中说:“虞氏之学名庠。”但从严格意义上讲,“庠”还只能说是学校的雏型,是原始社会养老和实施儿童公育的机构或场所。
“庠”这种机构的形成是经过一定过程的。 “庠”的原意就是养羊的地方。 《礼记·明堂位》“米廪lin,有虞氏之庠也。”这里的“庠”由家畜饲养场所变成了粮食仓库。 孟子:“庠者养也。”《说文解字》:“庠,礼官养老。”《礼记·王制》:“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
三、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特点
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合格的氏族成员,人人有平等的教育权利,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
2.教育没有专职人员。原始群落的老人是原始社会儿童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体现了“长者为师”。
3.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是与儿童日后将要进行的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
4.教育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方法,主要是采取口耳相传、在实践活动中结合实际的示范和模仿而进行教育。
5.教育活动没有专门的场所,教育还没有从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采取随时随地、分散进行的教育形式。
第二节 中国奴隶社会儿童的学前教育
公元前21世纪,我国开始进入奴隶社会。由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私有财产便开始形成,原始社会逐渐解体,慢慢向奴隶社会过渡。夏代开始,我国进入奴隶社会。 夏代(前21世纪-前16世纪),是奴隶制形成的初期,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经历400多年。 商代(前16世纪-前11世纪),是奴隶制发展时期,经历了600年左右。 西周(前1066年-前771年),是奴隶制全盛时期,经历了300年左右。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是奴隶制走向崩溃的时期,经历了300年左右。
在社会发展的这一历史阶段,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家机构的建立,文字的出现,学校开始产生。随着学校教育的产生,与此相对应的学前教育也开始出现。
一、奴隶社会的宫廷学前教育
(一)意义和任务
奴隶社会家天下的宗法制和贵族专政决定了培养天子的重要性。 (二)奴隶社会的胎教
胎教:是指通过对孕妇实施外界影响,或通过孕妇自我调节达到作用于体内胎儿,使其能良好地发育、生长的教育过程。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实施胎教的国家。 最早实施胎教的是西周文王的母亲太任。西周还建立了胎教制度,以加强从外部对孕妇进行的约束。“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青史氏之记》记载:“古者胎教之道,王后有身,七月而就蒌室,太师持铜而御户左---”
(三)奴隶社会学前教育计划的制定:西周按儿童年龄大小来制定循序渐进的学习计划 《礼记 内则》中记载的学前教育计划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关于学前教育的记录。 《礼记·内则》:“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pān)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 (四)保傅之教与乳保之教
为加强对太子的有效教育,在奴隶社会时建立了保傅教育制度和乳保教育制度。
1、保傅教育制度:朝廷内设有专门的师、保、傅官以对君主、太子进行教谕的制度。 太师、太保、太傅合称“三公”,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德义;师,道之教训。 《大戴礼记·保傅》中记载“昔者周成王幼在襁褓之中,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
西周除设“三公”外,还置有副职“三少”即少师、少保、少傅,他们常相伴太子左右,以影响和指导太子。
2、乳保教育制度:是指在后宫挑选女子担任乳母、保母等,以承担保育、教导太子、世子事务的制度。
子师、慈母、保母合称“三母”,师,教以善道者;慈母,审其欲恶者;保母,安其寝处者。 据《礼记·内则》中记载,太子、世子出生后不久,即“异为孺子室于宫中,择于诸母与可者,必求其宽裕、慈惠、温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使为子师,其次为慈母,其次为保母,皆居子室。他人无事不往。”子师、慈母、保母合称“三母”,他们分别承担母后的部分职责,其中,:“师,教以善道者;慈母,审其欲恶者;保母,安其寝处者。”总之,由他们共同负责太子、世子德性的培养与日常起居的料理。
二、奴隶社会学前教育的特点
1.由于家庭的出现,原始社会的儿童社会公育已经消失,而代之以家庭承担教育学前期儿童的任务。
2.由于奴隶主贵族居于统治地位,垄断着受教育的权力,因而儿童的学前教育也仅限于奴隶主贵族的家庭中实施。
3.学前教育与学校教育已有了较明确的年龄划分。
4.对幼儿实施的学前教育不仅有着鲜明的阶级性,而且已经注意到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制定相应的学前教育计划。
5.奴隶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对学前教育尤为重视,不仅建立了针对君主教育的保傅制度与乳保教育制度,还提出了实施胎教的主张和具体要求。
作业与思考:
1、为什么奴隶社会特别重视天子的学前教育?采取了什么措施? 2、我国奴隶社会学前教育的发展状况如何?
第二章中国封建社会学前教育的发展
教学目的:了解我国封建社会儿童教育的目的和内容以及封建社会胎教的发展,明确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是家庭学前教育。
教学内容:封建社会儿童的学前家庭教育的目的、内容; 封建社会胎教学说的发展演进及经验和局限。 教学提示:教学重点是封建社会儿童的学前家庭教育的目的及内容,教学难点是封建社会儿童教育的特点。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节 封建社会的学前家庭教育
背景知识:
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
1、皇家与国家的统一,但聘用皇室以外的人来管理国家(政权) 2、科举成为人们的晋升之阶
3、乡土社会、农业社会(皇权不下县,靠血缘、家长、族长、皇帝)“忠孝” 4、强调伦理道德的力量,强调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5、家庭的重要性:在封建社会,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子女与社会的最早接触点,也是我国古代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场所。 6、重视学前教育:养正于蒙。